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以下是一篇关于含有“入”字的成语,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敷:够,足。收入不够支出。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七回:“但是家计萧条,入不敷出。”
1. 中小型社区将会入不敷出。
2. 养家糊口的人担心入不敷出。
3. 目前,欧盟(eu)大多数成员国入不敷出。
4. 市民们也正感受着入不敷出。
5. 他们将不得不工作,否则就会入不敷出。
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12章:“这也是孟子所说,‘入境问禁,入国问俗’的道理。”
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境:国境;禁:禁止,指法令或习俗所不欢物事项。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
《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古代去拜访人,先问清楚他父祖的名,以便谈话时避讳。也泛指问清楚有什么忌讳。
《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嘱咐她见了姑娘千万莫问她有人家没人家的这句话,是个‘入门问讳’的意思。”
幕:帐幕;宾:客人。比喻关系亲近的人或参与机密的人。
《晋书·郗超传》:“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1. 即使结婚,仍然有无数的男人成为她的入幕之宾。
2. 我认为自己很幸运,因为小男生们依然认为我有魅力,所以,我不难找到入幕之宾。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1. 脆弱的声音,悲伤的眼神,他都演的入木三分。
2. 他没有一个句子能象拉布吕耶尔的许多句子那样余音回荡,入木三分。
3. 他的许多话都是这样犀利有力、冷嘲热讽,既入木三分,又看似愚钝。
4. 他的分析真是入木三分。
入:合乎。合乎常情和道理。
清·陈天华《狮子吼》第五回:“何尝不说得入情入理,但是事实上那里有人听他的呢!”
何尝不说得入情入理,但是事实上那里有人听他的呢!(清 陈天华《狮子吼》第五回)
凡:指凡人,普通人。超越平常人而达到圣贤的境界。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所以道超凡越圣。”《朱子全书·学一》:“就此理会得透,自可超凡入圣。”
服肉芝延年益寿,食朱草入圣超凡。(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回)
操:拿;戈:古代象矛的武器。到他的屋里去,拿起他的武器攻击他。比喻引用对方的论点反驳对方。
《后汉书·郑玄传》:“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
他口若悬河,入室操戈,一下就把对方驳得哑口无言。
比喻有才能有经验的官员。
《北齐书·许淳传》:“淳清识敏速,达于从政,任司徒主簿,以能判断,见之时人,号为入铁主簿。”
彀:张满弓弩;彀中:指箭能射及的范围,比喻牢笼,圈套。进入了我的弓箭射程之内。比喻就范。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兹乃投其所好,荣以正位,亦安有不入吾彀中哉!(清 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
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
《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令。”
庞贝古城潜藏得过于轰轰烈烈,中国人温文尔雅,连自然力也入乡随俗,一层层地慢慢来。(余秋雨《文化苦旅 五城记》)
原意是崇信了一种学说,必然排斥另一种学说;把前者奉为主人,把后者当作奴仆。后比喻学术思想上的宗派主义。
唐·韩愈《原道》:“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往往持以树门户,入主出奴,视他文人未尝显然标三先生为宗主者。(清 平步清《霞外捃屑》卷七)
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同入国问俗”。
宝山聚藏宝物的山。进入满藏宝物的山间却空着手而回来。比喻虽遇到了很好的机会,却一无所得。
《先拨志始》卷下在婿固不敢厚望,入宝山而空回,想岳亦不能忘情也。”
形容陷入无路可走的困境。
犹命相拜将。指荣任高官显爵。
形容思念之深,历久难移。
五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二》词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①到海底数沙子。比喻白费功夫。②又喻用力精勤。
比喻不避艰险。
竟境的古字;禁禁忌。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以免触犯。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孔颖达疏入竟而问禁者……竟,界首也。禁谓国中政教所忌。凡至竟界,当先访问主国何所禁也。”
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及风俗习惯,以免违犯。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受命抚躬,已自知于不称;入境问俗,又复过于所期。★宋·苏轼《密州谢上表》
指合乎道理,切合实情。
比喻人的学识技艺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旧时土葬,人死后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属方觉心安。
明·冯惟敏《耍孩儿·骷髅诉冤》曲:“自古道盖棺事定,入土为安。”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亲戚多道:‘从来说入土为安,为何要拘定三年?’”
