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的含有“忧”字的成语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
心怀国家,努力做好工作。
《后汉书·祭遵传》:“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
因忧虑国事而不考虑自己的家事。
《后汉书·来歙传》:“中郎将来歙,攻战连年,平定羌、陇,忧国忘家,忠孝彰著。”
忧国忘家,用意深远,所谓朝之耆德老成人者。(唐·韩愈《论孔戣致仕状》)
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
《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那时节,朕却忧国忧民。(明·吴承恩《西游记》)
忧患:困苦患难;余生:大灾难后侥幸存活的生命。指饱经患难之后侥幸保全下来的生命。
沈砺《感怀》:“光阴潦草歇繁华,忧患余生辄自嗟。”
既已忧患余生,出而图事,则宜屏迩言而闳远略。(章炳麟良《致段祺瑞电》)
深刻忧虑,长远打算。
《诗经·唐风·蟋蟀》小序:“忧深思远,俭而用礼,乃有尧之遗风焉。”
水晶帘卷,听声声激越,忧深思远。(清·陈天华《狮子吼》楔子)
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江南情形亦如此可怕吗?难道一班士大夫都不为国事忧心忡忡么?(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七章)
如焚:象火烧一样。心里愁得象火烧一样。形容非常忧虑焦急。
《诗经·小雅·节南山》:“忧心如焚,不敢戏谈。”
忧心如焚,命不久矣。(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回)
忧愁得像有东西在捣心一样。形容十分焦急。
《诗经·小雅·小弁》:“我心忧伤,惄焉如捣。”
熊秉坤《武昌起义谈》:“各家父老亲戚皆为之忧心如捣。”
担忧被谗言中伤。
忧愁气愤得病了。形容极其忧愤。
《五代史平话·晋史》:“契丹因晋主招纳吐谷浑,遣使来让(责备),晋主忧愤成疾。”
荀攸知之,忧愤成疾,卧病十数日而卒,亡年五十八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
关心公益,不顾私利。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
忧心国家,爱护百姓。
《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先皇帝即位之初,风飞雷厉,将大有为。忧国爱民之心虽切于己,尊贤使能之道未得其人。★明·宋濂《元史·本纪第四·世祖一》
犹言居安思危。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忧虑不安的样子。
形:表现。忧虑的心情在脸上表现出来。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忧虑。
《旧唐书·五行志》:“四年六月,天下旱,蝗食田,祷祈无效,上忧形于色。”
每谈及世变,辄忧形于色,卒抑郁以终。★《清史稿·宋维峻传》
忧:忧虑。长久忧虑就会得病。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李逢吉裴度谏穆宗》:“崔发驱曳中人,诚大不恭,然其母年八十,自发下狱,积忧成疾,陛下方以孝理天下,所宜矜念。”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他一向不会照顾自己,又不注意营养,积忧成疾,发烧到摄氏38度。”
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
《管子·戒》:“君外舍而不鼎馈,非有内忧,必有外患。”
摆着那些七零八落的人才,要支撑这个内忧外患的天下,越想越觉危险。(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一回)
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我做了个草庵中无忧无虑的僧家。”
(1)人们常常说,童年时代的生活无忧无虑,令人怀念。(2)工作以后,常常忆起无忧无虑的儿时生活。
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汉·刘向《说苑·谈丛》:“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世者后忧。”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你先忧后乐师忠彦,由义居仁效昔贤。(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
指极尽忧虑辛劳之苦。单,通“殚”。
清·曾国藩《陈岱云易安人墓志铭》:“安人单忧极瘁,衣不解带者四十余日。”
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同内忧外患”。
蔡东藩《两晋演义》第九十九回霸踞关中卅二年,如何豆釜竟相煎!内忧外侮侵寻日,莫怪姚宗不再延。”
排除忧愁,解除困难。
共同承担忧患。
指忧患相同者互相救助。
君主有忧患是作臣子的耻辱。
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踨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由忧愁转为欢喜。
明·陆采《怀香记·池塘唔语》:“解双眉转愁为喜,订芳期欢声和气。”
“昔人云,未有小人才于内,而大将立功于外者,正今日之谓也。”岑浚方始转忧为喜。★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回
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人忧天,伯虑愁眼。(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七回)
思虑得深,为久远的事操心。形容考虑周到。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
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
《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那时节,朕却忧国忧民。(明·吴承恩《西游记》)
指经历了许多困苦患难。
郭沫若《南冠草》第二幕第一场:“盛太夫人,夏完淳之嫡母,年五十余,因饱经忧患,甚显衰老。”
他们说他是出身于贫苦的满族家庭,饱经忧患。★冰心《晚晴集·老舍和孩子们》
指所乐的事就去做,所忧的事则避开。
语出《易·干》:“乐则行之,忧则违之。”
