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位置:查成语 >

每期更新成语猜谜大全

每期更新成语猜谜大全

简介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成语猜谜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朝秦暮楚

解释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例子

叹朝秦暮楚,三载依刘。(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走马上任

解释

走马:骑着马跑;任:职务。旧指官吏到任。现比喻接任某项工作。

出处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先以陈公走马赴任,乃树一魁妖,共翼佐之。”

例子

你看他那种走马上任的神气,你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位全然不懂教育的外行乃至老腐败。(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

千里迢迢

解释

迢迢:遥远。形容路途遥远。

出处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范巨卿鸡黍死生交》:“辞亲别弟到山阳,千里迢迢客梦长。岂为友朋轻骨肉,只因信义迫中肠。”

例子

李少荃要讲和,曾国荃只主战,派了唐景崧,千里迢迢来把将军见。(清·曾朴《孽海花》第六回)

积重难返

解释

重:程度深;返:回转。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

出处

《国语·晋语》:“重,无乃难迁乎?”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一三·旧制一废难复》:“此又皆势处极重之难返者。”

例子

无如积重难返,不惟地方上不见些起色,久而久之,连那些地方官,也就视为具文。(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

长目飞耳

解释

看得远,听得远。比喻消息灵通,知道的事情多。

出处

《管子·九守》:“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鸣,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

例子

《宋书·王微传》:“微与湛书曰:‘……比君曰表里,无假长目飞耳也。”

走马观花

解释

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出处

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例子

马上就进考场了,他只得走马观花地翻了一遍课本。

万古长青

解释

万古:千秋万代。千秋万代都象松柏一样永远苍翠。比喻崇高的精神或深厚的友谊永远不会消失。

出处

元·无名氏《谢金梧》第四折:“也论功增封食邑,共皇家万古长春。”

例子

不信请看看我们万古长青的祖国吧,那一天不在开着各色各样的奇花?(杨朔《迎春词》)

鸦雀无声

解释

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四:“公曰:‘鸦去无声,又何言闻?’”宋·苏轼《绝句三首》:“天风吹雨入阑干,乌鹊无声夜向阑。”

例子

直等到大众去净之后,静悄悄的鸦雀无声。(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

千姿百态

解释

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出处

蒋子龙《好景门》:“食客五花八门,论服饰千姿百态,论肤色黄白都有。”

例子

当然,千姿百态的生活本身又为这种竞赛提供了根本的条件。★秦牧《艺海拾贝·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

牵强附会

解释

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混为一谈。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11回:“后儒牵强附会,费尽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学不分明的缘故。”

例子

揣古希腊哲人,似不无微知此意者,而厥后则牵强附会之说大行。(鲁迅《坟·人之历史》)

牵着鼻子走

解释

牛总是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比喻受人支配,盲目地听命于人

出处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第九章:“不能打草惊蛇,不能让敌人牵住鼻子走,这是兵家最忌!”

例子

他总是被她牵着鼻子走

引狼入室

解释

引:招引。把狼招引到室内。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出处

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一折:“我不是引的狼来屋里窝,寻的蚰蜒钻耳朵。”

例子

再娶者,皆引狼入室耳,况将于野合逃窜中求贤妇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黎氏》)

水泼不进

解释

形容十分严密。比喻一个人不接受意见或者一个单位拒绝和外界来往

出处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16回:“说着运动双戟,正是战锋如刺,水泼不进。”

例子

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23回:“一切都得看他的眼色行事,外人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腹背受敌

解释

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出处

《魏书·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

例子

他只有奋力冲上这座山峰,才有可能摆脱腹背受敌的困境。

穷途末路

解释

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如今是穷途末路,举目无依。”

例子

对穷途末路拒不投降的敌人,我们要全部地消灭。

阿堵物

解释

西晋的一些士族阶层人士自命清高,耻于言钱,钱被称为“阿堵物”。后人指为钱的别称,有讽刺意义。

出处

《世说新语》中记载:西晋的王衍是所谓的“品行高尚”的清谈人士,据说他口里从不提到“钱”字。他老婆想试探王衍的虚实,趁王衍熟睡之时,叫仆人绕着王衍的床边铺上一大圈钱。王衍早晨醒来见到床边的钱妨碍他行动。便叫来仆人说“举却阿堵物”。举却:拿开。

例子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38回:“谁知王衍看见,因堵住走路,教他妻子把‘阿堵物’拿开,毕竟总不言钱。”

