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位置:查成语 >

比喻力量的成语

比喻力量的成语

简介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力量的成语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以卵投石

解释

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出处

《荀子·议兵》:“经桀作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绕沸。”《墨子·贵义》:“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例子

侵略者多次寻衅,挑起事端,其下场只能是以卵投石,自取灭亡。

一臂之力

解释

臂:胳膊。指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表示从旁帮一点忙。

出处

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三折:“若得此人助我一臂之力,愁甚冤仇不报。”

例子

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

以夷伐夷

解释

夷:旧指外族或外国。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冲突,削弱力量。

出处

《后汉书·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例子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章帝章和二年》:“北虏分争,以夷伐夷,国家之利。”

一言九鼎

解释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出处

《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例子

你若是专家或者要人,一言九鼎,那自当别论。(朱自清《很好》)

一手一足

解释

一个人的手足。指单薄的力量。

出处

《礼记·表记》:“后稷天下之为烈也,岂一手一足哉?”

例子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需要动员人民群众,不是一手一足的力量所能收效。”

因循坐误

解释

因循:迟延拖拉;坐误:坐失。指情况有了变化,还照老一套办,因而耽误了事情。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24回:“照这样因循坐误,无怪有名的御史韩以高约会了全台,在宣武门外松筠庵开会。”

例子

否则,因循坐误,责有攸归;全国丧亡,嗟悔无及。(毛泽东《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

异军突起

解释

异军:另外一支军队。比喻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例子

武昌树帜,余在沪读,值先烈陈英士先生异军突起。(柳亚子《燕子龛遗诗序》)

以沫相濡

解释

沫:唾沫;濡:沾湿,湿润。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出处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例子

在困难中,赤诚相见,以沫相濡,在事业上互相切磋,取长补短。

羽毛未丰

解释

丰:丰满。指小鸟没长成,身上的毛还很稀疏。比喻年纪轻,经历少,不成熟或力量还不够强大。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例子

但这好象“中日亲善,同存共荣”之说,从羽毛未丰的无产者看来,是一种欺骗。(鲁迅《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余勇可贾

解释

余勇:剩下来的勇力;贾:卖。原意是说,我还有余力可卖,谁要就可以来买。表示还有力量没有用完。

出处

《左传·成公二年》:“欲勇者贾余余勇。”

例子

昌年看着紧皱眉头的杨群,笑着说:“杨先生还有余勇可贾?

养精蓄锐

解释

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蓄集力量。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4回:“且待半年,养精蓄锐,刘表,孙权可一鼓而下也。”

例子

他们个个像跑道上的选手,养精蓄锐,伸足擦腿,准备显身手。★叶圣陶《四三集·得失》

以弱胜强

解释

凭弱小的力量战胜力量强大的。

出处

邓小平《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的事情做得更好》:“抗日战争打了八年,抗美援朝打了三年,我们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统。”

例子

以弱胜强的例子举不胜举。

以弱制强

解释

以用,靠。弱弱小。制制服。靠着弱小的力量去制服强大的力量。亦作以弱毙强”。

以镒称铢

解释

用镒同铢相比,表示力量处于绝对优势。

出处

《孙子·形》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王皙注言铢、镒者,以明轻重之至也。”

以夷制夷

解释

夷:外族。利用外族和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例子

我还记得,当去年中国有许多人,一味哭诉国联的时候,日本的报纸上往往加以讥笑,说这是中国祖传的以夷制夷的老手段。★鲁迅《伪自由书·以夷制夷》

以铢称镒

解释

用铢同镒相比,表示力量极不相称,处于绝对劣势。

出处

《孙子·形》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王皙注言铢、镒者,以明轻重之至也。”张预注二十两为镒,二十四铢为两。此言有制之兵对无制之兵,轻重不侔也。”

因人成事

解释

因:依靠。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例子

小将因人成事,何足道哉!(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四折)