舍妹已断了气,也该出殡了。在家虽好,但一则火烛当心,二者死者亦可以早些入土为安。★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十二回
称人兼备文武之才,入朝为文臣,出朝为将帅。
唐·张说《河西节度副大使都督安公碑》总军挟郡,入文出武。三十年间,式遏戎虏。”
进入一个地方,先要问清那里的习俗,以求适应当地的情况。
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同“入孝出悌”。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小学之方,洒扫应对,入孝出弟,动罔或悖。行有余力,诵诗读书,咏歌舞蹈。★宋·朱熹《〈小学〉题辞》
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亦作‘入孝出弟’。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诸子敬奉教,从进士,贡有司,入孝出悌,朝经暮史,闾巷之间循循焉。★宋·叶適《孟达甫墓志铭》
仰头挺胸地走进来。形容态度傲慢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5回:“须臾,李恢昂然而入。”
悖:违背、胡乱。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物,也会被别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去。胡乱弄来的钱又胡乱花掉。
《礼记·大学》:“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诉者多矣。神以为悖入悖出,自作之愆;杀人人杀,相酬之道,置不为理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
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吾观刘琦过于酒色,病入膏肓,今见面黄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
病到骨头里。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
《韩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鍼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汉书·袁帝纪》:“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宋·费衮《梁溪漫志》卷四)
指法庭裁判错误,把有罪的人认为无罪,把无罪的人认为有罪。
《唐律·断狱》:“即断罪,失于入者,各减三等;失于出者,各减五等。”
海岩《我不是个好警察》:“凌队长怎么啦,也不能黄口白牙,出入人罪呀。”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门,我听见,并不惊异。”
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
故意把罪名加于人。
宋·王禹偁《用刑论》:“然见其用刑与古相戾,何者?今法吏所禁之切者曰:‘故出入人罪而已。’”
朱自清《清华的一日》:“其实是断章取义,故入人罪。”
形容痛恨到极点。
《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对那些地痞流氓,百姓们早就恨入骨髓了。
老虎跑进羊群。比喻强大者冲入柔弱者中间任意砍杀。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孔融望见太史慈与关、张赶杀贼众,如虎入羊群,纵横莫当。”
海盗攀上了客轮,犹如虎入羊群,杀烧抢掠,无恶不作。
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
《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遮,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行过了许多亭阁,真是个渐入佳境。(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二回)
彀中:弓箭射程以内,比喻牢笼、圈套。尽数网罗,全部就范。
五代·五王保《唐摭言》卷一:“(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欲使天下英雄,尽入彀中。(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二回)
形容人喝酒以后喜欢唠叨。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十卷:“臣闻之酒入者舌出,舌出者弃身,不宁弃酒乎?”
