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云的成语有哪些呢?这是一篇关于描写云的成语大全,供您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骧:腾起。如云涌升,如龙腾起。旧时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起。
《汉书·叙传下》:“云起龙骧,化为侯王。”
象云霞升腾聚集起来。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金·元好问《范宽秦川图》:“云兴霞蔚几千里,著我如在峨嵋巅。”
迷蒙:形容模糊不清的样子。云雾笼罩,使景物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刘白羽《长江三日》两条大江,骤然相见,欢腾拥抱,激起云雾迷蒙,波涛沸荡,至此似乎稍为平定,水天极目之处,灰蒙蒙的远山展开一卷清淡的水墨画。”
战士们行进在云雾迷蒙的山间小路上。
象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那样高下不同。比喻地位悬殊。
北魏·荀济《赠阴梁州》:“云泥已殊路。”
蒸:上升;蔚:聚集。象云霞升腾聚集起来。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抬头望处,已到巫山。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刘白羽《长江三日》)
云程:青云万里的路程;发轫:启车行进,比喻事业的开端。旧时祝人前程远大的颂辞。
战国楚·屈原《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人事》:“贺入学,曰:‘云程发轫’。”
象云彩中的白鹤一般。比喻志行高洁的人。
《三国志·魏志·邴原传》裴松之注引《原别传》:“邴君所谓云中白鹤,非鹑鷃之网所能罗矣。”
訏超超越俗,如半天朱霞;歊矫矫出尘,如云中白鹤。(明·李贽《初潭集·兄弟上》)
象云和雾那样聚集。形容数量多而集中。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6回:“却有诸路买卖,云屯雾集,只听放灯,都来赶趁。”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三回:“又早到八月初头,各处的举子云屯雾集。”
象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也指荣华富贵转眼已成过去。
宋·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清 钱泳《履园丛话 收藏 总论》:“收藏书画是雅事,原似云烟过眼,可以过而不留。”
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唐·李白《清平调》)
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宋·苏轼《答谢民师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结构如行云流水,层次分明,先后呼应。(茅盾《〈力原〉读后感》)
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术,响遏行云。”
跟手又唱第二出,便是《一夜九更天》,用老生挂白须,扮老人家,唱过岭时,全用高字,真是响遏行云。(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八回
闲:无拘束。飘浮的云,野生的鹤。旧指生活闲散、脱离世事的人。
宋·尤袤《全唐诗话》卷六:“州亦难添,诗亦难改,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
独有妙玉如闲云野鹤,无拘无束。(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象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6回:“这一笛儿,真吹得响彻云霄,鸾翔凤舞,楼下千千万万的人,都定睛侧耳,寂然无声。”
教室里学生们的情绪高涨,歌声响彻云霄。
头发象飘浮萦绕的云雾。形容女子发美。
宋·苏轼《题毛女贞》诗:“雾鬓风鬟木叶衣,山川良是昔人非。”宋·范成大《新作景亭程咏之提刑赋诗次其韵》:“花边雾鬓风鬟满,酒畔云衣月扇香。”
你看他雾鬓云鬟,冰肌玉骨,花开媚脸,星转双眸。(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一折)
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35回:“十二巫山云雨会,襄王今夜上阳台。”
原是传说中指会法术的人乘云雾飞行,后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发昏。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他放下心,日逐腾云驾雾,遨游四海,行乐千山。”
这简直不是马,是一条腾云驾雾的白龙!一条白龙。(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
彤云:彤是红色的意思,有时指红霞;有时指下雪前均匀密布的阴云。很厚的云层布满天空,预示着大雪即将来临。
《诗经·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雰雰。”
彤云密布,冷雾缤纷。(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九回)
形容山或建筑物很高,都进了云端。
尖峰岭耸入云霄,十分壮观
云:说;亦:也。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金·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诗:“槽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刊物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邹韬奋《经历·几个原则》)
象坐在云里雾里。比喻头脑糊涂,不能辨析事理。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及有凶吉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青云:指青天;直上:直线上升。指迅速升到很高的地位。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
洪承畴是万历年间的进士出身,登第时年岁很轻,从此步步青云直上,一帆风顺。(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五章)
高低差别就象天上的云彩和地下的泥土那样悬殊。
唐·杜甫《送韦书记赴西安》诗:“夫子歘通贵,云泥相望悬。”
张平《抉择》:“才发觉眼前的这一切同他所想象的竟是这样的判若云泥、天悬地隔!”
