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一些成语里面含有气字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成语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气:气势;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宋·岳飞《题青泥赤壁》诗:“雄气堂堂贯牛斗,誓将真节报君仇。”
兴见马忠是害父仇人,气冲牛斗,举青龙刀望忠便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形容魄力非常大。
元 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折:“便有那吐虹霓志气冲霄汉。”
革命烈士视死如归,气冲霄汉的大无畏气概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六回:“一眼看见喜媚乌云散乱,气喘吁吁。”
廖二嫂气喘吁吁,脸色铁青,奔到他面前来了。(沙汀《呼嚎》)
贯:贯穿。正义的精神直上高空,穿过彩虹。形容精神极其崇高,气概极其豪壮。
《礼记·聘义》:“气如白虹,天也。”
斗争结盟友,殉难慷慨同。 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陈毅《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诗)
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荒张或恼怒。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七回:“水军头领棹船接济军马,陆续过渡,只见一个人气急败坏跑将来。”
(1)看他这样气急败坏的神情,一定又发生什么事情了。(2)他见别人超过自己,就气急败坏地大骂起来。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宋·文天祥《文山集·指南后录·正气歌》第14卷:“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气势磅礴的一页。(秦牧《古战场春晓》)
汹汹:气势盛大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荀子·天论》:“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也辍行。”
就在这时候,从门外闯进了一位气势汹汹中年农妇。(郭沫若《金刚坡下》)
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江,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这号人,在困难中不是低头叹息,而是奋发图强,壮志凌云,气吞山河。(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
气味:比喻性格和志趣;投:投合。指人思想作风相同,彼此很合得来。
明·冯惟敏《天香引·送陈震南》:“气味相投,风情迥别,议论通玄。”
前者妹子同表妹舜英进京,曾与此女中途相遇,因他学问甚优,兼之气味相投,所以结伴同行。(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二回)
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晋·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乞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1)这个病人已经气息奄奄,医生也已无力挽回了。(2)他爷爷得重病住进了医院,已气息奄奄。
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这庄严秀丽、气象万千的长江真是美极了。(刘白羽《长江三日》)
气焰:气势。形容盛气凌人,十分傲慢。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一回:“比时康太守正是气焰熏天,寻常的候补道都不在他眼里,这位因为是亲戚,所以还时时见面。”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7回:“他此时正是气焰熏天,没有人敢违拗的。”
形容恼怒到极点。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江表传》:“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涌如山。”
清·冯桂芬《江苏减赋记》:“大怒,来余家,气涌如山,为言并无奏加津贴事。”
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到此人必来游说。”
(1)李大钊的塑像气宇轩昂地矗立在北京香山公墓。(2)进来的这个人气宇轩昂令屋里的人刮目相看。
气:气概;壮:使壮丽;山河:高山和大河。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族高辰象,气壮河山,神作铜钩,天开金印。 唐·张说《孔补阙集市》
又听到了你的朴朴实实、气壮山河的言谈了。(梁信《从奴隶到将军》上集第四章)
指心满意得,骄傲自大。
气:气势;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唐·崔融《咏宝剑》:“匣气冲牛斗,山形转辘轳。”宋·岳飞《题青泥赤壁》诗:“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真节报君仇。”
兴见马忠是害父仇人,气冲斗牛,举青龙刀望忠便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形容大声喘气的模样。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脸是喝了个漆紫,连乐带忙,一头说着,只张着嘴,气喘如牛的拿了条大手巾擦那脑门子上的汗。”
那总办气喘如牛的说道:‘那贱人我不要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六回
形容春风得意,心满意足的样子。
气出不来,话说不出。形容极度忧伤失望。
膺胸。形容愤怒之情充满胸中。亦作愤气填膺”、愤气填胸”、激愤填膺”。
形容十分荒张或恼怒。同气急败坏”。
茅盾《子夜》十五桂长林脸上挂了彩,气急败丧地跑来。”
指心满意得,骄傲自大。同气充志骄”。
气力竭尽,声音嘶哑。
气力竭尽,声音嘶哑。同气竭声嘶”。
如气之逸出,泉水之流泻。比喻事情进行非常顺利。
斗北斗星。牛牵牛星。斗牛泛指星空。形容气魄很大。同气吞牛斗”。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千金记·受辱胯下〉》俺自有翅排云,气克斗牛,怎肯与他年少成仇。”
指志愿实现,心满意足。
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说什么话。形容窝囊。
犹气吞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牛牵牛星。斗北斗星。牛斗泛指星空。形容气魄很大。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蟠桃记·诞孙相庆〉》看兰孙,气吞牛斗,知不是等闲人。”
