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位置:查成语 >

有关中国成语大全及解释

有关中国成语大全及解释

简介

余音绕梁 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颐指气使

解释

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使:用神情气色支使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

出处

《汉书·贡禹传》:“家富势足,目指气使。”《资治通鉴·唐纪·昭宣帝天佑二年》:“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

例子

他颐指气使,心狠手辣。(林平《从夏三虫说开去》)

意气用事

解释

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行事。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这是事势相逼,不得不尔。至今想来,究竟还是意气用事,并不曾报效得朝廷,倒惹得同官心中不快活,却也悔之无及。”

例子

做事前不三思而行,而是意气用事,往往会把好事办坏。

应接不暇

解释

暇:空闲。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应发,使人应接不暇。”

例子

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应接不暇。

贻笑大方

解释

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出处

《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例子

去岁路过贵邦,就要登堂求教;但愧知识短浅,诚恐贻笑大方,所以不敢冒昧进谒。(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

义无反顾

解释

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出处

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

例子

朱成功身受大明的厚恩,只有一死图报,义无反顾。(华而实《汉衣冠》二)

以邻为壑

解释

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出处

《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例子

有些自私自利的人,做事从来不为别人着想,甚至以邻为壑。

有口无心

解释

嘴上说了,心里可没那样想。指不是有心说的。

出处

清·张南庄《何典·序》:“总属有口无心,安用设身处地。”

例子

大爷快别动气,咱是个有口无心的人,不会说话。(清·李宝嘉《活地狱》第二回)

以耳代目

解释

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

出处

臧克家《以耳代目之类》:“这种~的情况是令人吃惊的,但这种情况却并不是罕见的。”

例子

以耳代目的做法不可取

影影绰绰

解释

模模糊糊,不真切。

出处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62回:“我不知怎的,但没人在房里,心里只害怕,恰似影影绰绰,有人在眼前一般。”

例子

余秋雨《霜冷长河·琉璃》:“荒原那边是影影绰绰不知名的伟大工匠,荒原这边是一个惊慌失措的当代女子。”

语重心长

解释

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

出处

清 洛日生《海国英雄记 回唐》:“叹别离苦况,转忘了母亲的语重心长。”

例子

他这些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劫了我的心。

意味深长

解释

意味:情调,趣味。意思含畜深远,耐人寻味。

出处

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例子

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第七》)

扬长避短

解释

发挥或发扬优点或有利条件,克服或回避缺点或不利条件。

出处

秦牧《漫记端木蕻良》:“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来写作,既扬长避短,也施展了抱负。”

例子

我们对待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讲求实效。

因人成事

解释

因:依靠。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例子

小将因人成事,何足道哉!(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四折)

芸芸众生

解释

芸芸:形容众多;众生: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出处

《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例子

这些话,是告诉芸芸众生,到底是有一大部分感觉不敏的。(鲁迅《三闲集·文艺与革命》)

意兴阑珊

解释

阑珊:衰落。将残、将尽的意思。

出处

唐·白居易《咏怀》诗:“几时酒盏曾抛却?何处花枝笔把看?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

例子

叶圣陶《逃难》:“李太太意兴阑珊,眼光回到学生点名册上,觉得自己写的淡铅笔字一片模糊。”

下车伊始

解释

伊:文言助词;始:开始。旧指新官刚到任。现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出处

《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例子

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这也批评,那也指责,这是很不合适的。

息息相关

解释

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出处

清 严复《救亡决论》:“二者皆与扎营踞地息息相关者也。”

例子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与生命的起源息息相关。

心猿意马

解释

心意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

出处

汉·魏伯阳《参同契》注:“心猿不定,意马四驰。”唐·许浑《题杜居士》诗:“机尽心猿伏,神闲意马行。”

例子

俺从今把心猿意马紧牢拴,将繁华不挂眼。(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

洗耳恭听

解释

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

出处

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请大王试说一遍,容小官洗耳恭听。”

