【成语】: 随声附和
【读音】:suí shēng fù hè
【解释】: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也多用于下级对上级的恐惧而形成的一种不好的行为。是贬义词。
附和:追随别人(亦有用作“随声附合”,合,即为一致之说,有合别人言语之意。古书中“随声附合”出现比“随声附和”还要早。出处:元·白朴:“苏小小随声附和,诚为它计。”)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一回:“崇侯虎不过随声附和,实非本心。”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课本第27课《皇帝的新装》:“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近义词】: 随波逐流、见风使舵、人云亦云
【反义词】: 独具匠心、独出心裁、各抒己见
【成语性质】贬义词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没有主见
【成语示例】:
● “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
●放翁(陆游)晚年有得,非随声附和以道学为名高者矣。(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六)
● 他对每一个问题都认真进行思考,从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寓言故事】
从前有个盲人,因为自己看不见,总是担心人家会笑话他,所以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总是力求和人家一致,以表示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如别人的地方。
夏天暑热,到了傍晚的时候,大家都爱到村头的一棵大榕树下面去乘凉,这个盲人也不例外。大伙儿坐在树下面摇摇扇子、讲讲故事,倒也其乐融融。
这天黄昏的时候,盲人又来到树下,和人们一起享受着树荫下的'徐徐凉风,很是惬意。不远处的一棵树上,两个孩子正在掏知了,人们便都饶有兴趣地瞧着。只见后面的孩子伸出沾满树胶的木棍想去粘知了,刚伸过去,没料到前面的孩子猛然一回头,好像想说点什么,被弄了一鼻子一脸的树胶,哭丧起脸,张开的嘴也忘了闭上,样子滑稽极了。看到这里,大家不禁一起大笑起来,有的合不拢嘴,有的捂着肚子直不起腰来,有的连眼泪也笑了出来。
盲人正乘着凉,忽然听到一阵笑声,心里纳闷:他们笑什么呢?不管,我也跟着笑吧。于是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也大笑起来。大伙见他也笑,非常奇怪,就问他说:“你看见什么了,也发笑?”盲人边笑边说:“你们所笑的,一定不错。”这下,大伙笑得更厉害了。
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并不要紧,但不管怎样,都不能像这个盲人一样,毫无主见、随声附和,这才是最要不得的缺陷。
相关成语专题: 一石二鸟的成语故事、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囊萤映雪、描写环境恶劣的成语、广为人知的经典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