平:平稳;步:行走;青云:高空。指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
本图平步上青云,直为红颜滞此身。(元·关汉卿《谢天香》楔子)
传说梁代画家张僧繇在壁上画龙,点上眼睛后龙即飞云。比喻人突然有钱有势或官职地位一下子升得很快。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因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虽然会试屡屡落第,终有破壁飞去的一日,所以鼓励慰藉,无所不至。”
满天乌云不下雨。比喻事物正在酝酿,一时还没有发作。
《易·小畜》:“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二程全书·伊川易传一》)
雕刻月亮,裁剪云彩。比喻手艺极精巧。
唐·李义府《堂堂词》:“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
宋·吴礼之《桃源忆故人·春暮》:“欢随仙子乘鸾去,镂月裁云何处?”
凌云:高入云霄的志气。形容远大的志向。
《汉书·扬雄传》:“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陵(凌)云之志。”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鲁编修飘飘有凌云之志。”
震开山石,透过云霄。形容声音高亢嘹亮。
宋·陆游《黄鹤楼》:“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
拔开云雾,见到太阳。比喻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也比喻误会消除。
《后汉书·袁绍传》:“旷若开云见日,何喜如之!”
他相信总会有开云见日的一天的
摧:毁坏。黑云密布在城的上空,好象要把城墙压塌似的。比喻恶势力一时嚣张造成的紧张局面。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在那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文革”初年,周总理挺身而出,保护了多少好人啊!(2)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日子里,正义人士被残害得不计其数。
干:冲;蔽:遮挡。冲上云霄,挡住太阳。形容树木高大。
《后汉书·丁鸿传》:“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
《旧五代史·唐书·郭崇韬传》:“干云蔽日,今官家纳凉无可御者。”
高高地耸起,直逼云霄。比喻前程远大,能够迅速成才。
宋·黄榦《勉斋文集·五·林子至子字序》:“勉乎哉!行将见子干霄凌云,而为栋梁之用。”
步:行走;衢:大路;云衢:云中大路,比喻显位。原指官居显位。后也指科举登第。
《晋书·郤诜传论》:“郤诜工韫价州里,褎然应召,对扬天问,高步云衢,求之前哲,亦足称矣。”
唐·耿湋《许下书情寄张韩二人》诗:“故人高步云衢上,肯念前程杳未期。”
原形容歌声嘹亮,直上云霄,后也形容一种论调或消息社会上传说很盛。
《西京杂记》卷一:“后宫齐首高唱,声入云霄。”
拔起千仞,高唱入云,瑕隙尚不易见。(清·谭嗣同《致刘淞芙书》)
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宋·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论起荣华富贵,原不过是过眼烟云。(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八回)
耸:直立,高起。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
刘伯承《回忆长征》:“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
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刘伯承《回忆长征》)
观看的人就象行云一样密集。形容围看的人非常多。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百一十三卷:“言适为项王相召饮酒,欲醉方返。溪滨观者如云。”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13卷:“言适为项王相召饮酒,欲醉方返。溪滨观者如云。”
象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南朝·梁·庾信《入彭城馆》诗:“年代殊之民俗,风云更盛衰。”
然而那么风云变幻的事,恐怕世界上是不多有的,我没有料到,未曾描写,可见我还不很有“毒笔”。(鲁迅《三闲集·通信》)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一回:“不说追兵随后飞云掣电而来。”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3回:“加上一鞭,那马如飞云掣电一般跑去。”
风云:比喻难得的机会;际会:遇合。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
《周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万物睹。”汉·王充《论衡·偶会》:“良辅超拔于际会。”
盖圣上既奉天运承了大统,天下闺中自应广育英才,以为辅弼,亦如古之八元、八恺,风云际会。(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
风云: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局势突然发生了变化。
毛泽东《清平乐 蒋桂战争》词:“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词)
像风云那样雄大高远的志向。
北周·庚信《周兖州剌史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始游庠塾,不无儒者之荣;或见兵书,遂有风云之志。”
他从小就有风云之志
浮云:飘浮的云彩。把富贵看成飘浮的云彩。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自己一生契重名士,以为无不可招致之人,今日竟遇着一个铁君,真是浮云富贵。(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
浮云遮住太阳。原比喻奸佞之徒蒙蔽君主。后泛指小人当道,社会一片黑暗。