用心竭力

解释

用尽心计和力量。

有生力量

解释

①原指军队中的兵员和马匹。亦泛指有战斗力的部队。②指充满活力的力量。

出处

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

例子

青年突击队始终紧紧地结合社会的生产,一直保持着生气勃勃的、内容丰富的活动,成为一支推动生产的有生力量。★《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有心无力

解释

有愿望和打算,但没有力量付诸实现。

出处

南朝·梁·惠皎《高僧传·义解·竺法旷》:“贫道必当尽诚上答,正恐有心无力耳。”

例子

李惠翁,你既然有这门路,就赶快去找保人罢,兄弟是有心无力,对不起。★茅盾《多角关系》

羽翼已成

解释

鸟的羽毛和翅膀已长全。比喻力量已经巩固。

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多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也。”

例子

清 洪升《长生殿 合围》:“眼见得的羽翼已成,唐天子,唐天子,你怎当得也!”

移山拔海

解释

移动大山,拔起大海。形容力量巨大。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交际》:“势力足以移山拔海,吹呼能令泥象登云。”

例子

让神话里的移山拔海的英雄在上空叹息?!★郭小川《闪耀吧,青春的火光》诗

移山竭海

解释

移动山岳,使大海干竭。比喻力量巨大。

出处

《云笈七签》卷二三力动乾坤,移山竭海。”

移山跨海

解释

移动山岳,跨越大海。比喻力量巨大。

出处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谈,《淮南》有倾天折地之说。”

移山填海

解释

移动山岳,填平大海。指仙术法力高超。现多比喻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出处

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俺众仙各施神通,移山填海,水尽枯干,教你无处潜藏。”

例子

最后浮士德因忧愁了盲了目,在盲目中想象到他所从事着的移山填海的工作和在那新土地上人民安居乐业的乌托邦景象。★郭沫若《努力把自己改造成为无产阶级的文化工人》

移山造海

解释

移动山岳,造出大海。比喻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出处

朱德《和何香凝主任〈农村〉原韵》之二:“移山造海志掀天,千万人民涌向前。”

例子

那些移山造海的人们,几万、几万在劳动着,最多的时候曾达十几万人。秦牧《花城·古董》

以强胜弱

解释

指凭强大的力量欺凌弱小者和少数。

出处

《商君书·画策》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

以夷治夷

解释

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出处

《明史·张祐传》以夷治夷,可不烦兵而下。”

英声欺人

解释

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出处

明·李攀龙《〈唐诗选〉序》:“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声欺人耳。”

例子

总观他的历史题材的剧本,都是针对当时政治形势,有的放矢,不拘泥于历史事实,而随意发挥,虽云自我作古,却非英声欺人。★茅盾《化悲痛为力量》

膝痒搔背

解释

膝部发痒,却去搔背。比喻力量没有使在点子上。

出处

汉·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无能出奇计,远图匈奴安边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议论无所依,如膝痒而搔背。”

例子

你这种膝痒搔背的做法真是滑稽可笑

相濡以沫

解释

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出处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例子

(1)在困难的时候,我们只有互相帮助,相濡以沫,才能渡过难关。(2)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常常互相帮助,相濡以沫。

心潮澎湃

解释

澎湃:波涛冲击的声音。心里象浪潮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

出处

臧克家《得识郭老五十年》:“字里行间,有一种高亢的声音在呼喊,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撼人,有一种呼风唤雨的革命精神和雄壮气魄使得你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例子

这特大喜讯怎能不让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星火燎原

解释

一点儿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常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很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

出处

《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例子

农民起义初起时规模不大,但因为人民大众的支持,很快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席卷天下

解释

形容力量强大,控制了全国。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血海深仇

解释

血海:形容杀人流血很多。形容仇恨极大、极深。多指人被杀而引起的仇恨。

出处

清 陈天华《狮子吼》:“放着他血海冤仇三百载,鬼混了汉家疆宇十余传。”

例子

他转回身来,面向着哀悼的人群,“我们要把悲痛变成力量,我们要誓死报这场血海深仇。”(曲波《林海雪原》十八)

