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气东来
【拼音】: zǐ qì dōng lái
【解释】: 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
【出处】: 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举例造句】: 紫气东来,瑶池西望,翩翩青鸟舞前降。 ★清·洪昇《长生殿》第十六出
【成语故事】:
出自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东周时期,函谷关关令是当地人尹喜。
一天早晨,尹喜从家里出来,在门前的一个土台上往东远眺。望见对面塬岸上霞光万道,一轮红日喷薄欲出。这本是很平常的自然现象,善观天象的尹喜却从中发现了不平常,红光之前有一团紫气缭绕徐徐向西移动,在黄河南岸,弘农河畔,紫色渐渐地越聚越浓,以至于层峦叠嶂之间,云霞蒸蔚,景色异常美丽壮观。尹喜眼观天象,即兴打了一卦,细推卦理,不由欣喜若狂:“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于是他赶紧下了土台,吩咐手下打扫庭院,清扫街道,准备迎接圣人。并告诉门人,凡有与众不同的人来都要留下来,好好招待,而且还要马上向他报告。布置好后,尹喜沐浴更衣,静候圣人。
当时周朝的柱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长)老子李耳,因不满朝庭腐朽,诸侯相争,辞宫不做,离开洛阳,打算经函谷关西去,过隐居生活。老子皓首长须,神采奕奕,倒骑青牛来到函谷关前。
守门关吏见此人与众不同,立刻报告关令尹喜。尹喜赶忙来到关前,将老子迎到客舍,共进餐膳。二人边吃边叙,谈得很投机。函谷关一带景色秀丽,尹喜关令又极力挽留,老子就留下来,写出了彪炳后世的五千言《道德经》后才离关西去。
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
【典故】
老子很有学问,在周王朝担任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大约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天下大乱,诸侯之间争夺
“紫气东来”乃“老子出关”时的一大胜境,流传千古,代代传诵。
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内乱,各诸侯国热衷于权力争夺,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老子对周室失望透顶,于是决定辞官西行。老子在经过函谷关时,把守的关令尹喜是个善观天象的人,他看见一团紫气从东方飘来,认为必有圣人来到,赶忙迎接。只见一位老人骑着青牛徐徐走来,这就是老子。
这就是成语紫气东来的来历。尹喜款待老子数日,请他著述,老子推辞不掉,于是留下了著名的五千言。世人称之为《道德经》,又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此外,学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出关所指的关并非函谷关,而是散关。
据记载,老子留书之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然后就没了消息。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有人说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这样的大弟子。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是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
老子,字伯阳,谥号聃(dān)。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老子,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据说共产主义思想的创立就源于老子学说。
由于函谷关散发出来的“紫气东来”的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吸引着海外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领略这千古雄关的美丽风采。但是史学界有关老子西行至何关,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这是多数人的观点;另一说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张炳玉说,老子西行是经过函谷关,而真正意义上的“出关”是指散关,理由是: ——老子对周王朝绝望,决定远离周朝到他国去,如果到了函谷关就算“出关”,并未达到他的“去周”的目的,因为函谷关仍属周朝版图;
——从历史典籍可知,郦道元在其所著《水经注》里,早已对老子西行出关的“关”锁定为散关;
——强老子“著书”的关令尹喜,字公文,春秋末陇西(今甘肃临洮)人,秦国大夫,曾作散关令,而非函谷关令。东晋葛洪著《抱朴子》有云:“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喜著《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这说明老子“至关”著《德》《道》二经的“关”是散关。 学者王克煜认为,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临洮县城东的岳麓山至今还存有“超然台”“说经台”“飞升崖”“文锋塔”(又名“笔锋塔”,相传为老子写经插笔的地方)等遗迹。《庄子· 养生主》记载云:“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这说明老子死在秦地陇西古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他在秦地的生前好友失(一作佚)前来吊唁,哭号三声而别。老子在临洮“飞升”后,老子子嗣在此繁衍生息。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后世天下李氏都称老子为李姓“太上始祖”。
据了解,老子在临洮得道“飞升”后,当地人一直在尊奉老子,东汉以来道教香火在临洮一直旺盛。如今,仅临洮县城就存有白衣庵、公输庵、西庵、北庵、斗母宫、五瘟殿、太平观、总真观、九华观、万寿观、北极观等数十家全真派道观。2000多年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老子“飞升”这一天,临洮民间都要举行各种祭拜老子的活动。老子的后代在临洮安居乐业,兴旺发达,皇帝高官辈出,有名的包括狄道侯李瑶、陇西侯李信、西汉名将李广、唐高宗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等等。甘肃两位学者研究认为,老子西行落户甘肃之后始有“天下李氏出陇西”,由此可断李氏之一脉,其根以老子李氏一脉为宗。眼下,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内外李氏后裔到甘肃临洮“陇西堂”寻根问祖。
相关成语专题: 用来描写外貌的成语大全、常见的四字成语故事汇集、一石二鸟的成语故事、描写环境恶劣的成语、广为人知的经典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儿童成语故事:刮目相待、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