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位置:查成语 >

六出祁山的成语故事

六出祁山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魏、蜀争相掠夺陇南人口。曹操先后掠夺、迁移陇南人口30多万入居关中,侨置武都郡于扶风郡美阳,又移至兴平县小槐里。诸葛亮亦迁移西县人口1000余家还居汉中。后又有武都王苻健率众入蜀,蜀将张尉往迎,安置于昭化之白水,而陇南为蜀所有,武都、阴平2郡仍存,属益州。所以,三国时,魏蜀各有一武都郡,魏之武都郡在关中小槐里,蜀之武都郡治下辨。另外,又于今礼县东北置祁山县,亦属武都郡。

三国时期,蜀诸葛亮为夺取关中,进图中原,在渭水流域多次对魏军进攻作战。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春,诸葛亮统军10万,进驻汉中,图谋攻魏。次年春,诸葛亮率军出祁山(今甘肃东南部西汉水北岸地区)。天水、南安、安定等三郡皆背魏归属蜀。魏明帝震恐,亲赴长安(今西安)督战。当蜀军在街亭与魏军交战时,前锋马谡擅自改变部署,弃城守山,被张郃乘势困败,失去要地。诸葛亮因初战受挫,失去前进的依托,乃退兵汉中,斩马谡,整治蜀军。同年十二月,诸葛亮统军数万再度攻魏,出散关围陈仓(今陕西宝鸡境),攻城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还师。诸葛亮为孤立祁山魏军,并开辟军资来源,于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春三出祁山,夺回武都、阴平二郡。后又派兵西入羌地,安抚羌人。建兴九年春,诸葛亮率军四出祁山。魏大将军司马懿督军迎击。诸葛亮于上 邽(今甘肃天水)击败魏军,抢收小麦,充实军粮后撤回祁山。魏将急躁,率军尾随追击。待魏军逼近时,诸葛亮五出祁山,歼敌3000人,司马懿只得收兵退回上邽。正当诸葛亮率部乘胜追击魏军时,中都护李严假传撤军圣旨,只得退军,于木门(今甘肃天水南)设伏张郃后,还师汉中。经过3年休养生息,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春六出祁山,率军10万,与魏军20万对峙与渭水南。诸葛亮数次挑战,但司马懿却率部渡过渭水,背水筑垒拒守。诸葛亮识破司马懿以逸待劳的阴谋,进驻五丈原。这样,魏、蜀两军相持4个多月。八月,诸葛亮病故在军中,最后蜀军还师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长达7年之久,虽苦心筹谋,但最终因国力不济等原因,以致师劳而功微。

相关成语专题: 常见的四字成语故事汇集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囊萤映雪描写环境恶劣的成语广为人知的经典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感恩图报的成语故事各自为政-《左传》中的成语故事

标签:

热门成语

  • 挨冻受饿  指无衣无食的穷困境况。
  • 按兵不举  犹按兵不动。
  • 熬枯受淡  指忍受清苦的生活。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并驾齐驱  并驾:几匹马并排拉着一辆车;齐驱:一齐快跑。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
  • 秉公无私  秉公:主持公道。指做事公道不掺杂私念。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攻自破  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不露圭角  圭角:圭玉的棱角。比喻才干不外露。
  • 方领矩步  方领:直的衣领;矩步:行步合乎规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饰和容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