穿针引线

解释

使线的一头通过针眼。比喻从中联系、拉拢。

出处

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一二:“万乞吴二娘怎生做个方便,到黄府亲见小姐询其下落,做个穿针引线之人。”

例子

从前是贩卖云土和军火的大商人,现在给老头子和外国人穿针引线……。(梁信《从奴隶到将军》上集第二章)

点金乏术

解释

术:法术,方法。没有点铁成金的法术。比喻没有最好的方法筹集钱财,解决贫困。

出处

明·徐光启《恭承新命谨陈急切事宜疏》:“只今辽左用饷不赀,司农束手,臣又一一求多,实是点金无术。”

例子

高增《新游仙》:“点金乏术欲何求,泽被苍生彼一时。”

富贵不能淫

解释

富贵:旧指有钱财、有地位;淫:迷惑。指意志不为金钱和地位所迷惑。

出处

《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例子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级领导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这是至关重要的。

天翻地覆

解释

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

出处

唐·刘商《胡笳十八拍》六:“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例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代人捉刀

解释

捉刀:代别人写文章。指代别人做事,多指写文章。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闻之,追杀此使。”

例子

他经常代人捉刀

趁火打劫

解释

趁:乘机。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正是财动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哄打劫,拽回云步,经转山洞而去。”

例子

等警察赶到时,那几个趁火打劫的流氓早已逃走了。

无恶不作

解释

没有哪件坏事不干的。指干尽了坏事。

出处

清·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书》五:“宋自绍兴以来,主和议,增岁币,送尊号,处卑朝,括民膏,戮大将,无恶不作,无陋不为。”

例子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在北京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贼头贼脑

解释

形容举动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出处

清 李渔《玉搔头 奸图》:“后面跟了一个贼头贼脑的人,毕竟是个奸细。”

例子

他们大凡吃物,不肯大大方方,总是贼头贼脑,躲躲藏藏,背人而食。(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

谋财害命

解释

为了劫夺财物,害人性命。

出处

元·曾瑞卿《留鞋记》第二折:“你如今将俺主人摆布死了,故意将这绣鞋揣在怀里,正是你图财致命,便待干罢。”

例子

血池狱、阿鼻狱、秤杆狱,脱皮露骨,折臂断筋,也只为谋财害命,宰畜屠生。(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

明抢暗偷

解释

公开抢劫,暗中偷盗。

出处

碧野《大巴山人》最使她痛恨的是,有些坏人滥伐森林,把木材明抢暗偷运出山去贩卖。”

敬酒不吃吃罚酒

解释

比喻对某些必须做的事不肯主动去做,结果却被迫去做

出处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黄抚台这个人,向来敬酒不吃吃罚酒,说不定这一来反倒对老裘另眼相看。”

例子

熊召政《张居正》第二卷第九回:“看来,这只精猴子是敬酒不吃吃罚酒。”

以强凌弱

解释

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

出处

《庄子·盗跖》:“自是之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例子

本作品对封建社会里以强凌弱,以众暴寡,虚伪欺诈的社会风气和吏治的腐败作了深刻的揭露。

天崩地裂

解释

象天塌下、地裂开那样。比喻重大的事变。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例子

(1)即使天崩地裂也动摇不了他对党对祖国的一颗忠心。(2)只听天崩地裂一声巨响,十几层的高楼霎时夷为平地。

风派人物

解释

指善于迅速改变自己立场或观点的人

出处

张洁《沉重的翅膀》:“他们又知不知道他是个见风使舵的风派人物?”

例子

他是风派人物,很快就改变主意

墙头草

解释

比喻无主见的人、顺风倒的人

出处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23章:“一个人为国家要宁折不弯,别做墙头草。”

例子

莫应丰《将军吟》第26章:“你们这些年轻人,都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的。”

隔墙有耳

解释

隔着一道墙,也有人偷听。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别人也可能知道。也用于劝人说话小心,免得泄露。

出处

《管子·君臣下》:“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

例子

又谁料知己倾谈,忘了隔墙有耳,全灌进了杨子衢的耳中。(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三回)

损人利己

解释

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到好处。

出处

《旧唐书·陆象先传》:“为政者理则可矣,何必严刑树威。损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

例子

凡有损人利己之心的人,其结果都不妙。(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夺人所好

解释

强夺别人所喜欢的人或物。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恁须不夺人所好。”