犹气吞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形容畏惧到极点。
犹血气方刚。指精力正值旺盛。
嚣张:猖狂的样子。形容人威势逼人,猖狂放肆。
《手术台就是阵地》:“气焰嚣张的日寇刚到齐会镇,就挨了当头一棒,被我等消灭了五百多人。”
你不要怕他气焰嚣张的样子。
指志趣、情谊互相投合。
指志趣、情谊互相投合。同气义相投”。
正气昂扬,直冲云天。形容魄力、勇气非常大。霄汉,云霄和银河。
气势壮、胆量大。形容无所畏惧。
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同气壮山河”。
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气很盛,但使人觉得笨拙。
刘玉民《骚动之秋》第十章:“‘我园艺场是书记的十大台柱子之一!’他会气壮如牛地告诉你。”
他那气壮如牛的样子,简直像要吃人。
挨:遭受。受人打骂与虐待
老舍《骆驼祥子》:“洋车夫的命当如此,就如同一条狗必定挨打受气,连小孩子也会无缘无故的打他两棍子。”
我在此经常挨打受气,已经习惯了
受了气闷在心里。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又着了那暗气暗恼在心里,就是铁石人也禁不的。”
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庄子·达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
指因心情紧张或注意力集中,暂止住了呼吸。
汉·蔡邕《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臣邕怔营惭怖,屏气累息,不知所自投处。”
连连~,不敢作声。★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八回
才:才能;气:气魄。才能气魄胜过一般的人。
《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己惮籍矣。”
顾城、普希金等才气过人的著名诗人,由于种种原因,不幸都英年早逝了。
英勇的气慨,天下没有第二个人。
《史记·李将军列传》:“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世事几如人意,儒冠还负身谋。叹天生李广,才气无双,不得封侯。(宋·苏泂《雨中花》词)
气息象兰花那样香。形容美女的呼吸。
战国·楚·宋玉《神女赋》:“陈嘉辞而云对兮,吐芬芳其若兰。”
宫人丽娟,年十四,玉肤柔软,吹气胜兰。(明·李贽《初谭集·夫妇三》)
形容气势浩大。
荀况《荀子 性恶》:“杂能旁魄而无用。”
郭沫若的《雷电颂》,是一首大气磅礴的革命浪漫主义诗篇,是历史剧《屈原》之精华所在。
荡:动摇;回:回转。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三国·魏·曹丕《大墙上蒿行》:“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这首乐曲旋律优美动人,令人荡气回肠。
负气:赌气;斗狠:发狠。恃其意气,发狠而为。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却怕是负气斗狠,逃了出来的。”
凭借正气,主持正义。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九卷:“小娥虽小,身体健壮如男子形。父亲把他许了历阳一个侠士,姓段名居贞,那人负气仗义,交游豪俊,却也在江湖上做大贾。”
浩气:即正气,刚直正大的精神。浩然之气永远长存。
他的逝世流芳千古,浩气长存
浩气:即正气,刚直正大的精神;凛然: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浩然之气令人敬畏。
《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致:招致。和睦融洽,可致吉祥。
《汉书·刘向传》:“和气致祥,乖气致异。”
田家因不分家,那棵紫荆又活转过来,岂不是“和气致祥”的明验吗?(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一回)
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
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风情张日,霜气横秋。”
众人取笑了一回,见新人老气横秋的那个样子,便纷纷散去。(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
怒气部上天空。形容愤怒到极点。
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我和他有甚恩情相顾恋,待不沙又怕背了这恩人面,只落的嗔嗔忿忿,伤心切齿,怒气冲天。”
任大老爷见了,更加怒气冲天。(清·张春帆《宦海》第十三回)
忍气:受了气不发作;吞声:不敢出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
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从今后忍气吞声,再不敢嚎咷痛哭。”
她姐姐从小就给财主家做童养媳,忍气吞声地生活了半辈子。
杀气:凶恶的气势;腾腾:气势旺盛的样子。形容充满了要杀人的凶狠气势。
元·无名氏《气英布》第四折:“杀气腾腾蔽远空,一声传语似金钟,两家赌战分成败,只在来人启口中。”
监狱内杀气腾腾,突然充满了火药气味。(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
善气:和蔼可亲的态度。形容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人。
《管子·心术下》:“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3回:“这善气迎人的光景,登时把一个诟淬场儿,换成了皆大欢喜世界。”
自以为了不起而显示出来的得意和傲慢的样子。
《茅盾选集 委屈》:“要不是他们神气活现说‘查得到’,那她干脆就去缝制新的了。”
最怪的是那批神气活现的流氓,就象狗样。(沙汀《一个秋天晚上》)
形容摆出一副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样子。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会于是神气十足了。”
曹禺《不断努力,写更好的作品》:“有些是那些活泼如生,神气十足,使人闭起眼来,仿佛就活在面前。”
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人或社会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15卷:“余选钱文敏公诗甚少,家人误抄十余章,余读之,生气勃勃,悔知公未尽。”
生活中最主要的仍然是那些向上的,生气勃勃、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带有极大想象的东西。(徐迟《特写选·序言》)