例子

如此甚妙,我们洗耳恭听。(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八回)

行云流水

解释

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出处

宋·苏轼《答谢民师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例子

结构如行云流水,层次分明,先后呼应。(茅盾《〈力原〉读后感》)

宵衣旰食

解释

宵:夜间;衣:穿衣;旰:天已晚。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出处

南朝陈·徐陵《陈文帝哀册文》:“勤民听政,旰衣宵食。”

例子

若夫任贤惕厉,宵衣旰食,宜黜左右之纤佞,进股肱之大臣。(《旧唐书·刘蕡传》)

相濡以沫

解释

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出处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例子

(1)在困难的时候,我们只有互相帮助,相濡以沫,才能渡过难关。(2)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常常互相帮助,相濡以沫。

相敬如宾

解释

形容夫妻互相尊敬,象对等宾客一样。

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 之,敬 ,相待如宾。”

例子

夫耕于前,妻耘于后,同甘共苦,相敬如宾。(明·李昌祺《剪灯余话·鸾鸾传》)

信笔涂鸦

解释

信:听凭,随意;信笔:随意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涂乱画。形容字写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谦之词。

出处

唐·卢仝《示添丁》诗:“不知四体正困惫,泥人啼哭声呀呀。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例子

清·李渔《意中缘·先订》:“僻处蛮乡,无师讲究,不过信笔涂鸦。”

相形见绌

解释

形:对照;绌:不够,不足。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他一个部曹,戴了个水晶顶子去当会办,比着那红蓝色的顶子,未免相形见绌。”

例子

(1)一队的人力已是够强的了,可跟二队一比,就有点相形见绌。(2)这种饮料与“健力宝”一比,就相形见绌了。

心满意足

解释

形容心中非常满意。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一回:“两个小的,亦被武松搠死……武松道:‘我方才心满意足,走了罢休!’”

例子

房间虽然不大,但我也心满意足了。

虚与委蛇

解释

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出处

《庄子·应帝王》:“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例子

他也要同你虚与委蛇了。(闻一多《诗与批评·戏剧的歧途》)

秀色可餐

解释

秀色:美女姿容或自然美景;餐:吃。原形容妇女美貌。后也形容景物秀丽。

出处

晋·陆机《日出东南隅行》:“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

例子

(1)这位姑娘非常漂亮,真可说是秀色可餐了。(2)向西望去,远远地有座高冈,冈上林木蓊郁,秀色可餐。

朝秦暮楚

解释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例子

叹朝秦暮楚,三载依刘。(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责无旁贷

解释

贷: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讲到护送,除了自己一身之外,责无旁贷者再无一人。”

例子

农民向国家交售征购粮是责无旁贷的任务。

瞻前顾后

解释

瞻:向前看;顾:回头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出处

战国楚·屈原《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例子

有些事情看准了就马上去做,不要总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众口铄金

解释

铄:熔化。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出处

《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例子

群言淆乱,异说争鸣;众口铄金,积非成是。(鲁迅《三闲集·述香港恭祝圣诞》)

真知灼见

解释

灼:明白,透彻。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例子

两家之学皆深入宋儒之室,但以汉学为不可废耳,多倚墙之见,依违之言,岂真知灼见者哉!(江藩《汉学师承记·顾炎武》)

在劫难逃

解释

旧时迷信的人认为命里注定要遭受的灾难是无法逃脱的。现有时也用来指某种灾害不可避免。

出处

元 无名氏《冯玉兰夜月泣江舟》:“那两个是船家将钱觅到,也都在劫数里不能逃。”

例子

“在劫难逃”,于是形成了绝对的敌对。(毛泽东《论持久战》)

指手画脚

解释

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十五回:“见这李虞侯、张干办在宋江前面指手划脚,你来我去,都有心要杀这厮,只是碍着宋江一个,不敢下手。”

例子

站在他们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振聋发聩

解释

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例子

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除了匕首,投枪,也还有振聋发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