例子

陆文夫《知趣、识趣、有趣》:“夺人所好,登门索取,人家碍于情面,进退两难。”

暴取豪夺

解释

豪:强横。用暴力劫夺。

出处

宋·苏轼《策断上》:“国用不足,则加赋于民,加赋而不已,则凡暴取豪夺之法,不得不施于今世矣。”

悄悄话

解释

有关人员私下里低语或指耳语,私房话

出处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现在他们还在后房里,鬼鬼祟祟,说悄悄话。”

例子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二章:“外面的悄悄话逐渐变成大声的交谈传进房里来了。”

此起彼落

解释

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出处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七节:“时大时小时缩时伸是经常的,此起彼落也往往发生。”

例子

时大时小时缩时伸是经常的,此起彼落也往往发生。(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走投无路

解释

投:投奔。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出处

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淋的我走投无路,知他这沙门岛是何处鄷都?”

例子

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鲁迅《彷徨·祝福》)

别出心裁

解释

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出处

明·李贽《水浒全书发凡》:“今别出心裁,不依旧样,或特标于目外,或叠采于回中。”

例子

只好别出心裁,鼓吹女人自杀。(鲁迅《坟·我之节烈观》)

不谋而合

解释

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出处

《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今诸将不谋而同,似有天数。”

例子

如磁石铁,不谋而合。(宋·苏轼《朱寿昌梁武忏赞偈》)

扣人心弦

解释

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出处

魏巍《东方》第二部第七章:“据说这人最不爱讲话,但那天的几句话,却是那样扣人心弦,感动得自己当时流下了眼泪。”

例子

体育馆里,一场扣人心弦的排球比赛正在进行着。

且听下回分解

解释

分解:叙述。宋元以来章回小说结束语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毕竟史进与三个头领怎地脱身,且听下回分解。”

例子

鲁迅《两地书》:“昨天又同兼士合写了一封信给孟余他们,可做的事已做,且听下回分解。”

做小伏低

解释

形容低声下气,巴结奉承。

出处

元·无名氏《莽张飞大闹石榴园》第一折:“你只是装着做小伏低,你若是得空偷闲便择离。”

例子

若召到蜀中,以部曲待之,刘备安肯做小伏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心不在焉

解释

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出处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例子

讲话时做腔做势,而又带着心不在焉的样子,这似乎都是纨绔子弟的特征,普遍而一律的。(柔石《二月》六)

如愿以偿

解释

偿:实现、满足。按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一回:“况且他家里人既然有心弄死他,等如愿以偿之后,贼人心虚,怕人议论,岂有不尽力推在医生身上之理?”

例子

他终于如愿以偿,考上的北京大学。

奸臣当道

解释

奸佞的小人控制朝政。指坏人当权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15回:“此时因纣王失政,妲己残害生灵,奸臣当道,豺狼满朝,故此天心不顺。”

例子

萧乾《矮檐》:“看着奸臣当道,朝廷无能,洋鬼子又咄咄逼人,一口气噎在肝脏,闷郁成疾。”

坏人坏事

解释

有害于社会的人或事

出处

毛泽东《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不了解县区乡三级干部中存在着许多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坏人坏事。”

例子

丁玲《风雪人间》上卷:“灯底下的语言是无所不包的,天下大事、工地趣事、好人好事、坏人坏事……”

虎狼之国

解释

像虎和狼一样凶猛的国家。比喻侵略成性的国家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例子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2回:“秦,虎狼之国也。”

江河日下

解释

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

出处

清·郑燮《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岂得为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哉!”清·宗山《词学集成序》:“词之为道,自李唐沿及两宋,滥觞厥制,渐至纷纭歧出,有江河日下之慨。”

例子

不瞒大师说,现在的时势,实在是江河日下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

崇山峻岭

解释

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出处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例子

唐敖一心记挂梦神所说名花,每逢崇山峻岭,必要泊船,上去望望。(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回)

焚书坑儒

解释

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出处

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例子

满清入主中原,焚书坑儒多少次,杀了民族思想的人。(梁斌《红旗谱》四二)

四面楚歌

解释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例子

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手到擒来

解释

擒:捉。原指作战一下子就能把敌人捉拿过来,后比喻做事有把握,不费力就做好了。

出处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这是揉着我山儿的痒处,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例子

