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位置:查成语 >

2017描写老师的成语大全

2017描写老师的成语大全

简介

老师是烛光,燃烧自己释放光芒;老师是翅膀,能让学子在太空翱翔。大家知道哪些成语可以描写老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描写老师的成语大全,欢迎大家阅读!

尽心竭力

解释

用尽心思,使出全力。形容做事十分努力。

出处

后汉·马融《忠经·武备章》:“行此六者,谓之有利,故得师尽其心,竭其力,致其命。”

例子

卿当尽心竭力,务在必退周兵,以擒罪首。(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五回)

门墙桃李

解释

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

出处

《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

例子

天下文章同轨辙,门墙桃李半公卿。(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二)

得意门生

解释

得意:称心如意;门生:亲授业的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的自称。后泛指学生。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他虽和咱们满洲汉军隔旗,却是我第一个得意门生。”

例子

他虽然和咱们满州汉军隔旗,却是我第一个得意门生,他待我也实在亲热,那个人将来不可限量。(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回)

老手宿儒

解释

宿儒:长期研究儒家经典的人。指年辈大的老师或知识渊博的学者

出处

宋·陆九渊《语录》:“三百篇之诗,有出于妇人女子,而后世老师宿儒,且不能注释得分明,岂其智有所不若。”

才高八斗

解释

比喻人极有才华。

出处

《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例子

左宗棠这人虽然才高八斗,器量却不开阔。(唐浩明《曾国潘》)

披星戴月

解释

身披星星,头戴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出处

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一的:“这大的孩儿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例子

经过二十多天披星戴月的风尘奔波,到襄阳后一定要休息几天。(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章)

良工心苦

解释

良工:手艺高明的工匠。形容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费尽心思。

出处

唐·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诗:“已知仙客意相亲,更觉良工心独苦。”

例子

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授曲》:“唯曰良工心苦,然作者深心,于兹埋没。”

兢兢业业

解释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出处

《诗经·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例子

于是宁府中人才知凤姐厉害,自此俱兢兢业业,不敢偷安。(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

程门立雪

解释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出处

《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例子

刘心武《钟鼓楼》第二章:“他还不惜自费去了趟上海,以‘程门立雪’的虔诚,感动了高龄的俞振飞。”

兢兢业业

解释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出处

《诗经·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例子

于是宁府中人才知凤姐厉害,自此俱兢兢业业,不敢偷安。(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

良师益友

解释

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出处

汉·刘向《说苑·说丛》:“贤师良友在其侧,诗书礼乐陈于前,弃而为不善者,鲜矣。”

例子

和一位缔交半个多世纪的良师益友诀别,悲痛之情是难以尽述的。(夏衍《知公此去无遗恨——痛悼郭沫若同志》)

青出于蓝

解释

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处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例子

愈变愈妙,可谓青出于蓝矣。(清·平步清《霞外捃屑》卷六)

尽心尽力

解释

指费尽心力。

出处

《晋书·王坦之传》且受遇先帝,绸缪缱绻,并志竭忠贞,尽心尽力,归诚陛下,以报先帝。”

春风化雨

解释

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出处

《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例子

满想在这春风化雨的环境里,多受一些教益,哪知道刚入党后的一点钟内,就要离开这块令人陶醉的土地。(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十二章

博学多识

解释

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第45卷:“只是圣人之所以圣,却不在博学多识,而在一以贯之。”

例子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斯人寂寞》:“这个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的包先生,博学多识,通文史,精诗词,尤擅对联。”

学无常师

解释

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

出处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例子

三业先通,因博贯五经,兼明图纬,学无常师。★晋·皇甫谧《高士传·申屠蟠》

一字之师

解释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出处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例子

李明是我的同学,又是我的一字之师,我的好多作文都是经他手改的。

废寝忘食

解释

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出处

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例子

但得个寄信传音,也省的人废寝忘食。(元·曾瑞卿《留鞋记》第一折)