不但多用韵,抑且多用偶,即如‘乐行忧违’,偶也;‘长人合礼’,偶也。★清·阮元《文言说》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同杞人忧天”。
宵衣旰食,非常劳苦。形容勤于政事。亦作宵旰焦劳”、宵旰忧勤”。
《明史·吴时来传》若不去嵩父子,陛下虽宵旰忧劳,边事终不可为也。”
形容勤于政事。同宵旰忧劳”
《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本署院任京秩时,伏见朝廷崇尚节俭,宵旰忧勤,属在臣工,尤宜惕厉。”
怨:怨恨;天:命运;忧:责怪。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
先秦·孔子《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要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不要怨天忧人。
自己人互相惊动扰乱,造成不安。
《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指意外的祸患。
宋·苏轼《田表圣奏议叙》:“自太平兴国以来,至于咸平,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
郎君若自恃其勇,好杀不已,将来必犯天道之忌,难免不测之忧矣。★《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
畴咨:访问、访求。指人才难求的忧虑。
《尚书·尧典》:“帝曰:‘畴咨若时登庸。’”
人有昏垫之厄,主有畴咨之忧。★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駰传》
犹言高枕无忧。
《四游记·玉帝起来赛宝通明会》比丘曰‘娘亲高枕勿忧。自古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好乐过度而不止,必生忧伤。
指百姓的疾苦。
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辟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原闻三失。’
丘吾子曰:‘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事君奢骄,谏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绝,是三失也。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
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同无忧无虑”。
平白无故遭灾的忧虑。
唐·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无妄之忧勿药喜,一善自足禳千灾。”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同杞人忧天”。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同杞人忧天”。
犹心腹之疾。指体内致命的疾病。比喻严重的隐患。
忧:愁苦。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
《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儿环境太嘈杂,居民不堪其忧
采薪:打柴。病了不能打柴。自称有病的婉辞。
《孟子·公孙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欲诣帐下,以叙数载间阔之情;奈至河中府普救寺,忽值采薪之忧。(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
意指背柴劳累,体力还未恢复。有病的谦词。
《礼记·曲礼下》:“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
刘子闲居,有负薪之忧,食精良弗知其旨,血气交诊,断然焚如。(唐·刘禹锡《论中》)
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
《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孔明已死,我等皆高枕无忧矣。(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
顾:回头看。来自后方的忧患。指在前进过程中,担心后方发生问题。
《魏书·李冲传》:“朕以仁明忠雅,委以台司之寄,使我出境无后顾之忧。”
将军为殿,寡人后顾之忧矣。(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二回)
季孙:鲁国大夫;忧:忧患。指内部的忧患。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毛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否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似这等乐以忘忧,胡必归欤!(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三折)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子。引申为囚禁。被囚禁的忧虑。指有坐牢的危险。
鲁迅《通信》:“逃掉了五色旗下的‘铁窗斧钺风味’,而在青天白日之下又有‘缧绁之忧’了。”
逃掉了五色旗下的“铁窗斧钺风味”,而在青天白日之下又有“缧绁之忧”了。(鲁迅《通信》)
慢:疏慢;易:轻易;忧:忧愁。疏慢轻易必然坏事,因而产生忧愁。
《管子·内业》:“思索生知,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
旧时形容没有妻子,身在外又要顾虑家事。现形容有内部的忧虑。
晋·左思《咏史》诗:“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今南方已平,可无内顾之忧。(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
识天命者无忧虑。
《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明·刘基《愁鬼言》:“达人大观,知命不忧。”
相关成语专题: 常见的四字成语故事汇集、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儿童成语故事:刮目相待、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感恩图报的成语故事、中秋成语、神话成语故事--牛郎织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