西汉·刘向《说苑·敬慎》:“管仲对曰:‘臣闻酒入舌出,舌出者言失。’”
形容非常悲伤。
三国魏·繁休伯《与魏文帝笺》:“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凄入肝脾,哀感顽艳。”
境:地方。象到了没有人的地方。比喻打仗节节胜利,没有遇到抵抗。
宋·欧阳修《再论置兵御贼札子》:“及一旦王伦张海等相继而起,入州入县,如入无人之境。”
1. 而罗本则在左路如入无人之境,连续数次从相同的位置突破成功完成射门。
2. 现在韩国拥有和美国的协定,加上前不久和欧盟签订的协定,它希望可以在世界前两大的市场里如入无人之境。
3. 如雪片飘入大海里。
4. 尽管它可能是乏
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明 朱之喻《朱舜水集》:“鸿论深入显出,切中事机,据理辩驳,虽有利口,无所复置其喙。”
这篇文章写得深入浅出,使人爱看、易懂。
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回:“且君新得诸侯,非有存亡兴灭之德,深入人心,恐诸侯之兵,不为我用。”
可是总没有这位先生的讲说那样一句句深入人心。(叶圣陶《英文教授》)
形容山或建筑物很高,都进了云端。
尖峰岭耸入云霄,十分壮观
痛到骨头里。比喻痛恨或悲伤之极。
《战国策·燕策三》:“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宋襄公志欲求伯,被楚人捉弄一场,反受大辱,怨恨之情,痛入骨髓,但恨力不能报。(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四回)
误:受惑;歧途:错误的道路。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2回:“弟子方可日渐精进,不致误入歧途。”
然被告等皆年幼无知,误入歧途,不无可悯。(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写于深夜里》)
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
《汉书·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今,反复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见长幼尊卑之节有一定不易之理,先入为主,故后起之私心,终有所顾忌而不敢逞。(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七)
指在对某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前就形成或接受的看法。指成见。
《汉书·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今,反复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我们常不免有一种先入之见,看见讽刺作品就觉得这不是文学上的正路,因为我们先就以为讽刺并不是美德。
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虚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
《楞严经》:“如存不存,若尽不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
当下想入非非,一头说一头要弄计赚骗缪寄萍的书。(清·黄小配《大马扁》第二回)
比喻好人落入坏人的手中,处境极端危险。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九娘》:“窃意羊入虎群,狼藉已不堪矣。”
恨到骨头里。形容怨恨到极点。
《史记·秦本纪》:“文公夫人,秦女也,为秦三囚将请曰:‘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愿令此三人妇,令我君得自愉烹之。’晋君许之,归秦三将。”
《新唐书·李绛传》:“六州人怨入骨髓。”
宾客来此如归其家。形容招待客人热情周到。
《国语·周语中》膳宰致饔,廪人献饩,司马陈刍,工人展车,百官以物至,宾入如归。是故小大莫不怀爱。”
犹出将入相。
宋·欧阳修《相州尽锦堂记》:“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
[潞公]出入将相五十年,以太师致仕,年逾九十。★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八
犹言神出鬼没。
宋·苏洵《权书下·孙武》今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
犹出生入死。
唐·韩偓《海山记》吾常亲锋刃,冒矢石,出入生死,与子同之。”
出入无间隔。犹言进出自由。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建谓左右曰‘吾为神策将军时,宿卫禁中,见天子夜召学士,出入无间,恩礼亲厚如寮,非将相可比也。’”
打:与某些动词结合成为一个词,表示进行的意思;冷宫:古代皇帝把失宠的后妃软禁于冷僻宫内。比喻人不被重视或把事情搁置一边。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173回:“因问道:‘尔为宸濠打入冷宫几年了?’”
〖示例〗她已经被打入冷宫。
樊笼鸟笼,比喻不自由的境地。飞鸟进了笼子。比喻自投罗网,陷入困境。
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三折恰便似鱼钻入丝网,鸟扑入樊笼。”
鹘:同“隼”,一种凶猛的大鸟。比喻骁勇无敌。
《北齐书·南安王思好传》:“尔击贼如鹘入鸦群,宜思好事。”
左盘右射红尘中,鹘入鸦群有谁敌。★唐·韩翃《寄哥舒仆射》诗
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比喻垂老之年。
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同量入为出”。
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
《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当今鹿台已散,离宫已遣,兵藏武库,马入华山。★北周·庚信《贺平邺都表》
指人感到舒适,有清新爽朗的感觉。同沁人心脾”。
指毛病已经无可救药。
形容达到极深极重的程度。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回高太尉着令医人治疗,见丘岳重伤,恨梁山泊深入骨髓。”
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清·俞樾《湖楼笔谈》六盖诗人用意之妙,在乎深入显出。入之不深,则有浅易之病;出之不显,则有艰涩之患。”
比喻势力愈来愈小。
比喻深入精微,融会贯通。
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儒林外史》第四八回[女儿]饿到六天上,不能起床,母亲看着,伤心惨目,痛入心脾,也就病倒了。”
指僵持的局面。
由于对方毫无诚意,使贸易谈判陷入僵局。
比喻言行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老舍《骆驼祥子》九可是,咱们就这么直入公堂的去说,还是不行。”又《四世同堂》七到这几家去!别直入公堂的跟人家求事,明白吗?要顺口答应的探听有什么路子可走!”