这事交给他去办肯定会手到擒来。

众星捧月

解释

许多星星衬托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护着一个他们所尊敬爱戴的人。

出处

《论语·为政》:“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例子

乘着这个改朝换代的时机,咱们得众星捧月,把他抬出去!(老舍《四世同堂》七)

眉目不清

解释

眉目:条理。事物条理不清或文章没有条理

出处

《人民日报》1951.6.6:“交代不明,眉目不清,也是常见的缺点。”

弦外之意

解释

弦乐器上发音的丝线。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出处

《南史·范晔传》其中体趣,言之不可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

坐井观天

解释

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出处

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例子

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坐井观天,樗配之辈。(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

以耳代目

解释

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

出处

臧克家《以耳代目之类》:“这种~的情况是令人吃惊的,但这种情况却并不是罕见的。”

例子

以耳代目的做法不可取

叶公好龙

解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出处

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例子

他表示愿意帮助别人,但当有人向他求援时,却避退三舍,这与叶公好龙毫无差别。

异口同声

解释

不同的嘴说出相同的话。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出处

《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例子

众人异口同声地叫着:“罚!罚!”(巴金《家》十三)

不记前仇

解释

指不计较以前的仇恨,任人唯贤。

出处

今不记前仇,不避祸患,又来苦口相劝。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25回

例子

他不记前仇,推荐他的劲敌当厂长。

步调一致

解释

步调:行进的步伐。比喻行动和谐一致。

出处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在这种种方面,都应该提高共产主义精神,防止宗派主义倾向,使我们的党达到队伍整齐,步调一致的目的,以利战斗。”

例子

两小小组配合默契,步调一致,任务完成得很好。

大有可为

解释

事情有发展前途,很值得做。

出处

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地方虽一千余里,仙民成俗,大有可为。”

例子

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后也是大有可为的。

非同小可

解释

小可:寻常的。指情况严重或事情重要,不能轻视。

出处

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萧令史,我与你说,人命事关天关地,非同小可!”

例子

进了郑家门,这一惊非同小可,只见郑老爹两眼哭得通红。(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少见多怪

解释

见闻少的人遇到不常见的事物就觉得奇怪。后常用来嘲笑见识浅陋的人。

出处

《抱朴子·神仙》:“夫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汉·牟融《牟子》:“少所见,多所怪,睹橐驼,谓马肿背。”

例子

人家说少见多怪,你多见了还是那么多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六回)

忍无可忍

解释

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出处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十四回:“果然那些学生忍无可忍,闹出全班散学的事来了。”

例子

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终于出手还击。

大有作为

解释

作为:做出成绩。能够极大地发挥作用,作一番贡献。

出处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理宗景定四年》:“仁宗治效浃洽,神宗大有作为。”

例子

民国元年革命后,先生的所志已达,该可以大有作为了,然而还是不得志。(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有隙可乘

解释

指事情有漏洞可以利用。

出处

唐 李绛《论河北三镇及淮西事宜状》:“若物故之际,有间可乘,当临事图之,于今用兵,则恐未可。”

例子

我们的战士为祖国人民站岗放哨,不让敌人有隙可乘。

下不为例

解释

下次不可以再这样做。表示只通融这一次。

出处

明 余继登《曲故纪闻》:“疏闻,英宗谓吏部臣曰:‘此人子之至情,予以移封,后不为例。”

例子

既然如此,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如何?(清·张春帆《宦海》第十八回)

当局者迷

解释

迷:糊涂,迷惑。指当事人反而糊涂。

出处

宋·辛弃疾《恋绣衾·无题》:“我自是笑别人的,却元来当局者迷。”

例子

希望我们大家互相勉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关于工作与学习五》

光杆司令

解释

指没有士兵的司令,形容孤立的一个人

出处

曲波《林海雪原》:“谢文东是个光杆司令,除了他的五个儿子一个女婿和七个马弁之外,再没有什么军事力量。”

例子

陈忠实《白鹿原》第22章:“暴动失败后他就成了光杆司令,几年间又创建起36军来。”

不言而喻

解释

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处

《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例子

你想他们这朋友之乐,尽可不言而喻了。(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

叫化子

解释

乞丐

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四回:“管他有衣服没衣服,比要饭的叫化子总强点,就算那间厨房旁边的小房子,也怪暖和的,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例子

钱钟书《围城》:“自觉没趣丢脸,像赶在洋车后面的叫化子,跑了好些路,没讨到手一个小钱,要停下来却又不甘心。”

