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牛的成语有哪些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牛的成语大全,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童牛:没有角的牛;角马:长角的马。比喻不伦不类的东西。也比喻违反常理,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汉·扬雄《太玄经·更》:“童牛角马,不今不古。”
泥塑的牛,木做的马。比喻没有实用的东西。
《关尹子·八筹》:“知物之伪者,不必去物,譬如见土牛木马,虽情存牛马之名,而心忘牛马之实。”
若门资之中而得愚瞽,是则土牛木马,形似而用非,不可以涉道也。(《北史·苏绰传》)
兔不生角,牛不长翼,故以之比喻不合情理之事。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杀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
指不兴战事。
《书·武成》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传引《乐记》武王胜商,渡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
比喻势力愈来愈小。
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象牛背着学生的东西一样。比喻生活负担极重。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荒时暴月,向亲友乞哀告怜,借得几斗几升,敷衍三日五日,债务丛集,如牛负重。”
荒时暴月,向亲友乞哀告怜,借得几斗几升,敷衍三日五日,债务丛集,如牛负重。(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比喻事情棘手,很难办到。
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5回:“至如负贩经商,登山涉水,吃烟人更是牵牛下井。”
气:气势;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宋·岳飞《题青泥赤壁》诗:“雄气堂堂贯牛斗,誓将真节报君仇。”
兴见马忠是害父仇人,气冲牛斗,举青龙刀望忠便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气:气势;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唐·崔融《咏宝剑》:“匣气冲牛斗,山形转辘轳。”宋·岳飞《题青泥赤壁》诗:“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真节报君仇。”
兴见马忠是害父仇人,气冲斗牛,举青龙刀望忠便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形容大声喘气的模样。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脸是喝了个漆紫,连乐带忙,一头说着,只张着嘴,气喘如牛的拿了条大手巾擦那脑门子上的汗。”
那总办气喘如牛的说道:‘那贱人我不要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六回
原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同骑驴觅驴”。
比喻帝王对臣民怀有恻隐之心。
《孟子·梁惠王上》:“王(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联祇膺灵命,抚遂群生,言念亭育,无忘鉴眛。殷帝去网,庶踵前修;齐王舍牛,实符本志。★唐·高祖《禁行刑屠杀诏》
气很盛,但使人觉得笨拙。
刘玉民《骚动之秋》第十章:“‘我园艺场是书记的十大台柱子之一!’他会气壮如牛地告诉你。”
他那气壮如牛的样子,简直像要吃人。
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牛郎、织女。
指宰杀牲畜。
形容刻苦攻读。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的缑山,往从之。以蒲韀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斗北斗星。牛牵牛星。斗牛泛指星空。形容气魄很大。同气吞牛斗”。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千金记·受辱胯下〉》俺自有翅排云,气克斗牛,怎肯与他年少成仇。”
牛牵牛星。斗北斗星。牛斗泛指星空。形容气魄很大。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蟠桃记·诞孙相庆〉》看兰孙,气吞牛斗,知不是等闲人。”
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我们这位老教授一走上讲台,便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新唐书·李密传》:“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牛角书生,虬髯豪客,谈笑皆堪折简招。★宋·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词
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对恋人。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尝笔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清·郑燮《范县署中寄余弟墨粉四书》
指细而密的小雨。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五:“牛毛细雨送斜阳。”
可是连天牛毛细雨,迷迷蒙蒙,不见一丝阳光。★陶承《我的一家》四
杀只鸡用宰牛的刀。比喻大材小用。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金·王若虚《论语辨惑四》:“小国寡民而以治天下之道治之,真乃牛刀割鸡耳。”
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比喻大材小用。
《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
你这样做就是牛鼎烹鸡
皂:牲口槽。牛跟马同槽。比喻不好的人与贤人同处。
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使不羁之士与牛同皂,此鲍焦所以愤于世而不留富贵之乐也。”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宋·文天祥《正气歌》)
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
《汉书·王章传》:“初,章为渚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
翁家乏食,借贷无门,典质已尽,搔首踟蹰,牛衣对泣而已。(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义猫》)
比喻贪小失大。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0回:“真正是争得猫儿丢了牛。”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
《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
梁实秋《钱》:“我们从前金融执牛耳的大部分是山西人,票庄掌柜的几乎一律是老西儿。”
形容气势雄壮远大。
明·孙梅锡《琴心记》第二十出男儿汉壮气吞牛,丈夫志岂困荒丘?”