映入眼帘:某物进入视线之内,也就是眼睛视线所及之处。
我走进这间小屋,映入眼帘的是那扇别具风格的壁纸。
把:指挽着;林:山林。互挽手臂,表示亲热。旧指相偕归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谢公(安)道:豫章(谢鲲)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
清·王韬《自序》:“使蒲君留仙见之,必欣然把臂入林。”
比喻用兵必胜的征兆。
《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诸侯皆曰:‘纣可伐矣。’”
武王白鱼入舟,君臣变色。(《三国志·魏书·杨阜传》)
截:段。半段身子埋入土内。比喻人在世不久了。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呼?”
差多了,差多了!人到三十五,就半截入土了。(老舍《谁先到了重庆》第一幕)
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二程全书·遗书十一》:“学只要鞭辟近里,著己而已。”
鲁迅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的殖民文化,进行了气魄雄伟、鞭辟入里的总结性的批判。
堪:可,能;入耳:听。指说的话使人听不进去(多指脏话)。
明·李开先《市井艳词序》:“二词哗于市井,虽儿女子初学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艳亵狎,不堪入耳。”
姚老夫子见他们所说的都是一派污秽之言,不堪入耳。(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十六回)
指形象丑恶,使人看不下去。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此数肴也,以先生视之,固不堪入目矣。”
说着,早一屁股坐下,那种气极败坏的样子,实是不堪入目。(《晚清文学丛钞·瞎编奇闻》第三回)
凡:指凡人,普通人。超越平常人而达到圣贤的境界。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所以道超凡越圣。”《朱子全书·学一》:“就此理会得透,自可超凡入圣。”
今日弟幸会芝范,想领教一番超凡入圣的道理,从此可以洗尽俗肠,重开眼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五回)
指超出了一般,进入了极高的境界。形容造诣精深,也指超脱世俗进入仙界。
《雍熙乐府·第三卷·端正好(我恰才出尘寰)》:“点化的长生出凡入胜,这便是俺仙家百世功能。”
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指兼有文武才能的人,也指文武职位都很高。
唐·崔颢《江畔老人愁》诗:“两朝出将复入相,五世迭鼓乘朱轮。”
当下姑娘脸上的那番得意,漫说出将入相,八座三台,大约立刻叫她出将入相,升成佛天,她也不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
指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
《左传·昭公二十年》:“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玄传》:“子忠于我,我不能用,是吾罪也,子何为当然!且出口入耳之言,谁今知之!”
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我不曾出声,他连忙答应。金圣叹:‘真正出神入化之笔’。”
不知道这位老画师是观察了多少的活虾,才能够画虾画得这样出神入化的。(秦牧《虾趣》)
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这一层,不烦圣虑,他们是出生入死的老兄弟,何况国家如此,不至于还闹义气。(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在人家内室里出出进进。形容和主人的关系极为密切。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只有牙婆是穿房入户的,女眷们怕冷静时,十个九个倒要扳她来往。”
曾朴《孽海花》第32回:“一般穿房入户,一般看中了银荷,彼此都要向她献些小殷勤。”
撮:以指取物。盐一放在火里就爆裂。比喻性情急躁。
元·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二折:“待去呵,小姐性儿撮盐入火。”
为是他性急,撮盐入火,为国家面上只要争气,当先厮杀,以此人都叫他做“急先锋”。(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三回)
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王小刚步入这门学科的研究领域还远未登堂入室。
原指周文王梦飞熊而得太公望。后比喻圣主得贤臣的征兆。
《史记·齐太公世家》:“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
昔商高宗曾有飞熊入梦,得傅说于版筑之间。(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三回)
原形容歌声嘹亮,直上云霄,后也形容一种论调或消息社会上传说很盛。
《西京杂记》卷一:“后宫齐首高唱,声入云霄。”
拔起千仞,高唱入云,瑕隙尚不易见。(清·谭嗣同《致刘淞芙书》)
耸:直立,高起。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
刘伯承《回忆长征》:“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