日转千街

解释

指乞丐沿街行乞。

同是天涯沦落人

解释

大家都是有不幸的遭遇的人

出处

唐·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例子

我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得相互提携

推己及人

解释

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出处

《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集注:“推己及物。”

例子

同学之间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能够搞好团结。

杞人忧天

解释

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出处

《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例子

杞人忧天,伯虑愁眼。(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七回)

弃暗投明

解释

离开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脱离反动阵营,投向进步方面。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六回:“今将军既知顺逆,弃暗投明,俱是一殿之臣,何得又分彼此。”

例子

弃暗投明是一切犯罪分子唯一光明的出路。

起早贪黑

解释

起得早,睡得晚。形容辛勤劳动。

出处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咱们命苦的人,起早贪黑,翻土拉块,吃柳树叶子。”

例子

为了革命工作,他起早贪黑,不辞辛劳。

怒火中烧

解释

怒气象火一样在心中燃烧。形容怀着极大的愤怒。

出处

宋 王迈《臞轩集》:“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响空。”

例子

听到那淫妇口出恶语,宋江气得怒火中烧,提刀上前,一刀结果了她的性命。

变色之言

解释

使脸色改变的话。多指为争论是非曲直而冲动发怒时说的话。

出处

《汉书·匡衡传》:“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

有气无力

解释

形容说话声音微弱,作事精神不振。也形容体弱无力。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正不知舱中另有个替吃饭的,还饿得有气无力哩。”

例子

“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无力地回答他们。(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气象万千

解释

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出处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例子

这庄严秀丽、气象万千的长江真是美极了。(刘白羽《长江三日》)

顾全大局

解释

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遭受损害。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4回:“总求大人格外赏他们个体面,堵堵他们的嘴。这是卑职顾全大局的意思。”

例子

我们要坚持真理,顾全大局。

弃之可惜

解释

扔掉它未免可惜。

出处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例子

鲁迅《准风月谈·后记》:“因为这是一篇我们的‘改悔的革命家’的标本作品,弃之可惜,谨录全文。”

瞻前顾后

解释

瞻:向前看;顾:回头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出处

战国楚·屈原《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例子

有些事情看准了就马上去做,不要总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不欢而散

解释

很不愉快地分手。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公子大惭,不欢而散。”

例子

两个原本非常亲密的朋友,却因为一句无意的话而弄得不欢而散。

后来居上

解释

后来的超过先前的。有以称赞后起之秀超过前辈。

出处

《史记·汲郑列传》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例子

今老矣,乐不预少年文酒之会,后来居上,又不知其为谁?(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四)

大吹大擂

解释

许多乐器同时吹打。比喻大肆宣扬。

出处

元·王实甫《丽春堂》第四折:“赐你黄金千两,香酒百瓶,就在丽春堂大吹大擂,做一个庆喜的筵席。”

例子

真正有知识的人绝不会大吹大擂。

张口结舌

解释

结舌:舌头不能转动。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因紧张害怕而发愣。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例子

凶手感到这声音象是一个铁棒击打在他的头上,他转头一看,大惊失措,张口结舌。(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一锤定音

解释

比喻做事干脆,说了算数。

出处

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他不声不响,却是一家之主;女儿中意,老伴点头,也还得听他一锤定音。”

例子

王朔《我是你爸爸》:“有这五十公斤的力量无论打在哪儿别管姿势如何都能一锤定音,敌手不昏也顷刻呆若木鸡。”

根深蒂固

解释

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出处

《老子》:“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韩非子·解老》:“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

例子

但我总还想对于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施行袭击,令其动摇,冀将来有万一之希望。(鲁迅《两地书·十一》)

相关成语专题: 常见的四字成语故事汇集一石二鸟的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儿童成语故事:刮目相待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各自为政-《左传》中的成语故事

标签:

热门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不失一  一百次中无一次失误。表示射箭或打枪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
  • 比肩而立  比肩:并肩。肩并肩地站立。比喻彼此距离极近。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播糠眯目  撒播糠秕眯住别人的眼睛。比喻外物虽小,但造成的危害却很大。
  • 补苴罅漏  苴:鞋底的草垫;罅:缝隙。补好裂缝,堵住漏洞。比喻弥补事物的缺陷。
  • 不次之迁  次:顺序,等第;迁:官位升迁。比喻超出常规的提升官级。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不留余地  不留一点空余的地方。多形容言语、行动没有留下可回旋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