彼此串通,互通消息。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一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知知音。”
指朋友间思想一致,性情投合。
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9回:“自然是声气相投,定行见用于世,各着功名,可胜欣赏。”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23回:“故此与皇甫良声气相投,助桀为虐。”
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凌。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不得盛气凌人,自取耻辱。 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五·教人》
共产党员决不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以为自己是什么都好,别人是什么都不好。(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
形容气氛不活泼。也形容人精神消沉,不振作。
鲁迅《书信集 致吴渤》:“上海有官立的书报审查处,凡较好的作品,一定不准出版,所以出版界都是死气沉沉。”
我要是能把他拖出那死气沉沉的顽固家庭,送去参了军,他不就变好啦!(冯德英《迎春花》第八章)
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我自然爱我的弟弟,我们原是同气连枝的。(冰心《寄小读者·横滨》)
洋洋:得意的样子。充满了欢喜的神色或气氛。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马上的将士们都 是精神抖擞,喜气洋洋,丝毫不象是吃过败仗。(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五章)
下气:态度恭顺:怡声:声音和悦。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
《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韦君宜《似水流年·乘公路汽车旅行记》:“我走上前去,下气怡声提出我的要求,说明我的要求,说明我的情况。”
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公子杨干,乃悼公之同母弟,年方一十九岁,新拜中军戎御之职,血气方刚,未经战阵。(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回)
气:脾气;性:性格。性格刚直,毫不苟且。
《后汉书·孔融传论》:“夫严气正性,覆折而已。”
清·林则徐《谕洋商责令夷人呈缴烟土稿》:“必须严气正性,晓以利害。”
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明·胡应麟《诗薮·近体中》:“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
北曲之介白者每折不过数言,即抹去宾白而止阅填词,亦皆一气呵成,无有断续。(清·李渔《闲情偶寄·宾白第四》)
改变气质和保养身体。
《孟子·尽心上》:“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
《雪岩外传》第五回:“此人本与我契好,但目下移气养体,大非昔比了。”
意气:意志和气概;风发:象风吹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三国 魏 曹植《魏德论》:“武皇之兴也,以道凌残,义气风发。”
伟大的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建设自己的祖国。
形容志趣极其相合。
唐·李百药《北齐书·高乾传》:“魏领军元叉,权重当世,以意气相得,接乾甚厚。”
清·许奉恩《里乘》第八卷:“与有美同窗肄业,意气相得。”
意气:志趣性格;投:合得来。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
元·官大用《范张鸡黍》:“咱意气相投,你知我心忧。”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老任兄弟,咱们总算意气相投,有什么话还能不向你说?
扬扬:得意的样子。形容很得意的样子。
《史记·管晏列传》:“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他见别人惧怕,没奈何他,意气扬扬,自以为得计。(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
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行事。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这是事势相逼,不得不尔。至今想来,究竟还是意气用事,并不曾报效得朝廷,倒惹得同官心中不快活,却也悔之无及。”
做事前不三思而行,而是意气用事,往往会把好事办坏。
形容说话声音微弱,作事精神不振。也形容体弱无力。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正不知舱中另有个替吃饭的,还饿得有气无力哩。”
“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无力地回答他们。(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形容怨恨情绪极大。
明 无名氏《精忠记 应真》:“今下方黑气冲天,我佛慧眼一观,乃是临安秦桧屈陷忠臣岳飞父子,幽魂不散,怨气冲天。”
他怨气冲天地说:“这件事根本与我没关系!”。
仗:凭借,倚仗;使:放任。指任性发酒疯。
《北齐书·崔瞻传》:“与赵郡李概为莫逆之交。概将东还,瞻遗之书曰:‘仗气使酒,我之常弊,底诃指切,在卿尤甚。’”
朝气:早上的空气,引伸为新生向上,努力进取的气象;蓬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
李晓明《平原枪声》:“朝气蓬勃的肖家镇一下子变得空虚了,沉静了。”
青年人富有理想,朝气蓬勃,是祖国的未来。
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
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紫气东来,瑶池西望,翩翩青鸟舞前降。(清·洪昇《长生殿》第十六出)
暂时止住了呼吸。形容心情紧张或注意力过于集中的情状。
唐·卢肇《上王仆射书》今乃不意遇圣君贤相,以仆射为日月照临,多士莫不屏气慑息。”
犹言忍气吞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
指看重义行而轻视生命。
三国·魏·曹植《七启》是以雄俊之徒,交党结伦,重气轻命,感分遗身。”
指看重义行而轻视生命。
唐·张说《巡边河北作》诗之一沙场积路何为尔,重气轻生如许国。”
重视义气,慕求声名。
南朝·梁·沈约《为东宫谢敕赐孟尝君剑启》田文重气徇命,四豪莫及。”
指有生气和灵性的人。
清·陈维崧《平滇颂》此则普天率土,感切同雠;负气含灵,无非共愤。”
指待人和善能招财进宝。
鲁迅《彷徨·离婚》:“一个人总要和气些,‘和气生财’,对不对?”