汉·陆贾《新语·慎微》:“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陈毅《赠同志》诗)
漂浮的云彩,清晨的露水。比喻时光易逝,人生短促。
《周书·萧大圜传》:“人生若浮云朝露,宁俟长绳第景,实不愿之。”
变态:改变常态。风云改变常态。形容诗文变化多姿。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形容》:“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清·方宗城《序》:“先生之文,日丽春敷,风云变态。”
嘲:嘲笑;弄:玩赏;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唐·白居易《将归渭村先寄舍弟》诗:“咏月嘲风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
我和你今日啸傲烟霞,嘲风弄月,何等自在。(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六回)
谲:诡:怪异,变化。好象云彩和水波那样,形态不可捉摸。原形容房屋构造就象云彩、波浪一样千姿百态。后多形容事物变幻莫测。
汉·扬雄《甘泉赋》:“于是大厦云谲波诡,摧摧而成观。”
这其间的悲欢离合,波谲云诡,令人在冷静沉默中回想起来,抚今追昔,实不胜其感慨系之.(邹韬奋《抗战以来·开场白》)
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这篇文章逻辑性太差,使人看了不知所云。
苍: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真是世事白云苍狗,不禁感慨系之矣!(鲁迅《华盖集后记》)
挡住太阳,直冲云霄。形容十分高大。
唐·张文成《游仙窟》:“于时金台银阙,蔽日干云。”
来客多得如聚集的云层。形容客人多。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九:“又制下布衣一袭,每逢月朔月望,卸下铅华,穿着布素,闭门念佛;虽宾客如云,此日断不接见,以此为常。”
当官时宾客如云的景象与现今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
暮:傍晚。早上是云,晚上是雨。原指神女的早晚变化,旧时用以喻指男女的欢会。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我想着香闺少女,但生的嫩色娇颜,都只爱朝云暮雨,那个肯凤只鸾单。(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
象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
宋·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余于器玩不甚留意,后为人取去,烟云过眼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
象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朱子全书·治道二·祯异》:“使一日之间,云消雾散,尧天舜日,廓然清明。”
他的兴致被突然传来的坏消息吹得烟消云散。
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唐·高仲武《中兴闲气集·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
批评陶诗,用的正是现在的语言,一鳞一爪,虽然不是全韵,表现着陶诗给予现代的我们的影像。(朱自清《日常生活的诗》)
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唐·高仲武《中兴闲气集·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
身后著作,年久多散佚,余遍为蒐罗,仅得诗三帙,丛残不具首尾,于诸集殆不过一鳞半爪耳。(清·叶廷琯《鸥波渔话·莪洲公诗》)
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的事物相感应。
《周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30回:“夫仆一庸才耳,汉族英雄,云龙风虎。”
象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唐·李世民《授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诏》:“干戈所指,云消雾散。”
经过彻夜长谈,我俩之间的误会全部云消雾散了。
象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那样高下不同。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
北魏·荀济《赠阴梁州》:“云泥已殊路。”
钱钟书《围城》:“她高高在上,跟自己的地位简直是云泥之别。”
云端的龙,井底的蛙。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
清·周鲁《类书纂要》:“云龙喻贵,井蛙喻贱。”
他们的地位有云龙井蛙一样的悬殊
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唐·白居易《将归渭村先寄舍弟》诗:“咏月嘲风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
明·倪民悦《新水令·合欢》套曲:“一个咏月嘲风,一个携云握雨,都一般行径。”
形容响亮的歌声,高入云霄,能使流云受阻而停下来。
《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明·汪廷讷《广陵月》第四出:“真个是遗声振木,游响停云。”
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晋书·乐广传》:“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
晚生得蒙老先生指教,如拨云见日,感激不尽。(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
相关成语专题: 常见的四字成语故事汇集、一石二鸟的成语故事、描写环境恶劣的成语、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儿童成语故事:刮目相待、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感恩图报的成语故事、各自为政-《左传》中的成语故事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