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了关于表示人愤怒的成语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
形:显露;色:脸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曹沫右手按剑,左手揽桓公之袖,怒形于色。”
(1)怒形于色,在商场上是一大忌。(2)做人不要怒形于色,以免吃亏上当。
遏:止。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面对反革命的暴行,革命志士怒不可遏。
形容愤怒之极,无法抑制。
老舍《龙须沟》第一幕:“[程娘子]怒火冲天,不顾一切地冲向狗子拚命,却被狗子一把抓住。”
他登时怒火冲天,霍地立起身来……一阵猛扫,把四五个敌人都打倒了。★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六章
倒竖尾端朝上直立」毛、头发都竖起来。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紧张。亦作毛发皆竖”、毛发尽竖”、毛发为竖”。
名称呼;孽邪。说不出的邪火。指极大的怒气。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那里我一把无名孽火,从脚跟下直透顶门,只得碍着众亲友不好动粗。”
使人头发都竖起来了。形容使人极度愤怒。
《庄子·盗跖》:“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历年以来,不知害了我们多少同志,说来真真令人发指。(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二回)
比喻害人的东西,人人痛恨。亦作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乌额拉布见田小辫子说出这样的话来,便也恼羞成怒。”
那家伙老羞成怒,逼着她往前走。(梁斌十三《红旗谱》)
雷霆:霹雳。象霹雳一样的盛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
主公暂息雷霆之怒,这牛皋是一员勇将,乃是岳飞的结义兄弟也。★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十九回
形容女子发怒时耸眉之状。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那女子不听犹可,听了之话,只见她柳眉倒竖,杏眼圆睁;腮边烘两朵红云,面上现一团煞气。”
两人抬头一看,却就是那非常标致的女洋人夏娃丽姑娘,柳眉倒竖,凤眼圆睁。两人这一惊非同小可。★《孽海花》第十回
膺:胸。强烈的忿怒填满胸中。形容气愤已极。
明·陶宗仪《辍耕录》:“顾其母激忿填膺,寸晷是学,不迨于至,以超圣人之域,焕乎贤者之业。”
形容面目威猛可畏。
《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宋·庞元英《谈薮·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怃然不能对。”
板桥、心余未落笔时,先有意为刘蒋,金刚努目,正是力量歉处。★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四
形容愤怒到极点。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一句话把他说得跳起来,火冒三丈。”
你太爱发脾气,动不动火冒三丈,这样怎么能搞好同志关系,干好社会工作?
愤愤:很生气的样子。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王子成父诸人,俱愤愤不平,请于桓公,欲劫鲁侯,以报曹沫之辱。”
大家明白小明是代人受过,心中都替他愤愤不平。
由于愤怒而变了脸色。
《孙膑兵法·威王问》:“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其急者也。然则其急者何也?’”
听到光绪皇帝支持维新变法,慈禧太后忿然作色,怀恨不已。
向:指向。指斗争中矛头所指的地方。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
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霆:呼雷,喻震怒。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
不知说了一句甚么话,符老爷登时大发雷霆起来,把那独脚桌子一掀。(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四回)
形容辗转难以入睡。
《捉鬼传》第七回风流鬼无奈……这一晚捶床捣枕,翻来翻去,如何睡得着。”
急怒叫跳,象打雷一样猛烈。形容又急又怒,大发脾气的样子。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严贡生越发恼得暴跳如雷。”
他脾气很坏,一遇不顺心的事,就暴跳如雷。
膺:胸。悲痛和愤怒充满胸中。
清 伤时子《苍鹰击》第六折:“草头朝露,贵贱都虚度。悲愤填膺莫诉,壮怀孤负。”
曹植听了这个题目,不禁悲愤填膺。(羽人《文化五千年·文坛三杰——曹氏父子》)
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
《孟子·万章下》:“(孟子)曰:‘君有大过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重耳勃然变色,搁杯不饮。(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四回)
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汉·班固《汉书·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周瑜听罢,勃然大怒。(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
义愤: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膺:胸。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珏斋不禁义愤填膺,自己办了个长电奏,力请宣战。”
畿辅士民,屡遭虏骑蹂躏,莫不义愤填膺,恨之切骨。(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
形:表现;色:面容。仗义不平之气在脸上流露出来。
《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吴荪甫“义形于色”地举起左手的食指在桌子边上猛击一下。(茅盾《子夜》五)
紧握拳头,指甲穿过掌心。形容愤慨到极点。同握拳透爪”。
室:家;市:指在外面;色:脸色。指在家里受气,到外边迁怒于人。
《左传·昭公十九年》:“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战国策·韩策二》:“怒于室者色于市,今公叔怨齐无奈何也。”
元·郝经《居庸行》:“百年一偾老虎走,室怒市色还猖狂。”
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十四回:“果然那些学生忍无可忍,闹出全班散学的事来了。”
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终于出手还击。
形容民愤极大。
《晋书·孔愉传》:“天罚既集,罪人斯殒,王旅未加,自相鱼肉。岂非人怨神怒,天降其灾!”