老人一辈子最重要的格言是‘和气生财’。★老舍《四世同堂》
犹剑胆琴心。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胆识(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
暮气:黄昏时的烟霭;沉沉:低沉。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朝气。
宋·陆游《访毛平仲问疾与其子适同游柯山》:“楼堞参差暮气昏。”
宋朝选拔官员一向总是选所谓老成稳健之士,所以朝廷中就充满了须发苍苍、暮气沉沉的人。★蒲韧《二千年间》九
盛怒的样子。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二回:“[钱同秀]一手将烟灯砸在地下,说道:‘好好,你们做了一路!’就怒气冲冲的出来上车。”
张学海不等汤阿英说完,就怒气冲冲地质问:‘陶阿毛有啥不同?他不也是工人吗?’★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九
胸中充满了愤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却说周瑜怒气填胸,坠于马下,左右急救归船。”
满屋里寻了一会,不见个踪迹,急的怒气填胸。★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
热气蒸腾的样子。形容气氛热烈或情绪高涨。
清·李宝嘉《中国现在记》第十一回:“只见小和用一个小托盘托了几碗盖碗茶,热气腾腾的端过来。”
中国是处在大革命中,全中国热气腾腾。★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气不壮,没力量。形容精神不振。
指志同道合,意气相投。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霜秋霜。气志气。比喻志气凛然,像秋霜一样严峻。
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
《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要视作家如友朋,同气相求,体会其甘苦。★孙犁《澹定集·金梅序》
形容受压抑的心情得以舒展而感到快意。
形容气色和悦,态度恭顺。同“下气怡声”。
《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且如孝子事亲,须是下气怡色,起敬起孝。★《朱子语类》卷七四
指凭一时感情冲动产生的勇气。
《孟子·公孙丑上》夫子过孟贲远矣。”宋·朱熹集注孟贲血气之勇。”
说话的态度谦虚温顺。
形容诗文首尾贯通,完满自然,不见雕凿。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以诗志别,分韵得‘秋’字,援笔立就,一气浑成。”
诗有有篇无句者,通首清老,一气浑成,恰无佳句令人传诵。★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
彼此志趣、性格相投合。
犹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意态和气慨雄健的样子。
经过三个月的集训,国家女篮意气高昂严阵以待,准备迎战欧洲强队。
形容很得意的样子。同意气扬扬”。
比喻遇事神态自然,十分镇静。同“意气自若”。
《史记·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
逮江上之变,生所携及留军用者,亡散累千金,再贫困而意气自如。★清·吴伟业《柳敬亭传》
自若:不改常态,还像原来的样子。神情自然如常。比喻遇事神态自然,十分镇静。亦作“意气自如”。
《汉书·李广传》:“广为匈奴所败,吏士皆无人色,广意气自若。”
城中死伤日积,巷哭声相闻,应元慷慨登陴,意气自若。★清·邵长蘅《阎典史传》
指不喘气,不做声。形容忧惧惶恐。
南朝·梁·任孝恭《为汝南王檄魏文》:“关东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沦芜,室家颠殒,饮气吞声,志申雠怨。”
元·张养浩《寨儿令·赴詹事丞》曲:“带行人所望无成,管伴使饮气吞声。”
形容说话声音微弱,作事精神不振。也形容体弱无力。同“有气无力”。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七卷:“子春一心想着要那老者的银子,又怕他说谎,这两只脚虽则有气没力的,一步步荡到波斯馆来;一双眼却紧紧望那老者在也不在。”
“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没力地回答他们。★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形容家中非常贫困,无米下锅。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自从那李甲在此,混帐一年有余,莫说新客,连旧主顾都断了。分明接了个锺馗老,连小鬼也没得上门,弄得老娘一家人家,有气无烟,成什么模样!”
胸中充满了怨恨的情绪。形容怨愤之气极大。
《后汉书·祭祀志上》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
正气刚正之气。凛然可敬畏的样子。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十章许云峰把椅子一推,正气凛然地站在大厅当中,昂头命令道‘送我回监狱!’”
豪壮的气概高入云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第六十一回杀场临敌处,冲开万马,扫退千军。更忠肝贯日,壮气凌云。”
形容气势雄壮远大。
明·孙梅锡《琴心记》第二十出男儿汉壮气吞牛,丈夫志岂困荒丘?”
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一:“便捉我到阎罗殿前,我也理直气壮,不怕甚的。”
他理直气壮地陈述了事情的经过。
目指:动一下眼睛来指物;气使:用嘘气声支使人。用眼神和气色指使人。形容骄横傲慢的样子。
汉·刘向《说苑·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
元·吴亮《劝忍百箴》:“生杀予夺,目指气使,万夫胁息,不敢仰视。”
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方拟秋高气爽,遣将西征。(清·梁晋竹《两般秋雨盦随笔·史阁部书》)
应:应和,共鸣;求:寻找。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出而万物睹。”
孙中山《驳“保皇报”》:“不知革命与洪门,志同道合,声应气求,合力举义,贵有应尽,非同利用。”
朗:明朗。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其日天朗气清,惠风庆云,真是昌期应运,太平景象,自然迥别。(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八回)
形容人不细心,不沉着。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0回:“毕竟当武官的心粗气浮,也不管跟前有人没有。”
艾芜《百炼成钢》第五章:“她不是会认为秦德贵这个小伙子太冒失,太心粗气浮吗?”
形容人性情浮躁,做事不踏实。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自己没有应付不了的人,也很少心浮气躁过,此刻是怎么回事?”