昭然若揭

解释

昭然:明显、显著的样子;揭:原意为高举,现也指揭开。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出处

《庄子·达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例子

承电示撤消军院,爱国之忱,昭然若揭。(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七七回)

字斟句酌

解释

斟、酌:反复考虑。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例子

他说话从不随随便便,而是字斟句酌。

正本清源

解释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出处

《汉书·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晋书·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

例子

正本清源的工作是艰巨复杂的,必须下大力气抓好。

战战兢兢

解释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出处

《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例子

那小孩战战兢兢地走着,唯恐摔倒。

钟灵毓秀

解释

钟:凝聚,集中;毓:养育。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

出处

唐·柳宗元《马退山茅亭记》:“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

例子

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炙手可热

解释

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出处

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例子

炙手可热握大权,待郎充犬吠篱边。(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一回)

置之度外

解释

度:考虑。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出处

《后汉书·隗嚣传》:“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例子

七十老翁,死生早置之度外,由他去吧。(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

众所周知

解释

大家普遍知道的。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虽十目视十手指,众所共知之处,亦自七颠八倒了,更如何地谨独。”

例子

众所周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捉襟见肘

解释

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出处

《庄子·让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例子

平时所过的早就是捉襟见肘的生活,更那有什么余钱来做归国的路费呢?(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

置若罔闻

解释

置:放,摆;若:好象。放在一边,好象没有听见似的。指不予理睬。

出处

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

例子

宁荣两府上下内外人等,莫不置若罔闻,独有宝玉置若罔闻。(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

罪不容诛

解释

诛:把罪人杀死。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

出处

《汉书·游侠传序》:“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

例子

这厮若论着五刑发落,可便罪不容诛。(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

振振有词

解释

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

出处

清·梁启超《关税权问题》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既振振有词,其乌可更为无谋之举,以授之口实也。”

紫气东来

解释

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

出处

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例子

紫气东来,瑶池西望,翩翩青鸟舞前降。(清·洪昇《长生殿》第十六出)

自怨自艾

解释

怨:怨恨;艾:割草,改正。自己悔恨,自己改正。现指悔恨自己的错误。

出处

先秦·孟轲《孟子·万章上》:“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

例子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6回:“终日愁眉不展,自怨自艾。”

左右逢源

解释

逢:遇到;源:水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出处

《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例子

这样,他们在落笔的时候,便已有着“成竹在胸”、“左右逢源”的形势。(邹韬奋《经历·青年“老学究”》)

哑口无言

解释

哑口:象哑巴一样。象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他也有儿子,少不也要娶媳妇。看三朝可肯放回家去?闻得亲母是个知礼之人,亏他怎样说了出来?’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例子

他的一席话,使在场的人个个哑口无言。

一日之雅

解释

雅:交往。指短暂的交往。指交情不深。

出处

《汉书·谷永传》:“永奏书谢凤曰:‘永斗筲之材,质薄学朽,无一日之雅,左右之介。’”

例子

明·邹奕《谢沈诚庄》:“交游中有一日之雅者,率不计直,必为善药。”

仰事俯畜

解释

上要侍奉父母,下要养活妻儿。泛指维持一家生活。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例子

坐书院可仰事俯畜。(清·恽敬《答来卿》)

养尊处优

解释

养:指生活。指生活在有人伺候、条件优裕的环境中。

出处

宋·苏洵《上韩枢密书》:“天子者,养尊而处优,树恩而收名,与天下为喜乐者也。”

例子

父亲孤身在外,无人侍奉,甥女却在家中养尊处优,一经想起,更是坐立不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四回)

咬文嚼字

解释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出处

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

例子

学习文件不能只咬文嚼字,关键是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

养痈遗患

解释

留着毒疮不去医治,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包庇坏人坏事,结果会遭受祸害。

出处

《后汉书·冯衍传》李贤注引冯衍《与妇弟任武达书》:“养痈长疽,自生祸殃。”

