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有哪些成语是与数字有关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数字的成语大全,欢迎大家阅读!
一刀斩为两段。比喻坚决断绝关系。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二:“一刀两段,未称宗师。”《朱子语类》卷四十四:“观此可见克己者是从根源上一刀两断,便斩绝了,更不复萌。”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终于和那些不务正业的人一刀两断了。
表示判断或处理事情有相当能力。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白莽作〈孩儿塔序〉》)
走一步路就好象碰到一个鬼。形容遇事多疑。
汉·王充《论衡·订鬼》:“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
俗有一步一鬼之语,却本之《论衡》(清·王应奎《柳南随笔·俗语有本》)
呜呼:叹词,古代祭文末多有此词,后即以此为死亡的代称。指人死亡。
清 刘鹗《老残游记》:“谁知这个女婿,去年七月感了时气,到了八月边,就一命呜呼哀哉死了。”
汤峻岩说:“杀两个叫花子开张!这两个叫花子就是这样一命呜呼了。(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窍:洞,指心窍。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虽然他是一窍不通的浑虫,可是双桥镇上并无“镇长”之流的官儿,他也还明白。(茅盾《子夜》六)
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战国策·秦策》:“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 唐·韩愈《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公一举成名而东,遇其党必曰:‘非我之才,维吾舅之私。’”。”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刘祁《归潜志》卷七)
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诗:“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员乃投镜于地,痛哭曰:“一事无成,双鬓已斑,天乎,天乎!”(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
冰心:清洁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梁遇春《致石民书六通》:“良心(交与Nurse)已如风前残烛,一片冰心,将付之东流矣。”
三秋:三个季度。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
《诗经·王风·采莲》:“彼采葛兮,一是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第一次一个人出门在外,非常想家,真是一日三秋,恨不得插翅而归。
成:制定,形成。一经形成,不再改变。
《礼记·王制》:“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事物都是在发展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彻底改变走惯了的老路。指坚决走上新路。
他一改故辙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一经做了官。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
夫人犹诃遣之。耿曰:“今一行作吏,何得复尔?”(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云梦公主》)
一相:也作“一厢”,一方面。指只是单方面的愿望,没有考虑对方是否同意,或客观条件是否具备。
金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晏殊以为柳胜韩,李淑又谓刘胜柳,所谓‘一厢情愿’。”
女儿不喜欢音乐,母亲偏要女儿学弹琴,将来当音乐家,这只不过是一相情愿罢了。
原指宋朝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一张琴和一只鹤。形容行装简少,也比喻为官清廉。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九:“赵阅道为成都转运史,出行部内,唯携一琴一鹤,坐则看鹤鼓琴。”《宋史·赵抃传》:“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
你把那行装整顿,无过是一琴一鹤紧随身。(元·无名氏《冯玉兰夜月泣江舟》第一折)
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
《晋书·张华传》:“见华一面如旧,钦华德范,如师资之礼焉。”
只是写在纸上没有兑现或不能兑现的东西。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近来又有了什么外销名目,说是筹了款项,只能办理本省之事;将来不过一纸空文咨部塞责。”
活佛喇嘛毫无见识,一任外人播弄,徒凭袁总统一纸空文,岂即肯拱手听命,就此安静么?(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回)
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四:“聊为相公一网打尽。”
人民也会想到:使汉奸合法化的,自己就是汉奸,人民的决心是要一网打尽的。(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
丁:通“钉”,这里指榫头;卯:器物上接榫头的孔眼。丁卯合位,一丝不差。形容确实、牢靠。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要说个丁一卯二,不许你差三错四。”
张平《抉择》:“基本上可以说是丁一卯二、十拿九稳。”
挂:钩取,这里指说到,提到;漏:遗漏。形容说得不全,遗漏很多。
唐·韩愈《南山》诗:“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
我的汇报难免挂一漏万,请大家补充。
一个人的手足。指单薄的力量。
《礼记·表记》:“后稷天下之为烈也,岂一手一足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需要动员人民群众,不是一手一足的力量所能收效。”
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朱子全书·论语》:“行之以忠者,是事事要着实,故某集注云:‘以忠,则表里如一。’”
我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郭沫若《屈原》第四幕)
二三:不专一。形容三心二意。
《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我旧许甘家二郎,因家贫远途,遂绝耗问。近方归,复闻郎家二三其德,背弃前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英》)
指做一件事顾全到双方,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司徒,你若肯与了我呵,堪可两全其美也。”
土霸打倒,穷苦人见青天。不是两全其美!(梁斌《红旗谱》十八)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可是眼下大敌当前,后有追兵,你可千万不要三心二意,迟疑不决,误了大事。(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四章)
任:职务,责任。一个人承担两种职务。
《汉书·王吉传》:“诸侯骨肉莫亲大王,大王于属则子也,于位则臣也,一身而二任之责加焉。”
况于微臣愚陋无比,一身二任,力所不堪。★宋·司马光《辞知制诰第一状》
首鼠:鼠性多疑,出洞时一进一退,不能自决;两端:拿不定主意。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右动摇不定。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孺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何得首鼠两端,坐待灭亡。(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三个人一同算卦,听从其中两个人的意见。比喻听从多数人的意见。
《书·洪范》:“三人占,从二人之言。”
清·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皆令会议于太和门,三占从二,下部施行。”
比喻过分计较。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细算盘、‘分金掰两’的。”