宗璞《南渡记》第三章:“绛初看见玮玮满头的汗,心浮气躁的样子,有些责怪。”
态度傲慢,自以为高人一等。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安老爷这一开口,原想姑娘心高气傲,不耐烦去详细领会邓九公的意思。”
张恨水《夜深沉》第38回:“月容这个人,心高气傲。”
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宋·苏轼《菜羹赋》:“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
一想到事情的前因后果,他也就心平气和了。
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使:用神情气色支使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
《汉书·贡禹传》:“家富势足,目指气使。”《资治通鉴·唐纪·昭宣帝天佑二年》:“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
他颐指气使,心狠手辣。(林平《从夏三虫说开去》)
指有才能的人因沉迷于爱情而丧失进取心。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所以一开口便道是某某英雄志短,儿女情长。”
倘若有冒功等事,岂不使英雄气短,谁肯替国家出力!(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十三回)
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先秦·左丘明《左传·桓公十三年》:“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
但是那种趾高气扬的神情总嫌有些不够大方罢。(闻一多《复古的空气》)
才才识;短短浅;气气质。缺少才干,气质粗鲁。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3回禄山才短气粗,当此大镇,深不能胜任。”
指才能高超而气质清峻。
唐·韩愈《与孟东野书》足下才高气清,行古道,处今世,无田而衣食,事亲左右无违,足下用心勤矣。”
①指富有财产,气派不凡。②指仗着钱财多而气势凌人。
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五:“花婶子的这项收入十分可观。财大气粗,盖起这座青堂瓦舍的大宅院。”
那时他财大气粗,大进大出。★张周《步履艰难的中国》第二章
指年轻气盛,锐意进取。
宋·王禹偁《答丁谓书》夫刚直之名,吾诚有之。盖嫉恶过当,而贤、不肖太分,亦天性然也。而又齿少气锐,勇于立事,今四十有三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宋史·孙长卿楚建中等传论》建中雅量却敌,辞严气正,尤为厅伟。”
形容胆大气盛,无所畏惧。
袁静《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师长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员,有他指挥我们打仗,我们心里特别踏实,胆壮气粗。”
比喻事情麻烦、费劲。
指年纪轻,气势旺盛。亦作年少气盛”、年盛气强”。
形容秋日晴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
宋·张抡《醉落魄·咏秋》词之四秋高气肃,西风又拂盈盈菊。”
指因受挫而气势丧尽。
精神安定,气息凝集。
指心性浅薄浮躁。
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指神气悠闲安静。
犹言运气旺盛。
精神气息流畅通达。
①形容人心神清爽。②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
指心神清朗,资质秀美。
南朝·梁·任昿《为萧扬州荐荐士表》窃见秘书丞琅玡臣王暕,年二十一,字思晦,七叶重光,海内冠冕。神清气茂,允迪中和。”
①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暢。②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
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十七引唐·牛僧孺《续玄怪录·裴谌》:“香风飒来,神清气爽,飘飘然有凌云之意。”
长揖而坐,神清气爽,满坐风生,顾眄炜如也。★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二
精神融和气息通泰。
精神饱满,气息充足。
指神气悠闲安静。
指神气悠闲安静。同神闲气定”。
形容欢欣愉快。
指精神郁结劳悴。
清·薛福成《选举论下》厥后果迭充主考、学政,终以神郁气悴得疾遽殒。”
应:应和,共鸣;求:寻找。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出而万物睹。”
声求气应,何以教我。★宋·陈亮《送叔祖筠州高安簿序》
朗:明朗。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今日天清气朗,道清,你与我叫门公王安,打扫凉棚下干净,我操琴则个。★明·无名氏《女真观》楔子
形容人不细心,不沉着。同心粗气浮”。
形容人性情浮躁,态度傲慢。
孙犁《秀露集·文学和生活的路》好在还没惹出什么大祸,我后来就不敢再这样心浮气盛了。”
心气平定,没有杂念。
形容人气度不凡。亦作气宇轩昂”。
正派。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八[程朝奉]虽是缠得熟分了,那陈氏也自正正气气,一时也勾搭不上。”
犹志得意满。
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四王志得气盈,不以巡抚置意中。每诣院谒巡抚,仰面视天,言如泉涌。”
志气高昂而自得。
《史记·苏秦列传》:“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况且那小器量的人,一旦得了横财,那样志高气扬的态度,自己不觉,旁的人看得甚是分明。★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五回
犹志骄意满。
元·杨载《诗法家数·荣遇》后来诸公应诏之作,多用此体,然多志骄气盈,处富贵而不失其正者,几希矣。”
犹志得意满。
唐·韩愈《与崔群书》:“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
是以比年以来,此辈类皆高官厚禄,志满气得,而生民日益困苦,无复聊赖。★宋·朱熹《庚子应诏封事》
形容得意骄傲。同志骄意满”。
《西湖佳话·三台梦迹》也先不道,志满气骄,将有长驱深入之势,不可不预之防。”
犹言趾高气扬。
明·冯梦龙《智囊补·明智·伐卫》妾望君之人也,足高气强,有伐国之志也。”
犹言趾高气扬。
《战国策·齐策三》:“公孙戍趋而去。 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
若初进者足高气扬,凌轹前辈。★明·沈德符《野获编·谐谑·术艺》
抑制着呼吸使不出声音。形容恭敬畏惧的神态。
《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只见两三个丫头都在那里屏声息气,齐齐地伺侯着。(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相互勾结,一个鼻孔出气。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鸳鸯听了,便红了脸,说道:‘怪道,你们串通一气来算计我!’”
