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位置:查成语 >

形容资质的成语大全及解释

形容资质的成语大全及解释

简介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形容资质的成语大全,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浑浑噩噩

解释

浑浑:深厚的样子;噩噩:严肃的样子。原意是浑厚而严正。现形容糊里糊涂,愚昧无知。

出处

汉·扬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

例子

他自己在十六七岁时浑浑噩噩的,所以觉得十六岁的女孩子便那么练达人情世故,不是“寿相”。(茅盾《一个女性》)

火眼金睛

解释

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锐利,能够识别真伪。

出处

元·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第三本第九出:“这厮瞒神唬鬼,铜筋铁骨,火眼金睛。”

例子

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炒红了,弄做个老害眼病,故唤作火眼金睛。(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回)

干霄凌云

解释

高高地耸起,直逼云霄。比喻前程远大,能够迅速成才。

出处

宋·黄榦《勉斋文集·五·林子至子字序》:“勉乎哉!行将见子干霄凌云,而为栋梁之用。”

桂林一枝

解释

桂花林中的一枝花。原为晋时郤诜的自谦语。后称誉人才学出众。

出处

《晋书·郤诜传》:“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例子

清·赵翼《黄雨歌》:“桂林一枝定谁折,黄色上眉先报喜。”

过目成诵

解释

成诵:能背诵。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形容记忆力强。

出处

《晋书·苻融载记》:“耳闻则诵,过目不忘。”《宋史·刘恕传》:“恕少颖司,书过目即成诵。”

例子

天资高妙,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

过目不忘

解释

看过就不忘记。形容记忆力非常强。

出处

《晋书·苻融载记》:“耳闻则育,过目不忘。”

例子

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耳聪目明

解释

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出处

《周易·鼎》:“耳目聪明。”

例子

此时服了朱草,只觉耳聪目明,谁知回想幼年所读经书,不但丝毫不忘,就是平时所作诗文,也都如在目前。(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回)

呆头呆脑

解释

呆:呆板,不灵活。形容思想、行动迟钝笨拙。

出处

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三折:“似这等呆脑呆头劝不回,呸!可不干赚了我奔走红尘九千里。”

例子

小凤仙的脾气,人家说她不合时宜,其实她也是呆头呆脑,不惯作妓女腔,与人不合。(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十一回)

得天独厚

解释

天:天然,自然;厚:优厚。具备的条件特别优越,所处环境特别好。

出处

明 张居正《答宗伯董浔阳》:“精神步履新锐少年弗逮也,何得天之厚如是哉!”

例子

他有一副好嗓子,学唱歌是得天独厚。

粗中有细

解释

形容人说话做事表面好象粗鲁、随便,实际上却是审慎、细心。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5回:“沙僧听说,大喜道:‘好!好!好!正是粗中有细,果然急处从宽。’”

例子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是一个粗中有细的大将。

聪明才智

解释

指人的智慧和才能。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

例子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不完全是天生的,主要是后天逐渐培养出来的。

聪明伶俐

解释

聪明:智力发达,天资高。伶俐:灵活、乖巧。形容小孩头脑机灵,活泼且乖巧。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你是聪明伶俐的人,也须识些轻重。”

例子

原来这乐和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诸般乐品学着便会;作事道头知尾;说起枪棒武艺,如糖似蜜价爱。(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九回)

笨嘴拙舌

解释

拙:不巧。形容没有口才,不善言辞。

出处

杨朔《石油城》:“刘公之低着头,用大手搓着大腿,挺为难地说:‘我这个人,笨嘴拙舌的,谈什么呢?’”

例子

(1)我笨嘴拙舌的,怎能参加辩论会呢?(2)小明是个笨嘴拙舌的人,但他的脑子很灵,手也巧得很。

冰雪聪明

解释

比喻人聪明非凡。

出处

唐·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诗:“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

例子

以冰雪聪明的文章,写雷霆精锐的思想,这种议论,就容易动人听闻了。(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回)

愚不可及

解释

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出处

《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例子

我看见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愚不可及的提问——“往哪里去?!”(鲁迅《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

先天不足

解释

先天:人或动物的胚胎时期。原指人或动物生下来体质就不好。后也指事物的根基差。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六回:“小弟闻得仙人与虚合体,日中无影;又老人之子,先天不足,亦或日中无影。寿麻之人无影,不知何故?”

例子

(1)剧本中若只出现几个店员,总显得有些先天不足。(2)这孩子先天不足,虽然后天营养良好,也显得瘦弱。

小时了了

解释

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例子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小时了了大时佳,五岁孩童已足夸;计缚剧盗如反掌,直到天子送还家。”

心灵手巧

解释

心思灵敏,手艺巧妙(多用在女子)。

出处

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香姐心灵手巧,一捻针线,就是不同的。”

例子

那群姑娘里,就数她心灵手巧,绣出来的虫鱼花鸟无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心开目明

解释

犹心明眼亮。形容看问题敏锐,能辨别是非。

下愚不移

解释

移:改变。下等的愚人,决不可能有所改变。旧时儒家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也指不求上进,不想学好。

出处

《论语·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例子

无奈那下愚不移的心性,连自己竟忘记了那秀才是别人与他挣的,居之不疑。★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五十回

生而知之

解释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出处

《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例子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师说》)

讷言敏行

解释

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出处

《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例子

宋·朱熹《答王近思书》:“不可不深自警省,讷言敏行,以改故习之谬也。”

木头木脑

解释

形容呆板、迟钝。

出处

沈虎根《小师弟》:“而且变得木头木脑,竟连他母亲来看他也会显得冷冰冰的。”

例子

他有点木头木脑的。

昆山片玉

解释

昆仑山上的一块玉。原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意思是只是许多美好者当中的一个,后比喻许多美好事物中突出的。

出处

《晋书·郤诜传》:“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例子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二回:“五行相配,真如桂林一枝,昆山片玉。”

旷世奇才

解释

旷世:当代没有能相比的。指当代少见的奇才。

出处

明·屠隆《彩毫记·祖饯都门》:“李公旷世奇才,正宜匡扶社稷。”

例子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二回:“倘要求旷世奇才、名重天下之人,惟有御史杨公令公子方才当得起。”

精明强干

解释

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六回:“承辉这个人,甚是精明强干。”

例子

三班风格高,抽出了四个精明强干的小伙子来帮助我们。

相关成语专题: 一石二鸟的成语故事广为人知的经典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感恩图报的成语故事各自为政-《左传》中的成语故事中秋成语

标签:

热门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安坐待毙  坐着等死。指不积极想办法,坐等灭亡。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奔逸绝尘  奔逸:疾驰;绝尘:脚不沾尘土。形容走得极快。也形容人才十分出众,无人企及。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秉公无私  秉公:主持公道。指做事公道不掺杂私念。
  • 不白之冤  白:搞清楚。没有得到辩白或洗刷的冤屈。
  • 不今不古  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
  • 不绝于耳  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不劳而获  自己不劳动却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