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刘伯承《回忆长征》)
形容痛恨到极点。
《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那知府亦恨之入骨,一处处弄得天怒人怨,在他自己始终亦莫明其所以然。(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
猢狲:猴子。猴子进了口袋。比喻行动失去约束。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曰:‘恁么即学人归堂去也。’师曰:‘猢狲入布袋。’”
形容草书写得矫健而活泼。
《宣和书谱·草书七》:“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作一戈如百钧弩,作一点如高峰堕石,作一牵如百岁枯藤,作一放纵,如惊蛇入草。(明·李贽《初潭集·师友四》)
微:细小。精心细致地描摹,连极小之处也不大意。形容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本来就是最好的话题,胡雪岩又有意刻画入微,所以把王有龄夫妇听得津津有味。”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五章:“人物栩栩如生,器物刻画入微。”
锒铛:铁索链。用铁链锁起来,投入监狱。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第二章:“打破饭碗算是轻描淡写,其较重者由特务老爷赐予一绑,锒铛入狱,或一命呜呼。”
打破饭碗算是轻描淡写,其较重者由特务老爷赐一绑,锒铛入狱,或一命呜呼。(邹韬奋《患难余生记》第二章)
和尚静坐,使心定于一处,不起杂念,叫入定。形容人静静地端坐着。
曾朴《孽海花》第20回:“却是个黑瘦老者,危然端坐,仿佛老僧入定一样。”
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他却如老僧入定般,闭目养神,心里在一层深一层地盘算。”
比喻人心胸开朗。
南朝宋·鲍照《代淮王》诗:“朱城九门门九闺,愿逐明月入君怀。”
清·钱谦益《三叠韵答孟阳慰余哭子作》:“老觉繁霜侵鬓早,愁看明月入怀迟。”
泥塑的牛掉到海里。比喻一去不再回来。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那两个钱庄干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得一个泥牛入海,永无消息。(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
瓮:一种陶制的盛器。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
《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兴曰:‘此甚易尔!取大瓮,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掬西江之水,为尔洗肠,即烧东壁之床,请君入瓮。(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
穷鸟:困窘的鸟;怀:投入怀抱。比喻处境困难而投靠别人。
《三国志·魏志·邴原传》:“政窘急,往投原。”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政投原曰:‘穷鸟入怀。’原曰:‘安知斯怀之可入邪?’”
穷鸟入怀,仁人所悯,况死士归我,当弃之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
旧称生贵子的吉兆。形容心胸开阔。也比喻光彩夺目。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时人目夏侯太初(玄)朗朗如日月之入怀。”
入:合乎。合乎常情和道理。
清·陈天华《狮子吼》第五回:“何尝不说得入情入理,但是事实上那里有人听他的呢!”
何尝不说得入情入理,但是事实上那里有人听他的呢!(清 陈天华《狮子吼》第五回)
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如此循序渐进,自然可以升堂入室。”
丝丝:每一根丝;扣:织机上的主要机件之一。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比喻做得十分细致,有条不紊,一一合拍。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此为丝丝入扣:‘暗中抛索,如道家所云三神山舟不得近,近者辄被风引回也。’”
(1)这个小品的情节安排得丝丝入扣,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2)不熟悉生活,不掌握材料,就不能写出内容丰满,有条有理,丝丝入扣的文章来。
到一个地方就按照这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也比喻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应。
《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令。”宋·范成大《秋雨快晴静胜堂席上》诗:“天涯节物遮愁眼,旦复随乡便入乡。”
“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这金珠玉宝一概贬为俗器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体贴:细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心和照顾;入微:达到细微的程度。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8回:“‘只要心平点,少看点利钱,那些贫民便受惠多了。’我笑道:‘这可谓体贴入微了。’”