他们和赌馆的人虽然串通一气,惟恐怕他们冒冒失失的放枪拒敌……(清·张春帆《宦海》第二回)
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
唐·韩愈《送穷文》:“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
李德才一口回绝说情的事,运涛垂头丧气走出来。(梁斌《红旗谱》十三)
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明·无名氏《四马投唐》第二折:“既唐公不念前分仇,你放些个春风和气将他来待,免得咱一度可喜两度丑。”
明·无名氏《四马投唐》第二折:“既唐公不念前仇,你放些个春风和气将他来待,免得咱一度可喜两度丑。”
浮:浮躁。形容人不细心,不沉着。
清·叶燮《原诗外篇》卷四:“学诗者不可忽略古人,亦不可附会古人。忽略古人,粗心浮气,仅猎古人皮毛。”
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新光》中作者皆少年,往往粗心浮气,傲然陵人,势所难免。”
形容说话和态度卑下恭顺的样子。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更瘦小低声下气,送暖偷寒,逢其所喜,避其所讳。”
宝玉背地里拉着他,低声下气,要问黛玉的话,紫娟从没好话回答。(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00回)
形容说话语气很凶狠,态度粗暴。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小不顺眼,还要发脾气,恶声恶气地骂人,也骂鸡和猪和牛。”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4章:“‘你结算吧!’少平有点恶声恶气地说。”
形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密切。
《吕氏春秋·精通》:“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
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
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四回)
形容语调柔和,态度温和。
我好声好气地跟你说,希望你能听取我们的意见
浩:盛大、刚直的样子;气:指精神。指浩大刚正的精神。
《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贫薄把人灰,且养就这浩然之气。(元·汤显祖《牡丹亭·言怀》)
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明·吕坤《呻吟语·下·建功立业》:“是以志趋不坚,人言是恤者,辄灰心丧气,竟不卒功。”
这次没考好,用不着灰心丧气,而应总结教训,力争赶上去。
回:回转;荡:动摇。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三国·魏·曹丕《大墙上蒿行》:“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就令有悲哀底景闪过他们的眼前,他们坦率的心怀也能将他融和,使他再没有回肠荡气底力量。(朱自清《读〈湖畔〉诗集》)
矜:自夸;使气:意气用事。倚仗自己的才能,使意气,不谦虚。
清 昭槤《啸亭杂录 黄雅林》:“先生学问渊博,矜才使气,医卜艺术之书,无不周览。”
先生学问渊博,矜才使气,医卜艺术之书,无不周览。(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五回)
旧时以此为人生四戒。泛指各种不良品德、习气。
元·马致远《黄梁梦》第四折:“一梦中十八年,见了酒色财气,人我是非,贪嗔痴爱,风霜雨雪。”
李生起而观之,乃是一首词,名《西江月》,是说酒色财气四件的短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一)
敛容:收起笑容,态度变得严肃。屏气:闭住气不敢出声。比喻有所畏惧而恭敬谨慎,不敢稍微放肆。
《论语·乡党》:“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敛:收入束;屏:抑止。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个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
林下:幽僻之境;风气:风度。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四卷:“举目看十八姨,体态飘逸,言词泠泠,有林下风气。”
指凭感情办事,好耍脾气。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这薛公子的混名,人称他‘呆霸王’,最是天下第一个弄性尚气的人,而且使钱如土。”
她最爱弄性尚气,我只好让着她
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且平心静气,暗暗访察,才能得这个实在;纵然访不着,外人也不能知道。”
希望你平心静气地想一想,不要意气用事。
形容说话的语气胆小而不自然。
他说话怯声怯气的,没见过什么世面
洗雪冤屈,发泄怨恨。
余气:最后一口气。象尸体一样但还有一口气,指人将要死亡。也比喻人暮气沉沉,无所作为。
《晋书·宣帝纪》:“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
彼尸居余气,不足畏也。(唐·杜光宪《虬髯客传》)
行:流行;时:季节,气候;气:疫气,疾病。因气候不正常而引起的流行病。
《千金方》:“凡冬月,忽有大热之时;夏月,忽有大凉之时,皆勿受之,有患天行时气者,皆由犯此也。”
又过半年,忽然刘二感天行时气,头疼发热。(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
歪、邪:不正当,不正派。指不良的作风和风气。
柳青《狠透铁》:“只有王以信装得镇静,面不改色,还对高书记说:早应当整整社员里头的歪风邪气了。”
我们班上许多同学顶住歪风邪气,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受到学校表扬。
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
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在康奈尔校园里》:“可惜这种个人捐献在我们国家里还只是麟角凤毛,还没蔚成风气。”
形容人的言谈举止及做事不大方。
使乐成小家子得幸将军同,至九卿封侯。 《汉书·霍光传》
钱钟书《围城》:“苏小姐听了最后几句小家子气的话,不由心里又对孙太太鄙夷。”
虚骄:虚浮而骄矜;恃气:凭着意气。虚浮骄矜,意气用事。
《庄子·达生》:“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夫所恶于虚骄恃气者,以其果敢而窒,如醉人之勇,俟其既醒,必怯懦而不可复作也。(严复《原强续篇》)
扬起眉头,吐出怨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只要将来做了八府巡按,妈也就可以扬眉吐气了。(巴金《家》十二)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
形容人呼吸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
元 岳伯川《铁拐李》第三折:“我才离了三朝五日,儿也这其间哭的你一丝两气。”
洪深《赵阎王》第六幕:“那妇人被鞭的一丝两气。”
本指态度和霭可亲。现也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三引《上蔡语录》:“明道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
王头领待人接物,一团和气,如何心地倒恁窄狭?(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九回)
怡声:声音和悦;下气:态度恭顺。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
《礼记·内则》:“下气怡声,问衣燠寒。”
怡声下气,不惮劬劳。(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形容态度怪癖,冷言冷语,不可捉摸。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他们哪一个是想顺我的心?哪一个不是阴阳怪气?”
