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位置:查成语 >

与读书有关的成语

与读书有关的成语

简介

与读书有关的成语你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与读书有关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

文弱书生

解释

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下》士龙为人,文弱可爱。”

韦编三绝

解释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例子

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徒读父书

解释

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徒能读其父书,不知合变也。”

例子

括徒读父书,不知变通,非将才,愿王勿遣。(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八回)

孙康映雪

解释

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出处

《艺文类聚》卷二:“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宿学旧儒

解释

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出处

宋·胡仔《苕溪隐丛话前集·西昆体》老杜诗既为世所重,宿学旧儒犹不肯深与之。”

硕学通儒

解释

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出处

《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南史·顾越传》:“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书香门第

解释

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四十回:“如今眼看着书香门第是接下去了,衣饭生涯是靠得住了。”

例子

她每天一想到自己出身于书香门第,哥哥是个举人,却落入贼人之手,已够丢尽了祖宗的人。(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

书通二酉

解释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

出处

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

例子

[陈宗阮]到一十六岁,果然学富五车,书通二酉。★明·冯梦龙《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

书声朗朗

解释

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 走过闹市,只听那些居民人家,接二连三,莫不书声朗朗。”

书声琅琅

解释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闻书声琅琅,怪旷野那得有是。”

例子

学校里书声琅琅,充满生气与活力

书读五车

解释

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世代书香

解释

世世代代都是读书人家。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林家虽贫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香人家,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给亲戚,落的耻笑。”

例子

跟你谈起郑家的事,你就满口世代书香,家学渊源。★巴金《秋》

士农工商

解释

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出处

《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淮南子·齐俗训》:“是以人不兼官, 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

例子

下面密密层层,有亿万人来来往往,都想争夺此物。细细看去,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一不有。★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

十行俱下

解释

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极快。

出处

《南史·梁本纪下》:“读书十行俱下,辞藻艳发,博综群言,善谈玄理。”《梁书·简文曾纪》:“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

例子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1卷:“资性聪明,一目十行俱下。”

十年寒窗

解释

形容长年刻苦读书。

出处

元·刘祁《归潜志》卷七:“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天下知。”

例子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到后来穷书生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飞黄腾达,做了大官,衣锦还乡。”

十年窗下

解释

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出处

元·刘祁《归潜志》第七卷:“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例子

林语堂《思满大人》:“恐怕非十年窗下的勤苦,不易奏效。”

诗礼之家

解释

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出处

明·郎英《七修类稿》卷十六:“因仍苟且,多为惜财之小而忘大义,奈何诗礼之家亦如此是耶!”

例子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1卷:“其父赵伦,字文宝,母亲刘氏,都是世代诗礼之家。”

诗礼人家

解释

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舍策追羊

解释

放下手中书本去寻找丢失的羊。比喻发生错误以后,设法补救。

出处

语出《庄子·骈拇》臧与榖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榖奚事?则博塞以游。”陆德明释文筴,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

舌战群儒

解释

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例子

诸葛亮舌战群儒,薛综谓刘玄德乃织席败履之徒。★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2章

山陬海筮

解释

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

出处

清 王晫《今世说 德行》:“宦辙所至,山陬海筮,有以读书能为文者,必枉车骑过之。”

三余读书

解释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出处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例子

余尝以三余读书,讲习之暇,读其文。(晋·陶潜《感士不遇赋序》)

才贯二酉

解释

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因以之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

出处

据《太平御览》卷四引《荆州记》裁:传说大酉、小酉(在今湖南沅陵县)二山藏书很多。

例子

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镜花缘》一六回

然荻读书

解释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

七行俱下

解释

读书,同时读七行。比喻非常聪明。

出处

《南史·宋孝武帝纪》:“少机颖,神明爽发,读书七行俱下,才藻美甚。”

病国殃民

解释

使国家受害,人民遭受苦难。

出处

《醒世恒言·李沠公穷邸遇侠客》只为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为相,妒贤妒能,病国殃民,屈在下僚,不能施展其才。”