老师宿儒

解释

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减师半德

解释

谓只学到老师的一半。

出处

宋陈善《扪虱新话·右军书东坡字鲁直诗》若乃学退之而不至者为孙樵;学渊明而不至者为白乐天,则以所谓减师半德也耶。”

门生故吏

解释

故吏:过去的吏属。指学生和老部下。

出处

《后汉书·袁绍传》:“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

例子

尊府是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门生故吏,天下都散满了。(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回)

克己奉公

解释

克己: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为公。

出处

《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例子

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一字之师

解释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出处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例子

李明是我的同学,又是我的一字之师,我的好多作文都是经他手改的。

德高望重

解释

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出处

《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仪,称已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例子

龚师傅德高望重,既有主张,自然力量不小。(《续孽海花》第四十回)

谆谆教导

解释

谆谆:恳切、耐心的样子。恳切、耐心地教导。

出处

《诗经·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例子

父亲,您生前谆谆教导我们,不要那种脱离人民的虚无主义、个人主义。★毛岸青《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

误人子弟

解释

误:耽误。指因无才或不负责任而耽误人家后辈学生。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9回:“先生犯了这样小错,就要打手心,那终日旷功误人子弟的,岂不都要打杀么?”

例子

不料‘思想权威者’或‘思想界先驱者’这一顶‘纸糊的假冠’,竟又是如此误人子弟。★鲁迅《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厦门通信三》

默默无闻

解释

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

出处

《晋书·祖纳传》:“仆虽无无,非志不立,故疾没世而无闻焉。”

例子

现在不知道他怎样,久没有听到消息了,那默默无闻的原因,或者就因为中国人还没有死完的缘故吧。(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话(二)》)

诲人不倦

解释

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处

《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例子

圣人说:“诲人不倦”,你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的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教导有方

解释

教育引导很有办法。

出处

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九回凡此种种,虽然是他叔祖教导有方,也是他福至心灵,官星透露,才得一变而为闻一知十的聪明人。”

桃李争妍

解释

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光艳丽。

文思敏捷

解释

以前一般指人能出口成章,主要用在文学方面的。现基本上形容人的反应快,思维灵活。

和蔼可亲

解释

和蔼:和善。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原来这唐六轩唐观察为人极其和蔼可亲,见了人总是笑嘻嘻的。”

例子

假若有人愿意来看他,他是个顶和蔼可亲的人。(老舍《四世同堂》二)

循循善诱

解释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出处

《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例子

先生循循善诱,余今日之尚能握管,先生力也。(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不悱不发

解释

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出处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无微不至

解释

微:微细;至:到。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出处

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例子

还是在剑波十八岁的时候,要到战斗部队去,姐姐对这将要离开自己的弟弟,照顾得无微不至。(曲波《林海雪原》一)

因材施教

解释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处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例子

教师应当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以便因材施教。

青蓝冰水

解释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略语。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处

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四桐城派古文,望豨开之,海峰继之,至惜抱而其传始大,此天下之公言也。惜抱出于刘门,世几有青蓝冰水之喻。”

埋头苦干

解释

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例子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至圣先师

解释

至:最。旧时特指孔子。

出处

《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联盟睿知,足以有临也。”《礼记·文王世子》:“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高业弟子

解释

高业:高才。指优秀的门生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郑玄传》:“马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潜移默化

解释

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例子

民众文学当有一种“潜移默化”之功,以纯正的博大的趣味,替代旧有读物、戏剧等底不洁的、褊狭的趣味。(朱自清《民众文学的讨论》)

桃李争妍

解释

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光艳丽。

门墙桃李

解释

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

出处

《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

例子

天下文章同轨辙,门墙桃李半公卿。(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二)

学无常师

解释

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

出处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例子

三业先通,因博贯五经,兼明图纬,学无常师。★晋·皇甫谧《高士传·申屠蟠》

鞠躬尽瘁

解释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出处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例子

臣只有一片愚忠,鞠躬尽瘁。★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

学无常师

解释

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

出处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例子

三业先通,因博贯五经,兼明图纬,学无常师。★晋·皇甫谧《高士传·申屠蟠》

亦步亦趋

解释

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出处

《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例子

尾巴主义是成功的仇敌。刊物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邹韬奋《经历·几个原则》)

呕心沥血

解释

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出处

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例子

呕心沥血,讴歌社会主义,受到群众的欢迎。(臧克家《老舍永在》)

误人子弟

解释

误:耽误。指因无才或不负责任而耽误人家后辈学生。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9回:“先生犯了这样小错,就要打手心,那终日旷功误人子弟的,岂不都要打杀么?”