他们哪一个上想顺我的心?哪一个不是阴阳怪气。(曹禺《北京人》第二幕)
右军: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比喻一味摹拟古人,不能自创一格。
清·宋曹《书法约言》:“既脱天腕,仍养于心,方无右军习气。”
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曾慢待许氾;豪:豪放。形容性格豪放。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氾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珠、宝:指首饰;光、气:形容闪耀着光彩。旧时形容妇女服饰华贵富丽,闪耀着珍宝的光色。
清 漱六山房《九尾龟》:“簪饰虽是不多几件,而珠光宝气,晔晔照人。”
这光芒要是只在字和词,那就象古墓里的贵妇人似的,满身都是珠光宝气了。(鲁迅《准风月谈·难得糊涂》)
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终日价没心没想,哀声叹气。”
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薛蟠急得说又不好,劝又不好,打又不好,央告又不好,只是出入嗳声叹气。”
刁迈彭一面让他起,一面故意做出嗳声叹气的样子,说‘这是怎么好!这是怎么好!叫我怎么对得起死的大哥!’★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一回
指不说话;不出声。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你们只想自己的爱人像旧式妇女一样,百依百顺,不声不气,来服侍你们。”
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同屏声敛息”。
指叹息不已。
元·乔吉《金钱记》第三折你家这门馆先生,自从我在学堂中一个月,不曾教我一句书,终日只是长吁短气,不知为何。”
仗势逞性子。
《魏书·阉官传序》其间窃官爵,盗财贿,乘势使气为朝野之患者,何可胜举。”
指声调低沉,态度平和。
冰心《到青龙桥去》他沉声静气的问‘你是那里的,要往那里去?’”
犹言心平气和。
瞿秋白《文艺杂著·荒漠里》我走着不敢说疲乏,我忍着不敢说饥渴;且沉心静气的听,听荒漠里的天籁。”
犹谈吐。
宋·苏轼《送水丘秀才序》:“水丘仙夫,治六经百家说为歌诗,与扬州豪俊交游,头骨硗然,有古丈夫风。其出词吐气,亦往往惊世俗。”
高赞又问起家世,钱青一一对答,出词吐气,十分温雅。★《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犹言谈吐。指说话。
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魏公]与国夫人卢氏偶坐于堂,公忽微笑不已,夫人讶而讯之,曰:‘此中有乐人孙子,多出言吐气,甚令人笑。’”
王庆听他两个人出言吐气,也猜着是黄达了,假意上前来劝,只一枷,望黄达膀上打去。★《水浒传》第一○三回
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同“垂头丧气”。
《水浒传》第九五回:“乔道清生平逞弄神通,今日垂首丧气,正是总教掬尽三江水,难洗今朝一面羞。”
[舟次]连不得志于有司,垂首丧气,无以娱其老亲。★清·周亮工《送汪舟次游庐山序》
指畏惧之甚。
《北齐书·酷吏传·卢裴》又伺察官人罪失,动即奏闻,朝士见之,莫不重迹屏气,皆目之为卢校事。”《北史·恩幸传·穆提婆》令萱则自太后以下,皆受其指麾;提婆则唐邕之徒,皆重迹屏气。”
指畏惧之甚。
《宋书·柳元景传》:“师祖严暴无常,元景虽荷宠遇,恒虑及祸。太宰江夏王义恭及诸大臣,莫不重足屏气,未尝敢私往来。”
令萱则自太后以下,皆受其指麾;提婆则唐邕之徒,皆重足屏气;杀生与夺,唯意所欲。★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四年》
指以力气相斗。
汉·王充《论衡·譭时》敌力角气,能以小胜大者希,争强量功,能以寡胜众者鲜。”
犹言低声下气。
《醒世恒言·李沠公穷邸遇侠客》陈颜低声哑气答道‘本县知县相公,在此拜方义士。’”
形容有所畏惧而不得不屈服。
为了保住这份高薪职位,以养活全家大小,他不得不低首下气,忍气吞声。
指失意颓丧的样子。
《三国演义》第四三回:“严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这位‘管乐’西服革履,趾高气扬。后来忽然低头丧气起来。★孙犁《澹定集摘抄》
形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密切◇亦用于兄弟间。
《梁书·武陵王纪传》友于兄弟,分形共气。”
形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密切◇亦用于兄弟间。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
指依恃才学,任性使气。
南朝·梁·元帝《与张缵诗序》简宪之为人也,不事王侯,负才任气。”
指依恃才学,任性使气。
《北史·薛憕传》常郁郁不得志,每在人间,辄陵架胜达,负才使气,未尝趋世禄之门。”
指依恃才学,任性使气。
《南史·陈宜黄侯慧纪传》涉猎书史,负材任气。”
形容声音、语调、唱腔等滑稽或古怪难听。
鲁迅《二心集·宣传与做戏》:“以关老爷、林妹妹自命,怪声怪气,唱来唱去,那就实在只好算是发热昏了。”
1. 这时,这个新“现实”女人可能开始说话怪声怪气。
矜自恃。自以为有功而赌气。
《晋书·王浑王瀎唐彬传论》或矜功负气,或恃势骄陵,竞构南箕,成兹贝锦。”
肠回转,气伤断。形容内心伤感。
战国·楚·宋玉《神女赋》徊肠伤气,颠倒失据。”
比喻污浊。
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同灰心丧气”。
形容音乐、文章等缠绵悱恻,感人之极。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清浊相和,五变四会,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李善注言上诸声,能回转入肠,伤断人气。”