夺百姓之食以养残凶,剥万人之衣以涂土木,于是人怨神怒,众叛亲离。★唐·辛替否《谏造金仙玉真二观疏》
千人:众人,许多人;指:指责。为众人所拇,。
《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汪精卫公开投靠日本侵略者,甘为走狗,终于成为千人所指的历史罪人。
气:气势;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宋·岳飞《题青泥赤壁》诗:“雄气堂堂贯牛斗,誓将真节报君仇。”
兴见马忠是害父仇人,气冲牛斗,举青龙刀望忠便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七窍:口和两眼、两耳、两鼻孔。气愤得好象耳目口鼻都要冒出火来。形容气愤到极点。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回:“说罢,悻悻然转出来。把邓氏气得七窍生烟,觉得脑中一涌,喉里作动,旋吐出鲜血来。”
听到他不告而别的消息,老李气得七窍生烟,双脚直跳。
为众人所指责。形容触犯众怒。
《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千夫所指,其倾覆可立而期。(章炳麟《联省自治虚置政府议》)
气:气势;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唐·崔融《咏宝剑》:“匣气冲牛斗,山形转辘轳。”宋·岳飞《题青泥赤壁》诗:“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真节报君仇。”
兴见马忠是害父仇人,气冲斗牛,举青龙刀望忠便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膺胸。形容愤怒之情充满胸中。亦作愤气填膺”、愤气填胸”、激愤填膺”。
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6回:“半氏大怒,拍案而起。”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怒气象火一样在心中燃烧。形容怀着极大的愤怒。
宋 王迈《臞轩集》:“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响空。”
听到那淫妇口出恶语,宋江气得怒火中烧,提刀上前,一刀结果了她的性命。
怒目:怒视的样子;切齿:咬紧牙齿。形容极其愤恨。
晋·刘伶《酒德颂》:“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衿,怒目切齿。”
谈到这些,壮族老人和两三个壮族年轻人都怒目切齿。(秦牧《壮族与我》)
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宋·岳飞《满江红》词)
怒气部上天空。形容愤怒到极点。
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我和他有甚恩情相顾恋,待不沙又怕背了这恩人面,只落的嗔嗔忿忿,伤心切齿,怒气冲天。”
任大老爷见了,更加怒气冲天。(清·张春帆《宦海》第十三回)
睁圆了眼睛瞪视着。形容正要大发脾气的神情。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
他们俩都是小心眼之人,刚才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大吵起来,竟达到怒目而视的程度。
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乌额拉布见田小辫子说出这样的话来,便也恼羞成怒。”
听了大家的批评,他非但不虚心接受,反而恼羞成怒,拂袖而去。
相关成语专题: 常见的四字成语故事汇集、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囊萤映雪、广为人知的经典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各自为政-《左传》中的成语故事、形容意外的成语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