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算盘、“分斤掰两”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清·李渔《玉搔头》:“三十六行,行行相妒。”
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徐珂《清稗类钞·农商类》)
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来生;幸:幸运。三世都很幸运。比喻非常幸运。
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久闻老师父大名,今日得睹尊颜,三生有幸。”
(1)能和您一起学习,真是三生有幸。(2)久仰大名,今日相见真是三生有幸。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咱们应该齐心协力地联合搞这个项目,不应该像过去那样三足鼎立。
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
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三:“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
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
元老:资格最老,声望最高的老臣。原指受三世皇帝重用的臣子。现在用来指在一个机构里长期工作过的资格老的人。
《后汉书·章帝纪》:“行太尉事节乡侯熹三世在位,为国元老。”
享堂落成,数人直宿其中,天明见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三朝元老》)
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样子。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
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1. 脆弱的声音,悲伤的眼神,他都演的入木三分。
2. 他没有一个句子能象拉布吕耶尔的许多句子那样余音回荡,入木三分。
3. 他的许多话都是这样犀利有力、冷嘲热讽,既入木三分,又看似愚钝。
4. 他的分析真是入木三分。
比喻耍两面派手法,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岂知他有两面三刀,向夫主厮搬调。”
你这“两面三刀”的东西,我不稀罕。(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胞胎浑沌,四大皆空,没甚姓名。(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
原指帝王占有全国。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
《汉书·高帝记》:“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
我们是四海为家的,我们是以一切人民为兄弟姐妹的。(孙犁《看护》)
泛指世界各地。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鲁迅《坟·灯下漫笔》)
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匹马分裂人的头和四肢。比喻硬把完整的东西分割得非常零碎。
王西彦《老太婆伯伯》:“汪精卫私通外国却饶放不得,抓到时应该千刀万剐,五马分尸。”
我张飞虎又不能~!也没有三头六臂!那些事我指派给组长了,你们不会问人家。(康濯《工人张飞虎》)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屡闻至论,本极佩服,今日之说,则更五体投地。(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
十天一刮风,五天一下雨。形容风调雨顺,气候适宜。
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斗酒只鸡人笑乐,十风五雨岁丰穰。(宋·陆游《村居初夏》诗)
羞:感到羞耻;与:跟;为伍:作伙伴。比喻把跟某人在一起认为是可耻的事。
《史记·淮队侯列传》:“生乃与哙等为伍。”《后汉书·党锢传》:“逮桓灵之间,主政荒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
如果人人都羞与为伍,请客、送礼之风也就会销声匿迹了。
形容不重天伦,不通人情,对亲属都不顾。有时也指对谁都不讲情面。
张天翼《万仞约》:“那名堂一立,就六亲不认了。”
我丢了差事云找他,他不惟不帮忙,反倒六亲不认了。(冯德英《苦菜花》第三章)
三班:指皂、壮、快班,均为差役;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房,均为书办胥吏。明、清时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
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五部:“你能直接同两县衙门里三班六房的朋友,或各街坐卡子的老总们,打堆顽耍。”
形容才思敏捷。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她文思敏捷,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就被同学们称为七步之才。
形容十分凌乱。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一:“问如何是佛法大师,师曰:‘七颠八倒。’”
如今不幸他殁了,已得三年,家里的事,都七颠八倒。(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四回)
呼应:彼此声气相通。泛指周围、各地。形容各方面互通声气,互相配合。
毛泽东《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上下串连,八方呼应,以天下大乱、取而代之、逐步实行、终成大业为时局估计和最终目的者,到底只有较少人数。”
中国申办奥运的计划一提出,立即八方呼应,群情激奋。
泛指各行各业。
老舍《龙须沟》第一幕:“五行八作,就没你这一行。”
王朔《一点正经没有》:“我们这是国家的买卖,要涨得一起涨,五行八作蔬菜副食小百货——单个涨不允许。”
指把零碎的东西拼凑起来。引申为胡乱凑合。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41回:“我殡葬婆婆,是我替俺家男人行一辈子的大事,我不心疼钱。况且这织布机,纺花车儿,一个箱子,一张抽斗桌,七拼八凑,卖了也值两千多钱。”
他这篇论文没有新意,都是从杂志上东抄西抄,七拼八凑来的。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陈毅《感事书怀·七古·手莫伸》诗)
好象肠子在旋转。形容内心痛苦焦虑已极。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元洪数月以来,踌躇再四,爱功忧乱,五内交萦,回肠九转,忧心百结。(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四回)
贞:贞操;烈:节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兀的个老人家尚然道出嫁从夫。”
若辈一经用了手脚,随你三贞九烈,玉洁冰清,亦不能跳出圈外。(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
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多用于公文、电报等)。
老舍《赵子曰》:“赵子曰的脑府连发十万火急的电报警告全国。”
启奏陛下!鸡鹿寨十万火急,羽书传到长安,请圣裁。(曹禺《王昭君》第二幕)
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清 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十美。”
新生事物在刚产生时,并不都是十全十美,但总是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是要取代旧事物的。
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而一暴十寒,终归无益。★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珠妓情殉》
相关成语专题: 常见的四字成语故事汇集、一石二鸟的成语故事、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囊萤映雪、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儿童成语故事:刮目相待、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感恩图报的成语故事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