因忧伤、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负曝闲谈》第六回:“江裴度无法,只得咳声叹气的出得行门,偏偏包车夫又不知去向,把他恨得跺脚。”
(她)决不垂头丧气,决不咳声叹气。★朱自清《房东太太》
犹言扬眉吐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
五代·齐己《轻薄行》玉鞭金镫骅骝蹄,横眉吐气如虹霓。”
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同疾言厉色”。
明·宋濂《元故秘书少监揭君墓碑》接人和而有礼,寡言峻行,未尝有矜大之色,虽家人不见其疾言厉气。”
指虚心下气。
形容说话娇滴滴的声气。
鲁迅《热风·随感录二十五》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
指弯腰曲体,屏住呼吸,一副恭谨畏葸的样子。
先秦·孔子《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江西乡衮求谒者旅集,及分宜(严嵩)延客入,皆鞠躬屏气。★明·沈德符《野获编·谐谑·谑语》
指性情高傲。
收起笑容,屏住呼吸。形容谨慎畏惧,不敢放肆。
宋·欧阳修《江宁府句容县令赠尚书兵部员外郎王公墓志铭》县之奸豪,皆敛色屏气,指权相戒,不可犯公法。”
犹言正式;公开;堂堂正正。
说不出来由的火气。
谦躬屈节,低声下气。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宝玉又是天生成惯能作小服低,赔身下气,情性体贴,话语绵缠。”
指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宋·陆九渊《与刘深父书》:“开卷读书时,整冠肃容,平心定气。”
须平心定气,与之委曲,使之相从而后已。★宋·吕本中《官箴》
心情平和,态度冷静。同平心静气”。
形容谦恭的态度。
指以义气为重而不怕死。
犹言低声下气。形容恭顺谦卑的样子。
形容说话声音象小孩子那样尖细。
指发脾气。
发脾气;撒气。同使性谤气”。
发脾气;撒气。亦作使性傍气”。亦作使性掼气”。
发脾气;撒气。同使性谤气”。
阴阳怪气的声音。
大声嘶喊、哭叫。同死声唃气”。
形容没有生气。
本指一年四季的气象,后以备四时之气”喻指人的气度弘远。
喻指亲兄弟。
比喻亲密无间,志趣相合。
清·李渔《蜃中楼·耳卜》我想世上的人,同声共气的也有,谁似我们两个德性、才华,不争分寸。”
比喻亲密无间,志趣相合。同同声共气”。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四回故小弟要进京里寻个知己,代他干营,好来任这海关监督,这时同声同气,才好做事。”
形容悲愤到极点。
《晋书·桓温传》今寇贼冰消,大事垂定……而横议妄生,成此贝锦,使垂灭之贼复获苏息,所以痛心绝气,悲慨弥深。”
指轻声轻气。
吞声不敢出声;忍忍耐。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
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犹吞声忍气。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
形容声音粗大低沉。
把屈辱或恼怒强压在心底,不敢或不能发泄。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五:“李青山有些胆怯,他退到门边,嘴头咕噜着:‘滚就滚吧!’扭转身子,窝火憋气地迈出门去了。”
怎么受压?嘿,说起来叫人窝火憋气呗!★王士美《铁旋风》第一部第五章
指高门贵族的豪迈气概。
犹仙风道骨。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旧时认为天上彩色的云气为吉祥的征兆,故称祥云瑞气。亦作祥云瑞彩”。
指出于同源。指同胞兄弟姐妹的亲密关系。
《醒世姻缘传》引起兄弟本是合爹共娘生的,不过分了个先后,原是一脉同气的。”
指同门兄弟。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三回他是我一门同气,我怎么不与他出力辨明冤枉。”
犹言颐神养性。
金·马钰《满庭芳》词蓬头垢面,秘奥埋名。颐神养气忘形。”
形容说话无精打采。同有声无气”。
茅盾《林家铺子》六林先生叹了一口气,过了一会儿,方才有声没气地说道‘让我死在那边就是了……’”
①形容人气息奄奄。②形容说话无精打采。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王禄多说了几句话,渐渐有声无气,挨到黄昏,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呜呼哀哉,伏维尚飨。”
她往年说话,有声无气;现在她一开口,隔巷也能听到她的声音。★《花城》1981年第5期
察看风向云气。亦比喻看风使舵,随机应变。
明沈德符《野获编·言事·言官一言之失》:“壬辰以外察原任去官,四君者……真实可惜;其他占风望气,詈夷为跖,自弃名教者,固不可胜数矣。”
其初亦有一二魁杰之士,出一奇,运一策,世竞传之;而占风望气之徒,争相附和,群然国士自命矣。★清周亮工《书影》卷十
正派。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八[程朝奉]虽是缠得熟分了,那陈氏也自正正气气,一时也勾搭不上。”
挨:遭受。受人打骂与虐待
老舍《骆驼祥子》:“洋车夫的命当如此,就如同一条狗必定挨打受气,连小孩子也会无缘无故的打他两棍子。”
我在此经常挨打受气,已经习惯了
相关成语专题: 常见的四字成语故事汇集、一石二鸟的成语故事、广为人知的经典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各自为政-《左传》中的成语故事、中秋成语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