心余力绌

解释

心里想做但力量不够。

出处

宋 朱熹《金紫光禄大夫黄公墓志铭》:“邻家有李永者,尚气节,雅敬慕公,察公养亲之意有余而力不足,请助公以经纪,公亦信之不疑,竭赀付之一不问。”

例子

这项新工作,我很想做好,但能力有限,水平不高,因此,常有心余力绌之感。

旋乾转坤

解释

扭转天地。比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面貌或已成的局面。也指人魄力极大。

出处

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陛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乾转坤。”

例子

我是不相信文艺的旋乾转坤的力量的,但倘有人要在别方面应用他,我以为也可以。譬如“宣传”就是。(鲁迅《三闲集·文艺与革命》)

心长力短

解释

心里很想做,但力量够不上。

出处

茅盾《子夜》十六:“今天仲翁来招呼我们,实在我们心长力短,对不起极了!”

例子

今天仲翁来招呼我们,实在我们心长力短,对不起极了!(茅盾《子夜》十六)

心有余而力不足

解释

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出处

《论语·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例子

我手里但凡从容些,也时常来上供,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学而优则仕

解释

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出处

《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例子

我有力量释放了你,叫你达到学而优则仕的愿望。(老舍《四世同堂·三十四》)

载舟覆舟

解释

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出处

《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例子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报宜深慎。(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再衰三竭

解释

竭:尽。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竭。

出处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例子

希特勒已到再衰三竭之时,他对斯大林格勒、高加索两处的进攻已经失败。(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冢中枯骨

解释

冢:坟墓。坟墓里的枯骨。比喻没有力量的人。

出处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例子

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众口铄金

解释

铄:熔化。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出处

《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例子

群言淆乱,异说争鸣;众口铄金,积非成是。(鲁迅《三闲集·述香港恭祝圣诞》)

在所不辞

解释

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

出处

邹韬奋《经历》:“只须能尽我的微薄的力量,推进或促成这个主张的实现,任何个人的艰险,是在所不辞的。”

例子

国姓爷和你是我的重生父母,只要能够为你们效劳,我就献出生命,在所不辞。(郭沫若《郑成功》第二章)

招兵买马

解释

旧时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于是遂起军往汝南驻扎,招兵买马,徐图征进。”

例子

我们人手不足,需要招兵买马了。

自不量力

解释

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出处

《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例子

就说我们殿试都是侥幸名列上等,并非真才实学,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谈文。(《镜花缘》第八十七回)

自顾不暇

解释

暇:空闲。光顾自己还来不及。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回:“今虽略有生机,但自顾不暇,何能另有安顿哥哥之处。”

例子

其以满洲为可倚赖乎?彼自顾不暇,何有于汉人。(清·陈天华《狮子吼》第七回)

自坏长城

解释

比喻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破坏自己的事业。

出处

《南史·檀道济传》:“乃坏汝万里长城。”

例子

我们不能自坏长城

众人拾柴火焰高

解释

比喻人多力量大。

出处

姜树茂《渔岛怒潮》第五章:“‘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群众发动起来了,搬山山倒,填海海平。”

例子

刘心武《钟鼓楼》第六章:“‘事在人为’。而且‘众人拾柴火焰高’。”

自力更生

解释

更生:再次获得生命,比喻振兴起来。指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来,把事情办好。

出处

中国不但会自力更生,而且也就能解除其他国家维护中国的独立与完整的麻烦。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例子

我们人民能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强起来了。(闻一多《组织民众与保卫大西南》)

众志成城

解释

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出处

《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例子

段祺瑞既得国务员同情,便以为众志成城,正可一战。(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八回)

增砖添瓦

解释

犹添砖加瓦。比喻做一些工作,尽一点力量。

出处

?

例子

多挖一锹煤,也是给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瓦嘛!

