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带有火字的成语大全,欢迎大家阅读。
犹火耕。多指比较原始的耕作方法。
唐·罗隱《别池阳所居》诗黄尘初起此留连,火耨刀耕六七年。”
焚妻灭子。指毁弃家室。
汉·杨雄《法言·渊骞》离(要离)也,火妻灰子,以求反于庆忌,实蛛蝥之劘也,焉可谓之义也?”李轨注离,山平人,而焚烧妻子,诈为吴雠,求信于庆忌,反而刺之。”
①犹水深火热。比喻十分困苦的处境。②形容严酷;厉害。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回:“我算什么,明相国不动声色,却出斯民于火热水深,措天下于泰山磐石。”
法兰西革命之时,上自王家,下至贵族僧侣,蹂躏平民,无所弗至,其法之力,可谓火热水深矣。★李大钊《民彝与政治》
比喻艰难危险。
《晋书·张骏传》虽有火山汤海,无所辞难,岂寒暑之足避哉!”
在一旁助威增加他人的愤怒或助长事态的发展。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三荷包也不睬他,把他气得越发火上加油了。”
这是一个重要的西洋古典,主上不懂得运用,而公开的说出‘自由民治’的真面目,那就一定要火上加油的更激起匪徒的暴乱的。★瞿秋白《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学阀万岁》
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情况更加严重。同“火上浇油”。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贾臬台见他顶嘴,如火上添油,那气格外来的大。”
他放下笔,头疲倦地倒在枕上。炎热增加他的痛苦。喧哗更象在火上添油。★巴金《寒夜》二九
比喻灿烂的灯火或焰火。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于是进入行宫,只见庭燎绕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
犹火树银花。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宋·朱淑真《元夜》诗之三火烛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东风。”
比喻内部闹矛盾,发生纠纷
张平《抉择》:“那可是咱的后院,要是后院起火,别人可就要看咱的笑话了。”
柳建伟《英雄时代》第11章:“你就不怕后院起火?”
比喻有才学的人的人因才得祸。
《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晋·阮籍《咏怀诗·八》)
形容男女之间强烈情欲要求,多用于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也形容情绪高涨。
明·周楫《西湖二集·侠女散财殉节》:“这烈火干柴怎得瞒。”
真是一对烈火干柴,如胶如漆,燕尔新婚,连日那里拆得开。(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九回)
膏:点灯的油;膏火:灯火。借指求学的费用。
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欲登第须理旧业读书,欲读书须膏火之费,吾视君皆未易办也。”
隔着河看人家着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求助,在一旁看热闹。
唐·乾康《投谒齐已》:“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
他原是在隔岸观火呀。(郭沫若《南冠草》第二幕)
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清·许奉恩《里乘》第七卷:“使一切篝火狐鸣、妄希非分者观之,亦可爽然自失矣。”
比喻煽风点火,挑拨离间。
康濯《东方红》你不知道,那狼叼豹咬的齐占杰,前一阵可光在我面前放火烧山呀!”
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取灭亡。
《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他今日自来投到,岂不是飞蛾扑火,自讨死吃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你这样做,无疑是飞蛾赴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不然进入他家,如飞蛾投火一般,坑你上不上,下不下,那时悔之晚矣。(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十七回)
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
徐光耀《平原烈火》:“忽然老曹一头撞进来,忽闪忽闪眨着两只眼,风风火火地连叫:‘大队长,大队长!’”