(1)护士小王对病人热情诚恳,体贴入微,病房里没有人不称赞她。(2)李老师在学习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对学生体贴入微。
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后汉书·袁绍传》:“是以智达之士莫不痛心入骨。”
每与刘左将军、孙公祐共论此事,未尝不痛心入骨,相为悲伤也。(《三国志·蜀志·孙乾传》)
旧时用于祝人生子。
《诗经·小雅·斯干》:“维熊维罴,男子之祥。”
已见熊罴入梦,行看老蚌生珠。(明·赵弼《蓬莱先生传》)
引:招引。把狼招引到室内。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一折:“我不是引的狼来屋里窝,寻的蚰蜒钻耳朵。”
再娶者,皆引狼入室耳,况将于野合逃窜中求贤妇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黎氏》)
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卫军云,酒正自引人着胜地。”
扇画小幅,苏州园林,格局很小,却总是那么引人入胜。(秦牧《虾趣》)
入彀:指进入弓箭的射程以内,比喻就范。天下英雄均已就范。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
英雄尽入彀,帝王心始快。(清·黄遵宪《杂感》诗)
从浅到深。
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四:“夫诗之章法起句,必切本题,且由纲及目,由浅入深。”
毛泽东《实践论》:“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比喻费力多而收效少。
《庄子·天地》:“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比喻躲过一害,又受一害。同避坑落井”。
指避过了井,又掉进了坑里。比喻避去一害,又受另一害。阱,异穽”。
汉·焦赣《易林·观之益》避阱入坑,忧患日生。”一本作避井入坎”。
比喻深入了解对方,找出其纰漏,又以对方的论点来批驳对方。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论者以柳操戈入室,弗察者又群然和之。然则文之工者,伤理倍道,皆弗论乎!”
本为小人之交,岂能责以君子之道,操戈入室,理所必然。★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
比喻深入了解对方,找出其纰漏,又以对方的论点来批驳对方。
语出《后汉书·郑玄传》:“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淳熙初,都下禅讲尚多宿旧名人,师年少,操矛入室,援据古今,中其机要,咸相顾叹骇曰:‘信书厨,不可与争也!’”★宋·叶適《题端信师帖》
指挟门户成见。
唐·韩愈《原道》:“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於杨,则入於墨,不入於老,则入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
乐府至有明而丛杂,出奴入主,三百年来,迄无定论。★清·冯班《钝吟杂录》
犹言深入浅出。
阿英《敌后日记·摘抄停翅小撷》军长报告遂临时改题为《整风问题》……出浅入深,依具体事实,详加诠释。”
出入于安危之中。
宋·叶適《故运副龙图侍郎孟公墓志铭》由此更践内外,出夷入险,择而守中,劳而有成,干方举德,而莫有助之者也。”
出入于有无之中。
《云笈七签》卷一○四或与众仙,策空驾虚,出有入无,分形散影,处处游集。”
指动必乘车。
汉·枚乘《七发》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指自己一旦青云直上,便不惜将旧时朋友踩入泥中。比喻人情浇薄,世态炎凉。
清·王韬《徐古春耆旧诗存序》及一旦势位崇,名誉盛,畴昔知交,贫贱潦倒,伏处田里,不足引援,往往尽削其酬酢诗文,不使一篇登之集中,出云入泥,良可浩叹。”
指变化多端,不可捉摸。
唐·宋之问《嵩山天门歌》:“松移岫转,左变而右易;风生云起,出鬼而入神。”
《蜀道难》、《远别离》等篇,出鬼入神,惝恍莫测。★明·胡应麟《诗薮古体中》
形容聚精会神。
康濯《东方红》第十章杨殿山和刘成旺都对这件事十分注意,一定要大家详细介绍那每一户、每个人的种种缘由,并且出神入定一般默默地听得十分严肃。”
指神奇高妙。
明·李贽《四书评·孟子·尽心下》:“中问六语最吃紧,正是出圣入神真口诀,凡具善信根基者佩服之。”
至于窦氏《璇玑》,以八寸之锦,八百余言,纵横反覆,皆成文章,夺真宰之秘,泄造化之工,可谓出圣入神,亘古一人而已。★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
①从死亡里获救。②犹出生入死。
唐·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夫如是大雄之力,出死入生;至诚之神,感天动地。”
我们该追随丞相出死入生,为国尽力。★郑振铎《桂公塘》
指文武兼备。
唐·刘禹锡《寄毗陵杨给事》诗之一好著櫜韐莫惆怅,出文入武是全才。”
①形容立刻消灭干净。②形容大而化之,什么都不在乎。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张驴儿做怕科云]有鬼有鬼,撮盐入水,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
谁不知老汉是不怕鬼的张撇古,俺的性儿撮盐入水。★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