招架不住

解释

抵挡不了或没有力量再支持下去。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8回:“姚天君招架不住,掩一锏,望内便走。”

例子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因农民起来形势甚猛,地主阶级招架不住,其武装势力大部分投降农会。”

众川赴海

解释

众多的河流都奔赴大海。比喻众多的力量汇集在一起。

出处

《隋书·音乐志中》天覆地载,成以四时。惟皇是则,比大于兹。群星拱极,众川赴海。万宇骏奔, 一朝咸在。”

众虎同心

解释

许多虎一条心做事。比喻众多有本事的人团结一致,力量会更大。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七回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

战无不胜

解释

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处

《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例子

自先王以来,楚兵战无不胜。(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九回)

战无不胜

解释

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处

《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例子

自先王以来,楚兵战无不胜。(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九回)

众口熏天

解释

指群言可以动天。比喻舆论力量大。

出处

《吕氏春秋·离谓》毁誉成党,众口熏天。”

众心成城

解释

指万众一心,如坚固城堡。比喻众人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出处

《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韦昭注:“众心所好,莫之能败,其固如城也。”

例子

众心成城,俗说曰:众人同心者,可共筑起一城,同心共饮,雒阳酒可尽也。★《艺文类聚》卷六三引汉·应劭《风俗通》

众心如城

解释

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出处

《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例子

弘誓既远,昏疑皆破,故众心如城,施者成市。★唐·独孤及《洪州大云寺钟铭》

众喣漂山

解释

喣:吹气。许多人吹气,能使山漂走。比喻说坏话的人多了,能使人受到很大的损害。也比喻人多力量大。

出处

《汉书·中山靖王胜传》:“夫众喣漂山,聚蚊成雷。”

例子

众喣漂山不易安,势张那复抚狂澜。★元·王恽《秋涧全集·哀挽亡友中丞王兄五首》

众喣飘山

解释

众人吹气,可以移山。比喻人多力量大。同众喣漂山”。

出处

《后汉书·第五伦传》众喣飘山,聚蚊成雷,盖骄佚所从生也。”

众喣山动

解释

众人吹气,可以移山。比喻人多力量大。同众喣漂山”。

出处

明·李东阳《余肃敏公传》役未及兴,而众喣山动。”

自树一帜

解释

比喻单独建立一种风格、体制、派别或力量等。

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率皆攻排诋呵,自树一帜,殊可笑也。”

例子

其于诗也,虽以余事及之,然亦欲求于古人之外,自树一帜。★清·黄遵楷《〈人境庐诗草〉跋》

一盘散沙

解释

比喻力量分散,没有组织起来。

出处

清 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论》:“然终不免一盘散沙之诮者,则以无合群之德故也。”

例子

一盘散沙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

一成一旅

解释

成: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旅:古时以兵士五百人为一旅。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单薄。

出处

《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

例子

同川之甚,千钧系发,复得诸弟与松岑诸君,尽力持护,一成一旅,芽蘖在兹。(章炳麟《致柳亚庐书》)

移山倒海

解释

搬动大山,翻倒大海。比喻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雄伟气概。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6回:“善能移山倒海,惯能撒豆成兵。”

例子

在困难面前我们要有移山倒海的气魄,才不会被困难吓倒。

以卵击石

解释

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出处

《荀子·议兵》:“经桀作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绕沸。”

例子

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一日千里

解释

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

出处

《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史记·刺客列传》:“臣闻骐骥盛壮之时,—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驾马先之。”

例子

由于负责干部的艰苦奋斗,业务更一日千里,异常发达,不到一年,全国分店已达五十余处。(邹韬奋《患难余生记·进步文化的遭难》)

一木难支

解释

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出处

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例子

他觉得自己在朝中孤掌难鸣,真是“一木难支大厦之将倾”。(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

相呴以湿

解释

彼此以呼出的气湿润对方◇比喻在困难时以微小的力量,竭力互相帮助。

出处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成玄英疏呴气相湿。”

相关成语专题: 常见的四字成语故事汇集广为人知的经典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儿童成语故事:刮目相待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各自为政-《左传》中的成语故事

标签:

热门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炳烛夜游  旧时比喻及时行乐。
  • 病入骨髓  病到骨头里。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
  • 秉公无私  秉公:主持公道。指做事公道不掺杂私念。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避斧钺  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 不可胜言  说不尽。形容非常多或到达极点。
  • 非分之想  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