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苦口 形容热心恳切地再三劝告。
形容热情直爽。
柯岩《奇异的书简·东方的明珠三》也许因为是她热心快肠,群众有事爱找她拿主意,帮个忙。”
形容心里烦躁、焦急,坐立不安的样子。同热锅上蚂蚁”。
《隋唐演义》第十九回这壁厢太子与杨素,是热锅上蝼蚁,盼不到一个消息。”
趋:奔走;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止有白长吉一味趋炎附热,说妹子是穷骨头,要跟恁样饿莩,坏他体面。★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五
犹言趋炎附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心里充满热烈真挚的感情。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他总是满腔热枕地帮助别人。
形容心里充满着热烈诚挚的感情。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庞教授总是不厌其烦、满腔热忱地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形容因紧张、急躁、害羞等而脸上发红的样子。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可怜裴兰孙是个娇滴滴的闺中处子,见了一个陌生人,也要面红耳热的。”
想到这里,不免面红耳热起来,也就讪讪的进房梳洗去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九回
尖刻的嘲笑和谩骂。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他一进一出要受学生们的冷嘲热骂,然而也不能不忍耐着装聋卖哑。”
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清 袁枚《随园三十二种 牍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讽。”
见了老徐,说了几句冷嘲热讽的话儿。(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一六回)
犹冷言冷语。带讥讽意味的冷冰冰的话。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三官说:‘欲待回家,难见父母兄嫂;待不去,又受不得亡八冷言热语。’”
妇人心肠褊窄浅露,便把晋王好,太子歹,一齐搬将出来。杨素又加上些冷言热语。★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回
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同脸红耳赤”。
费尽心思,万分忧虑。
形容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酒酣耳热,攘袂持杯。(清·张潮《虞初新志·王翠翘传》)
指时而冷静,时而感情冲动,情绪不稳定。
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研究是要用理智,要冷静的,而创作须情感,至少总得发点热,于是忽冷忽热,弄得头昏。”
泛指农作辛苦。
《孔子家语·屈节解》:“民寒耕热耘,曾不得食。”
①犹水深火热。比喻十分困苦的处境。②形容严酷;厉害。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回:“我算什么,明相国不动声色,却出斯民于火热水深,措天下于泰山磐石。”
法兰西革命之时,上自王家,下至贵族僧侣,蹂躏平民,无所弗至,其法之力,可谓火热水深矣。★李大钊《民彝与政治》
指待人真诚、热情。
清 邹弢《三借庐笔谈 余成之》:“同邑余成之,杨蓉裳先生宅相也,古道热肠,颇有任侠气。”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17章:“如今人情薄,肯以义气为重,古道热肠,肝胆照人的人毕竟不多。”
元曲俗语。形容焦急、慌乱。同腹热肠慌”。
元曲俗语。形容焦急、慌乱。
形容心中焦急。
比喻趋附时贵权势。
明·王錂《春芜忘·宴赏》下官楚大夫登徒履便是,附炎趋热,色厉内茬。”
眼睛发花,耳朵发热。形容饮酒微有醉意,精神兴奋的感觉
南朝 梁 简文帝《筝赋》:“耳热眼花之娱,千金万年之寿。”
形容十分亲密。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4回:“原来安道全新和建康府一个烟花娼妓,唤做李巧奴,时常往来,正是打得火热。”
梁遇春《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分手时依依难舍,回家后不停地吟味过去的欣欢——这是正打得火热的时候。”
比喻做事要抓紧时机,加速进行。
张恨水《夜深沉》第22回:“我粗人只望说粗话,有道是打铁趁热。”
打铁趁热,放火趁风,你们不等这时万人一心的功夫,调动他们还等什么!(骆宾基《胶东的暴民》)
比喻做事抓紧时机,加速进行。
老舍《四世同堂》十九他觉得老大实在有可爱的地方;于是,他决定乘热打铁,把话都说净。”
铁要趁烧红的时候打。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
姚雪垠《李自成》第34章:“是的,我们要趁热打铁,一举攻破南阳。”
他觉得老大实在有可爱的地方,于是,他决定趁热打铁,把话都说净。(老舍《四世同堂》十九)
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皆能独来独往,不因人热。(清·谭嗣同《论艺》)
犹言无关痛痒。指不体贴爱护。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这一个小厮,必是你乞养来的螟蛉之子,不着疼热,所以着他偿命。”