牛角书生

解释

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出处

《新唐书·李密传》:“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例子

牛角书生,虬髯豪客,谈笑皆堪折简招。★宋·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词

牛角挂书

解释

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

《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例子

我们要学习他牛角挂书的读书精神

囊萤照书

解释

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出处

《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囊萤照读

解释

用口袋装萤火虫,照着读书。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出处

《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例子

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凿壁偷光”的志士。(鲁迅《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

纳士招贤

解释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出处

《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例子

贤士有如此博学广文,高才大德,见如今圣人纳士招贤,何不进取功名。★明·无名氏《薛苞认母》第四折

目不识书

解释

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磨穿铁砚

解释

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出处

宋·陆游《寒夜读书》诗:“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抄那计年。”

例子

坐破寒毡,磨穿铁砚。(元·范子安《竹叶舟》第一折)

两脚书橱

解释

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出处

《南史·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

例子

俗谚谓为两脚书橱,记诵我,多益为累,及伸纸落笔时,胸如乱丝。(清·叶燮《原诗·内篇下》)

臧谷亡羊

解释

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

出处

《庄子·骈拇》臧、谷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宋·苏轼《和刘道原〈咏史〉》仲尼忧世接舆狂,藏谷虽殊竟两亡。”

源头活水

解释

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出处

宋·朱熹《观书有感》诗:“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例子

明·海瑞《乐耕堂》:“源头活水溢平川,桃花色香总自然。”

映月读书

解释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出处

《南史·江泌传》:“泌少贫,昼日斫屧为业,夜读书随月光,光斜则握卷升屋,睡极堕地则更登。”

例子

元·苏彦文《冬景》:“休强呵映月读书,且免了这扫雪烹茶。”

映雪读书

解释

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出处

南朝梁·任彦升《为萧扬州荐士表》:“至乃集萤映雪,编蒲缉柳。”注引《孙氏世录》:“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例子

明·廖用贤《尚友录》:“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尝于冬月映雪读书。”

引锥刺股

解释

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例子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要知男儿知悔后,引锥刺股并非难。”

一介书生

解释

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出处

唐·王勃《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例子

读书人又称书生。这固然是个可以骄傲的名字,如说“一介书生”、“书生本色”,都含有清高的意思。(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

一箪一瓢

解释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出处

《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摇头摆脑

解释

脑袋摇来摇去。形容骄傲自得或自得其乐的样子。亦以形容读书吟诵的姿态。

洋洋盈耳

解释

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出处

《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例子

今也名贤秀士,济济一堂,大义正音,洋洋盈耳。★清·归庄《静观楼讲义序》

燕颔儒生

解释

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

寻章摘句

解释

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出处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例子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唐·李贺《南园》诗)

雪天萤席

解释

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读书。

雪窗萤几

解释

比喻勤学苦读。

出处

《文选·任昿〈为萧扬州作荐士表〉集萤映雪”李善注引《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晋书·车胤传》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学富五车

解释

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出处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例子

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六回)

五行俱下

解释

指读书敏捷神速。

五行并下

解释

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出处

《后汉书·应奉传》:“奉少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并下。”

五行并下

解释

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出处

《后汉书·应奉传》:“奉少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并下。”

五车腹笥

解释

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

相关成语专题: 常见的四字成语故事汇集一石二鸟的成语故事广为人知的经典成语故事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感恩图报的成语故事各自为政-《左传》中的成语故事

标签:

热门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拔了萝卜地皮宽  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白驹过隙  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 百年之柄  柄:权柄。形容长久的大权。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笔饱墨酣  笔力饱满,用墨充足。形容诗文酣畅浑厚。
  • 闭关却扫  却:停止;却扫:不再清扫车迹,意指谢客。关上大门,扫除车迹。指闭门谢客,不和外界往来。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秉烛夜游  秉:执持。旧时比喻及时行乐。
  • 补苴罅漏  苴:鞋底的草垫;罅:缝隙。补好裂缝,堵住漏洞。比喻弥补事物的缺陷。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次之迁  次:顺序,等第;迁:官位升迁。比喻超出常规的提升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