例子

不料‘思想权威者’或‘思想界先驱者’这一顶‘纸糊的假冠’,竟又是如此误人子弟。★鲁迅《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厦门通信三》

孜孜不倦

解释

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出处

《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例子

他长年累月孜孜不倦地工作。

冰寒于水

解释

冰比水冷。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出处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七·南齐》:“蘧(道愍)始师章(继伯),冰寒于水。”

例子

宋·叶绍翁《四朝见闻录·陆放翁》:“始赐第,学诗于茶山曾文清公,其后冰寒于水。”

循循善诱

解释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出处

《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例子

先生循循善诱,余今日之尚能握管,先生力也。(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废寝忘食

解释

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出处

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例子

但得个寄信传音,也省的人废寝忘食。(元·曾瑞卿《留鞋记》第一折)

一鸣惊人

解释

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处

《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例子

一鸣惊人,实在是出乎意外。(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兢兢业业

解释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出处

《诗经·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例子

于是宁府中人才知凤姐厉害,自此俱兢兢业业,不敢偷安。(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

高足弟子

解释

高足:高才,称呼别人学生的敬辞。成绩优异的学生。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

例子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九卷:“亨阳则李安溪高足弟子。”

桃李门墙

解释

指生徒众多的师门。

不辞劳苦

解释

辞:推托。劳苦:劳累辛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出处

唐·牛肃《纪闻·吴保安》:“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苦。”

例子

真正难得的,是她那不会厌倦的同情和不辞劳苦的服务。(朱自清《刘云波女医师》)

良师诤友

解释

良:好;诤:敢于直言。很好的老师,能够直言相劝的朋友。

例子

他是我的良师诤友。

师道尊严

解释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例子

钱钟书《围城》:“师生恋爱是有伤师道尊严的,万万要不提。”

冰寒于水

解释

冰比水冷。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出处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七·南齐》:“蘧(道愍)始师章(继伯),冰寒于水。”

例子

宋·叶绍翁《四朝见闻录·陆放翁》:“始赐第,学诗于茶山曾文清公,其后冰寒于水。”

鞠躬尽瘁

解释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出处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例子

臣只有一片愚忠,鞠躬尽瘁。★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

青出于蓝

解释

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处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例子

愈变愈妙,可谓青出于蓝矣。(清·平步清《霞外捃屑》卷六)

减师半德

解释

谓只学到老师的一半。

出处

宋陈善《扪虱新话·右军书东坡字鲁直诗》若乃学退之而不至者为孙樵;学渊明而不至者为白乐天,则以所谓减师半德也耶。”

和蔼可亲

解释

和蔼:和善。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原来这唐六轩唐观察为人极其和蔼可亲,见了人总是笑嘻嘻的。”

例子

假若有人愿意来看他,他是个顶和蔼可亲的人。(老舍《四世同堂》二)

相关成语专题: 常见的四字成语故事汇集一石二鸟的成语故事广为人知的经典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儿童成语故事:刮目相待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描写人物心理的成语大全及解释

标签:

热门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暗箭明枪  比喻各种公开的攻击和暗地里的中伤。
  • 白驹空谷  白驹:白色骏马,比喻贤能者。比喻贤能之人在野而不能出仕。后也比喻贤能者出仕而谷空。
  • 白云亲舍  亲: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话。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比物此志  比物:比类,比喻;志:心意。指用事物行为来寄托、表达自己的心意。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补天柱地  修补天,支撑地。比喻伟大的功勋。
  • 不尴不尬  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
  • 不哼不哈  不言语,该说而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