例子

博善化之虚名,溃败决裂乃至此,养痈遗患,我之谓也夫。(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

严阵以待

解释

指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等待着敌人。

出处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三年》:“甲辰,帝亲勒六军,严阵以待之。”

例子

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杳如黄鹤

解释

杳:无影无声;黄鹤:传说中仙人所乘的鹤。原指传说中仙人骑着黄鹤飞去,从此不再回来。现比喻无影无踪或下落不明。

出处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荀瓌憩江夏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云汉,乃驾鹤之宾也。宾主欢对辞去,跨鹤腾空,眇然烟灭。”唐·崔灏《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例子

“昨天局长到了没有?”“还是杳如黄鹤。”(鲁迅《彷徨·弟兄》)

眼花缭乱

解释

缭乱:纷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只教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例子

匡大被他这一番话说得眼花缭乱,浑身都酥了,一总都依他说。(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一枝之栖

解释

栖:鸟停留在树上。泛指一个工作位置。

出处

《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例子

他只图一枝之栖而已

洋洋大观

解释

洋洋:盛大、众多的样子;大观:丰富多采的景象。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出处

《庄子·天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例子

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

一鳞半爪

解释

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出处

唐·高仲武《中兴闲气集·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

例子

身后著作,年久多散佚,余遍为蒐罗,仅得诗三帙,丛残不具首尾,于诸集殆不过一鳞半爪耳。(清·叶廷琯《鸥波渔话·莪洲公诗》)

有口皆碑

解释

碑:指记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人人称赞。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例子

他的廉洁和简朴,在我们家乡一带是有口皆碑的。

洋洋洒洒

解释

洋洋:盛大、众多的样子;洒洒:明白、流畅的样子。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

出处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 凡例》:“故成此一百五十余回洋洋洒洒文字。”

例子

局面询问也用不着洋洋洒洒的大文章。(邹韬奋《抗战以来·“来宾”的建议》)

一蹴而就

解释

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出处

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例子

从前所受,皆为大略,一蹴而就于繁赜,毋乃不可!(清·吴趼人《痛史·原叙》)

一言九鼎

解释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出处

《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例子

你若是专家或者要人,一言九鼎,那自当别论。(朱自清《很好》)

饮鸩止渴

解释

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出处

《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例子

杨嗣昌的加征练饷办法是使朝廷饮鸩止渴。(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一傅众咻

解释

傅:教导;咻:喧闹。一个人教导,众人吵闹干扰。比喻不能有什么成就。

出处

《孟子·滕文公下》:“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例子

古人有言,一傅众咻,终归无效。(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九十八回)

一孔之见

解释

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出处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

例子

以上所说是我个人的一孔之见,仅供大家参考。

一衣带水

解释

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出处

《南史·陈后主纪》:“我为百姓父母,岂可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例子

香港地方,同中国大陆相离,仅仅隔一衣带水。(鲁迅《而已集·略谈香港》)

因循守旧

解释

因循:沿袭;守旧:死守老的一套。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的精神。

出处

《汉书·循吏传序》:“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例子

如果因循守旧不求进取,那么人就不会进步。

寅吃卯粮

解释

这一年吃了下一年的粮。比喻经济困难,收入不够支出,预先支用了以后的进项。比喻指经济困难,入不敷出。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就是我们总爷也是寅吃卯粮,先缺后空。”

例子

自从有了孩子后,寅吃卯粮,生活更加困难了。

相关成语专题: 一石二鸟的成语故事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囊萤映雪广为人知的经典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感恩图报的成语故事各自为政-《左传》中的成语故事

标签:

热门成语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案甲休兵  指停止战事,休养士卒。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拔宅上升  拔:拔起;宅:住宅。古代传说修道的人全家同升仙界。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废待举  许多被搁置的事情等着要兴办。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比屋可封  意思是在唐、虞时代,贤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后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拨云见日  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