旦早晨。暮晚上。地地府。早晚就要进入地府。表示年龄已高,随时都可能死去。
没有战争,不用武备;和平麻痹,解除武装,不作戒备。
清·钱彩《说岳全传》其时天下太平已久,真个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五谷丰登,万民乐业。”
指春风和畅,律吕调协。常用以称颂盛世。
①指诗作空灵,入于浑然之境。②指人无知无识,浑浑噩噩。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他们是返虚入浑,他们是等于‘无’——世界上就等于没有他们一样。★郭沫若《塔·阳春别》
比喻放走敌人,留下祸根。
《三国演义》第四二回:“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
如果捉不住打不死,让他们逃走了,就等于放鱼入海,纵虎归山。★周玉清《晋西事变中的一夜》
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1回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
很舒适地进入梦乡
面带笑容而死。犹言死而无憾。
《后汉书·韩韶传》:“韶曰:‘长活沟壑之人,而以此伏罪,含笑入地矣。’”
克臣报之曰:‘汝能以身徇国,吾含笑入地矣。★《宋史·忠义传二·唐重》
犹言改邪归正。
隋·吉藏《三论玄义》卷下《百论》为回邪入正。”
精研事物的微义,达到神妙的境地。
指离开俗世而隐居。
指请先受审认罪。
升上天空,钻入地下。形容神通广大。也比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四处奔走。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卢仆射从史》:“吾已得炼形之术也,其术自无形成而炼成三尺之形,则上天入地,乘云驾鹤,千变万化,无不可也。”
待贫道就在坛中,飞出元神,不论上天入地,好歹寻著娘娘。★清·洪昇《长生殿》第四十六出
到一个地方就按照这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也比喻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应。同随乡入乡”。
指启迪引导凡夫俗子成为圣人。
指体会领悟深刻细致,而使描写或模仿巧妙逼真。
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同体贴入微”。
冬季鸟躲在深山穷谷,到春天出来飞鸣于乔木,用来比喻人舍弃黑暗而接近光明,或者从劣境而进入良好的处境。相反则叫下乔入幽”。
《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於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
形容技艺学问已进入高超而神奇的境界。
寻幽探究深奥难明的事理。入微达到极其细致、深刻的地步。形容对深奥的事理探求达到非常深刻的程度。
犹言引狼入室。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犹言引狼入室。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比喻自招灾祸。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这不是我自己引水入墙,开门揖盗么。”
形容达到微妙的境界。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贺方回‘淡黄杨柳带栖鸦’、秦处度“藕叶清香胜花气”二句,写景咏物,可为造微入妙。”
运意琢句,造微入妙,极其形容之工,真可企微孤山。★元·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下
形容神通广大,很有办法。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二回他是个钻天入地,斧砍火烧,下油锅都不怕的好汉。”
疾病多是由食物传染。比喻应该注意饮食卫生。
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我们要讲究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指长距离不停顿的快速行进。形容进军迅猛,不可阻挡。
《战国策·燕策二》:“轻卒锐兵,长驱至国。”汉·曹操《劳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直入敌围者也。”
我根据数日来的长驱直入,满相信着先头部队是已经进入了武昌。(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
趁力量虚弱时侵入。
《去笈七签》卷一二0:“将至所居,自后垣乘虚而入,径及庭中。”
如今百病趁虚而入。(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四十回)
趁着虚弱疏漏的地方进入。
《去笈七签》卷一二0:“将至所居,自后垣乘虚而入,径及庭中。”
我们要严加防范,防止敌人乘隙而入
乘:趁。趁着虚弱疏漏的地方进入。
《去笈七签》卷一二0:“将至所居,自后垣乘虚而入,径及庭中。”
若各存意见,不能和睦,是自己先孤了,别人安得不乘虚而入。(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四回)
原指文章的内容,既包涵天地的元气,又概括了极微小的事物。形容文章博大精深。
汉·扬雄《解嘲》:“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
用短柄刀直接刺入。原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精进。后比喻说话直接了当,不绕弯子。