我想这大的个小厮必然是你乞养过房螟蛉之子,不着疼热。★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
指温度不高不低,冷热适中。亦比喻对人态度一般。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便见他一只手高高儿的举了一碗熬得透、得到不冷不热、温凉适中、可口儿的普洱茶来。”巴金《寒夜》三:“这一天是这个山城里少有的不冷不热的好天。”
他采取不冷不热的态度,和她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七
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炙手可热握大权,待郎充犬吠篱边。(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一回)
形容对人十分关心爱护(多指亲人)。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7卷:“亲生的,正在乎知疼着热,才是儿子。”
无奈二姐儿倒是个多情人,以为贾琏是终身之主了,凡事倒还知疼着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形容十分惶恐焦灼。
《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明·杨慎《送卞苏溪归叙州序》:“强予不从,必有饮冰内热之患矣。”
两眼昏眩,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
唐·李白《侠客行》诗:“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眼花耳热言语多,霍然已醒如过烧。★宋·陆游《野饮》诗
两眼半睁半闭,朦胧而视,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至晚饭后,宝玉因吃了两杯酒,眼饧耳热之际,若往日则有袭人等大家喜笑有兴,今日却冷清清的一人对灯,好没兴趣。”
泛指一般的小病。
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一折:“一百日以里,但有头疼脑热,都是你。”
老舍《四世同堂》:“北平的灾难恰似一个人免不了有些头疼脑热,过几天自然会好了的。”
指生病发高烧。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回又见他汤烧火热,自己守着他,歪在旁边劝他‘只养病,别想着些没要紧的事。’”
泛指一般的小病或小灾小难。同头疼脑热”。
泛指一般的小病或小灾小难。同头疼脑热”。
老百姓所受的灾难,象水那样越来越深,象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只要能把国家从水深火热里救出来,他就是至高无上的英雄。(梁斌《红旗谱》四二)
说亲切热情的话。用来形容只在口头上亲热。
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象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前进吧祖国》:“从祖国到朝鲜,我看见一面是热火朝天的建设,一面是在炮火连天中奋不顾身的战斗。”
但这几天热火朝天的参军运动,也冲击着他们的身心。(冯德英《迎春花》第九章)
比喻激情高涨。
茅盾《子夜》九:“她是怎样地受感动,怎样地热血沸腾。”
中国的天空在燃烧、大地在流血。不甘心作亡国奴隶的亿万人民满腔怒火,热血沸腾。(刘白羽《红太阳颂》)
比喻事情极容易做到。
《唐宋遗史》:“取幽蓟如热熬翻饼尔。”
形容心里烦躁、焦急,坐立不安的样子。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这一天,赵温就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茶饭无心,坐立不定。”
盈:充满;眶:眼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
姚雪垠《李自成》:“崇祯继续向祖宗祷告,满怀凄怆,热泪盈眶,几乎忍不住要在祖宗前痛哭一场。”
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邹韬奋《我的母亲》)
热肠:热心肠;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诚、热情。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老哥热肠古道,我们是一向钦佩的。”
老哥热肠古道,我们是一向钦佩的。(清·吴趼人《糊涂世界》)
比喻处境艰困、惶急不安的人。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一回:“一霎时犹如热锅上蚂蚁一般,茶饭无心,坐立不定,好生难过,一直等到旁黑,跟班的又出去打听,不多一刻,只见垂头丧气而回。”
女人们还在越在越聚越多,像热锅上蚂蚁,有些跑回了家又跑了出去,在田原里跑着,喃喃着。★丁玲《水》
火热可以灼手。比喻权势显赫。同炙手可热”。
唐·郑棨《开天传信记》安乐公主,上之季妹也。附会韦氏,热可炙手,道路惧焉。”
热气蒸腾的样子。形容气氛热烈或情绪高涨。
清·李宝嘉《中国现在记》第十一回:“只见小和用一个小托盘托了几碗盖碗茶,热气腾腾的端过来。”
中国是处在大革命中,全中国热气腾腾。★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热烈的感情充分地流露出来。
曹靖华《罗汉岭前吊秋白》对全世界来说,这些热情洋溢的报导,正是拨云雾而见青天啊!”
相关成语专题: 常见的四字成语故事汇集、一石二鸟的成语故事、广为人知的经典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感恩图报的成语故事、各自为政-《左传》中的成语故事、形容意外的成语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