妈千叮咛万叮咛,务必要平稳,切不可像在娘家门上那样风风火火,得罪了人,日后过门咋做媳妇呢?(王吉呈《女御史》)
形容战火遍及各地。
汉·蔡邕《蔡中郎集·外纪上·汉书十志疏》:“其时鲜卑连犯云中五原,一月之中烽火不绝,埃尘连天。”
倾城将士,两两相遇,虽然是件韵事,倘使相遇在烽火连天之下,便不欢乐了。(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二回)
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在这烽火四起的年代,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和平安宁的环境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季羡林《重返哥廷根》:“烽火连年,家书亿金。”
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汉书·晁错传》:“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
背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韩非子·有度》:“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史记·魏世家》:“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比喻施行德政。
《后汉书·儒林传上·刘昆》:“诏问昆曰:‘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后守弘农,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对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质讷。帝叹曰:‘此乃长者之言也。’”
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凤之术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犹言怒火中烧。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鸿渐》甲词益狎逼。张忿火中烧,反刀直出,剁甲中颅。”
形容十分急躁。
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二回上前天我们才到上海,货还没有起完,到了半夜里,忽然宪太太来了,风雷火炮的一阵,马上就要开船,脸上很带点怒色。”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指边防常抓不懈,比喻战火不断。
汉·荀悦《汉纪·宣帝纪三》:“部曲相保,堑垒木樵,便兵饰弩,烽火相连。”
临歧分别,一旦恩情成断裂;烽火相连,雁帖鱼书谁与传。★元·无名氏《风送梧桐叶》第一折
形容十分亲密。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4回:“原来安道全新和建康府一个烟花娼妓,唤做李巧奴,时常往来,正是打得火热。”
梁遇春《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分手时依依难舍,回家后不停地吟味过去的欣欢——这是正打得火热的时候。”
耨:除草。古人播种前先伐去树木烧掉野草,以灰肥田。泛指原始的耕作技术。
《旧唐书·严震传》:“梁汉之间,刀耕火耨。”
古时一种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
《旧唐书·严震传》:“梁汉之间,刀耕火耨。”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刀耕火种的那种原始的农业耕作技术已逐渐消失了。
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汉 高安世译《佛说鬼问目连经》:“我一生已来,或登刀山剑树地狱,或堕火坑……”
此刻,面前即使横着刀山火海,我们也必须打过去。(刘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
比喻自己找死。
《梁书·倒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这贼配军却不是作死,倒来戏弄老娘!正是“灯蛾扑火,惹焰烧身”。(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七回)
形容夜晚灯光明亮的繁华景象。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理宗皇帝游苑,登凤凰山,至夜望见西湖内灯火辉煌,一片光明。”
尤氏等送至大厅前,见灯火辉煌,众小厮都在丹墀侍立。(清·曹雪琴《红楼梦》第七回)
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
但看还没有十分看明,又如电光石火一样飞也似地过去了。(郭沫若《学生时代·孤山的梅花》)
洞:透彻。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
《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
否则怎样,他却没有说。但这是“洞若观火”的,否则,就不给。(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发薪”》)
指大怒。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一回:“毛虎听了,不觉大动肝火。”
见到不务正业的他,父亲一定大动肝火。
比喻不避艰险。同“蹈汤赴火”。
唐·孙揆《灵应传》:“君子杀身以成仁,殉其毅烈,蹈赴汤火,旁雪不平,乃宝之志也。”
犬马之报,惟力是视,虽蹈赴汤火所不辞。★清·王韬《代上广府冯太守书》
犹刀耕火种。
宋·苏轼《王公仪夔州路转运使程高夔州路判官制》三峡之民,刀耕火耘,与鹿豕杂居。”