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十二:“若是作家战将,便请单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
上面一篇“嗣汉六十二代天师正一真人张元旭”的序文,尤为单刀直入。(鲁迅《热风》三十三)
格格:阻碍,隔阂。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我本不知“运动”的人,所以凡所讲演,多与该同盟格格不入。(《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
比喻变化巧妙迅速,不易捉摸。
《淮南子·原道训》:“鬼出电入,龙兴鸾集。”
鬼出电入,不可端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
扞:绝;格:坚硬;扞格:相互抵触,格格不入。过于坚硬而难于深入。形容彼此意见完全不合。
《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郑玄注:“扞:坚不可入之貌。”
孔:小洞。比喻有空子就钻。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况且上海办捐的人,钻头觅缝,无孔不入。”
帝国主义对其殖民地的经济掠夺是无孔不入的。
从高树上下来,钻进幽深的坑谷里。比喻弃明从暗,或从良好的处境转入恶劣的处境。
《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幽谷者。”
把敌人引进来,使它处于孤立而又不易逃跑的不利地位。
毛泽东《论持久战》:“我们历来主张‘诱敌深入’,就是因为这是战略防御中弱军对强军作战的最有效的军事政策。”
这次我军的辙退只为了诱敌深入,目的是为了一举歼灭敌人。
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序进入。
《三国志·魏志·邓艾传》:“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众才女除卞、孟两家姊妹在后,其余都是按名鱼贯而入。(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七回)
昂首挺胸地径直走进去。形容傲然威武的样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何进昂然直入。”
疾病多是由食物传染。比喻应该注意饮食卫生。同病从口入”。
《云笈七签》卷三五病由口入,节宣方也;生劳败静,养道性也。”
犹言长驱直入。
《隋书·杨谅传》:“王所部将吏家属,尽在关西,若用此等,即宜长驱深入,直掳京都,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且靖康之事,未闻我有一城一邑敢为叛命,而坐视胡虏长驱深入,惕息待死屠戮之惨,与五代何异!★宋·叶適《上孝宗皇帝札子》
比喻开门见山,直截爽快。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四篇一我们可以短刀直入地便看定一个社会的真实相,而且还可借以判明以前的旧史料一多半都是虚伪。”
犹言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如果专是请教别人,则各人的嗜好不同,总是格不相入的。”
从格不相入,而成为视之懵然,结果即不免有些弄得乱七八糟,谁也莫明其妙。★鲁迅《扣丝杂感》
孤立无援的军队深入到敌作战区。
《周书·贺若敦传》:“瑱等以敦孤军深入,规欲取之。”
金以孤军深入,师道请迟西师之至而击之。★《宋史·种世衡传论》
过:路过;入:进入。路过家门却不进去。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岂有相离咫尺,竟过门不入?★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2回
比喻变化巧妙迅速,不易捉摸。同鬼出电入”。
《隋书·卢思道传》饴蜜非甘,山川未阻,千变万化,鬼出神入。”
比喻有空子就钻。同无孔不入”。
砸开门进去。多指盗贼行为。
章炳麟《驳革命驳议》迨至群盗破门而入,即更不复能抵御。”
指出入无固定的处所。
出:出现。象神鬼那样出没无常。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后泛指行动变化迅速。
《淮南子·兵略训》:“善者之动也,神出而鬼行。”
禇一官是怕得神出鬼入,只有他个女儿降得住他。★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
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有时到了兴会淋漓的时节,就难免有些小德出入。★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
拥拥挤。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挤了进去。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五众人一拥而入,迎头就把了缘拿住,押进里面搜捉,不曾走了一个。”
仰头挺胸地走进来。形容态度傲慢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5回:“须臾,李恢昂然而入。”
相关成语专题: 一石二鸟的成语故事、描写环境恶劣的成语、广为人知的经典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儿童成语故事:刮目相待、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感恩图报的成语故事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