杀牛盗墓。谓为盗无所不为,穷凶极恶。
宋·苏轼《策别》十七:“小者呼鸡逐狗,大者椎牛发冢,无所不至。”
或至犯科作奸,椎牛发冢,聚为博弈,出为盗贼。★清·戴名世《钱神问对》
古时聚众盟誓,杀牛取其血含于口中或以血涂嘴唇,表示诚意。
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指思想方法狭窄。
老舍《神拳》第三幕:“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别死钻牛角尖。”
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别死钻牛角尖。(老舍《神拳》第三幕)
比喻无法解脱。
汉·焦延寿《易林》卷十:“一牛九锁,更相牵挛,案明如市,不得东西,请谳得报,日中被刑。”
易:更换。用羊来替换牛。比喻用这个代替另一个。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东床已招佳选,何知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指牛鸣声可及之地。比喻距离较近。
《翻译名义集·数量》:“拘卢舍,此云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谓大牛鸣声所极闻。或云一鼓声。《俱舍》云二里,《杂宝藏》云五里。”
五马渡江开国处,一牛吼地作庵人。★宋·王安石《答张奉议》诗
指牛鸣声可及之地。比喻距离较近。同“一牛吼地”。
清·钱谦益《山庄八景诗·锦峰晴晓》序:“其旁有锦峰书院,去山庄一牛鸣地。”
一牛鸣地时相见,双树影堂还结缘。★清·金农《僦居玉溪赠无闷讲师精蓝》诗
指牛鸣声可及之地。比喻距离较近。同“一牛吼地”。
唐·王维《与苏卢二员外游方丈寺》诗:“回看双凤阙,相去一牛鸣。”
四壁晚钟齐接应,分明不隔一牛鸣。★清·黄遵宪《不忍池晚游诗》
蹊:践踏;夺:强取。因牛践踏了田,抢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轻罚重。
《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3回:“王闻‘蹊田夺牛’之说乎?”
比喻见到的不全面。
《关尹子·五鉴》:“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明·陈继儒《太平清话》第四卷:“过望则见,盖犀牛望月之久,故感其影于角。”
比喻洞察幽微。
《晋书·温峤传》:“扞温峤呴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燬犀角而照之。”
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牛渚万怪呈。★明·高启《青丘子歌》
放归军用的牛马,表示停止战事。
语出《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书弗服。”《隋书·薛道衡传》:“于是八荒无外,九服大同,四海为家,万里为宅。乃休牛散马,偃武修文。”
岂直休牛归马,但美于偃兵,保大定功,空歌于成德者哉!★宋·卢多逊《新修周武王庙碑》
放归军用的牛马,表示停止战事。
唐·魏徵寿《隋书·薛道衡传》于是八荒无外,九服大同,四海为家,万里为宅。乃休牛散马,偃武修文。”
丢掉羊,得到牛。比喻损失小而收获大。
《淮南子·说山训》:“亡羊而得牛,则莫不利失也。”
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臣犹见牛,见月而喘。”《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唐·李白《丁都护歌》)
蜗牛爬行,老牛慢走。比喻行动或进展极慢。
他前进的速度就像蜗行牛步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汉书·赵广汉传》:“钩距者,设欲知马贾(价),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比喻临近死亡的人。
《大涅磐经·迦叶品》:“如囚趋市,步步近死,如牵牛羊诣于屠所。”
相关成语专题: 常见的四字成语故事汇集、一石二鸟的成语故事、广为人知的经典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儿童成语故事:刮目相待、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描写人物心理的成语大全及解释、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