比喻不避艰险。
李瑛《深夜里发生的故事》诗五里远的山路,真正似蹈火赴汤。”
比喻不避艰险。同蹈汤赴火”。
比喻不避艰险。
唐·赵元一《奉天录》卷三:“且须散金帛,犒师旅,使闻鼓而蹈汤赴火,闻金而星布云合。”
他张迪,官家的这条忠实走狗,蹈汤赴火,也要去竭力办到。★徐兴业《金瓯缺》第一部第三章
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同洞若观火”。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得悉其山川险要部落游牧,暨其强弱多寡离合之情,皆洞如观火矣。”
家家都点上灯。指天黑上灯的时候。亦形容城镇夜晚的景象。
唐·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趁着别人紧张时去捞取私利或害人。
郭沫若《尚儒村》兵队来了,有钱的请外人的红十字会来贴张保护的封条,没有钱的便趁火抢劫。”
趁:乘机。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正是财动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哄打劫,拽回云步,经转山洞而去。”
等警察赶到时,那几个趁火打劫的流氓早已逃走了。
比喻无缘无故地遭受祸害。
《吕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
张爱玲《色,戒》:“大概也是叫她安心的话,不会乱枪之下殃及池鱼。”
撮:以指取物。盐一放在火里就爆裂。比喻性情急躁。
元·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二折:“待去呵,小姐性儿撮盐入火。”
为是他性急,撮盐入火,为国家面上只要争气,当先厮杀,以此人都叫他做“急先锋”。(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三回)
厝:放置;薪:柴草。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
汉·贾谊《新书·数宁》:“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
乃事过境迁,恬嬉如故,厝火积薪之下,而寝处其上,酣歌恒舞,民怨沸腾,卒至鱼烂土崩,不可收拾。(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
犹煽风点火。搧,同扇”。比喻煽动别人闹事。多用于贬义。
比喻迅猛之势。
左齐《南泥湾屯垦》;劳动竞赛的热潮,像春风野火一样,迅速遍及整个工地。”
放火燎原,比喻小乱子酿成大祸患。
明·沈德符《野获编·兵部·西南诸捷》惟近日东北用兵,聚三大帅娄十万众,尽没辽水,坐成厝火燎原之势,差为不竞耳。”
犹扇风点火。比喻鼓动别人做某种事。多用于贬义。
康濯《春种秋收·故事》这么传风扇火,直扇得玉翠她爹都受了传染——天天替女儿着急,时时埋怨女儿眼皮太高。”
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势极大(多指火灾)。
明·张岱《海志》:“火光烛天,海水如沸,此来得见海战,尤奇。”
城里到处火光烛天,枪炮齐响,有钱的人纷纷逃难,穷若的人民水断粮绝。(老舍《吐了一口气》)
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京剧《智取威虎山》:“哪怕是火海刀山,也冲上前。”
火海刀山无所惧,艰难困苦炼英雄。
火烛:泛指能起火的东西。原指谨防失火。亦泛指处事小心谨慎。
清·邗上蒙人《风月梦》第十回:“你点火把送贾老爷回府,你就家去罢。家中门户火烛小心。”
你悄悄跟老张去说,叫他去找‘主顾’,要有钱人家的子弟,肚子里‘火烛小心’而急于想中举的;每一个六千银子,另加两成小费。★高阳《清官册·科场大狱》
形容黑暗没有灯光的情景。
老舍《骆驼样子》十二:“你始终也没进去。黑灯下火的教鞭教我和太太瞎抓。”
下地做话,黑灯下火走回来,一进门,有饭吃,一拎壶,有水渴。★梁斌《红旗谱》十三
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同狐鸣鱼书”。
黄葆桢《扬哲商烈士悼歌》军储潜遣五丁运,狐鸣篝火期相从。”
耨除草。古代一种原始耕种方式。
《史记·平准书》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欲留,留处。”晋·陆云《答车茂安书》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不烦人力。”
犹火烧火燎。
《人民文学》1977年4期整个发电厂都火急火燎地动员起来。”
比喻权势消失。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向火乞儿》今时之朝彦,皆是向火乞儿,一日火尽灰冷,暖气何在?当冻尸裂体、弃骨沟睿中,祸不远矣。”
火虽烧完,柴却留传下来。比喻思想、学术、技艺等世代相传。
明·寓山居士《鱼儿佛》第四出仗猛力精心,斩断牵缠,若不是粉碎虚空,终似那痴拳太软,总火尽薪传也。”
原指火形和龙形的文彩,后用以比喻作文只知雕章琢句,犹如补缀百家之衣。
《左传·桓公二年》:“火龙黼黻,昭其文也。”
文章最忌百家衣,火龙黼黻世不知。★宋·陆游《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
形容愤怒到极点。同“火冒三丈”。
姚雪垠《李自成 》第一卷第十五章:“当自成在路上才得到报告时,他不禁火冒三尺,恨恨地骂了一声:‘该死!’”
却说孙定邦在大雨里寻找史更新,找了多半宿也没见个影子,急得他真是火冒三尺,手脚无措。★刘流《烈火金钢》第七回
火苗熄灭,烟云消散。比喻事物消失净尽,不留一点痕迹。亦作烟消火灭”。
晋·傅玄《四言杂诗》忽然长逝,火灭烟消。”
相关成语专题: 一石二鸟的成语故事、广为人知的经典成语故事、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各自为政-《左传》中的成语故事、中秋成语、顺手牵羊的成语故事、经典成语故事:赤膊上阵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