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位置:查成语 >

形容吃惊的成语

形容吃惊的成语

简介

如何用成语去形容一个人吃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形容吃惊的成语,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钳口挢舌

解释

闭口翘舌。形容因惊讶害怕而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惊世骇俗

解释

世、俗:指一般人。使一般人感到惊骇。

出处

宋·朱熹《答陈抑之》:“勤劳半世,汩没于章句训诂之间,黾勉于规矩绳约之内,卒无高奇深眇之见可以惊世而骇俗。”

例子

这超越自我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度,这是大自然有意作出的惊世骇俗之举吗?(薛尔康《北国秋叶》)

舌桥不下

解释

形容惊讶的神态。

大惊小怪

解释

形容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的事情过分惊讶。

出处

宋·朱熹《答林择之》:“要肱把此事做一平常事看,朴实头做将去,久之自然见效,不必如此大惊小怪,起模画样也。”

例子

兄弟,休要大惊小怪的,则他便是杨衙内,是个有权有势的的。(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

大惊失色

解释

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出处

《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例子

金方伯听见不是王慕维,又自称举人,不觉大惊失色。(清·张春帆《宦海》第二回)

大吃一惊

解释

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8卷:“则一张那员外大吃一惊,回身便走,来到后边,望后倒了。”

例子

1. 实验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
2. 那份名单有时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3. 战争结束后,埃尔德里奇兄弟免不了大吃一惊。
4. 但这让许多物理学家们大吃一惊。
5. 这些转变可能真的会让人大吃一惊。

口呆目瞪

解释

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

出处

明·许仲林《封神演义》第九十七回:“那军士见妲己美貌,已自有十分怜惜,再加他娇滴滴,叫了几声将军长,将军短。便把这些军士,叫得骨软筋酥,口呆目瞪,软痴痴作一堆麻,酥酥成一块,莫能动履。”

例子

林氏却又把小白菜的事情,细细向刘锡彤说了一遍,刘锡彤听得,不禁吓得口呆目瞪。★《杨乃武与小白菜》第三十回

惊耳骇目

解释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例子

又‘长亭酒未醒,千里风动地’,‘天仗森森练雪拟,身骑骏马白鹰臂’,斯并惊耳骇目。★唐·殷璠《河岳英灵集·王昌龄》

瞪目结舌

解释

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

出处

清·黄轩祖《游梁琐记·顾嘉蘅》:“群知为广文子,异而询之,瞪目结舌不能对。”

例子

男男女女的发型,不是教那些跑遍世界各大港口的国际海员,也瞪目结舌吗?★《花城》1981年第5期

目瞪口哆

解释

瞪:眼睛发愣;哆:张口的样子。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吃惊的样子

出处

宋·洪迈《夷坚丁志·荆山客邸》:“翻揭席荐,无所见而出,面色如墨,目瞪口哆,不能复言。”

又惊又喜

解释

既惊讶又高兴。

出处

忽闻有人唤他,强展星眸,一见是宝玉,又惊又喜,又悲又痛,忙一把死攥住他的手。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

例子

邓小平《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三五年一定胜利,大家听了又惊又喜。”

妙语惊人

解释

妙语有深意或动听的语言。绝妙动听的语言令人吃惊。

危辞耸听

解释

故意说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害怕

例子

请不要危辞耸听了

瞠目结舌

解释

瞪: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

出处

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梨花》:“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例子

他问每个同学的时候,别的同学也不得不倾耳静听,注意前后情节的线索,否则突然问到,便不免瞠目结舌,不知所答。(邹韬奋《经历》)

目瞪神呆

解释

瞪:眼睛发愣。眼睛发愣,神情呆滞。形容吃惊的样子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8回:“登时惊得目瞪神呆,惟恐他们盘问,就要出丑。”

惊喜交集

解释

交集:一起袭来。两种事物同时出现或同时加在一个人身上,又惊又喜。

出处

金·董解元《西厢记》卷四:“生闻之,惊喜交集。”

例子

正在这里,夫妻不期而遇,惊喜交集。★程思远《李宗仁先生晚年》第五章

失惊打怪

解释

形容神色慌张或动作忙乱。也形容大惊小怪。

出处

元·马致远《还牢末》第三折:“猛抬头观觑了失惊打怪,原来是匾金环故人犹在。”

例子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9回:“你家莫不有甚事,这般失惊打怪?”

骇人听闻

解释

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出处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例子

任听部下逞艳于非时之候,献媚于世主之前,致令时序颠倒,骇人听闻。(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

惊慌失措

解释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

《北齐书·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例子

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沉着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危言悚听

解释

危言:使人吃惊的话。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

出处

梁启超《米禁危言》:“我国民勿以吾为危言悚听也。”

舌挢不下

解释

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

出处

《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

例子

次日长闻报,仰面视天,舌挢不能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

舆论哗然

解释

公众大表惊讶和不满。

例子

这名高级官员在演说中公然侮辱新闻记者,顿时舆论哗然。

肉跳心惊

解释

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凤姐此时肉跳心惊,急急的向秋爽斋来。”

例子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凤姐此时肉跳心惊,急急的向秋爽斋来。”

高世骇俗

解释

高世:超出世人;骇:惊吓,震惊。具有令一般人吃惊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目定口呆

解释

睁大眼睛直盯着不动,张着嘴说不出话。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楞的样子。

出处

《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例子

那伙计听说,抬头一看,只见不是同仁堂了,不禁气得目定口呆。★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九回

目眩魂摇

解释

眩:眼花;摇:摆动。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出处

明·顾大典《青衫记·郊游访兴》:“顾盼之间,目眩魂摇。”

惊愕失色

解释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出处

《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例子

这话登时传到宋良箴耳内,吓得惊愕失色,泪落不止。(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九回)

目瞪口呆

解释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例子

弟弟看着被打碎的花瓶,吓得目瞪口呆。

危言耸听

解释

危言:使人吃惊的话;耸:惊动;耸听:使听话的人吃惊。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

出处

宋 吕祖谦《吕东莱文集》:“意者危言骇世,姑一快胸中之愤耶!”

例子

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道理,稍稍注意这个问题的人,是不难发现若干真凭实据的。(郭小川《论“听话”》)

一惊非小

解释

受到的惊恐不小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56回:“灯笼灭了,包袱也不见了,这一惊非小。”

例子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九回:“那时广西巡抚周天爵,得了这条信息,一惊非小。”

咄咄怪事

解释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例子

噫!一小说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咄咄怪事。(清·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瞠目结舌

解释

瞪: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

出处

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梨花》:“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例子

他问每个同学的时候,别的同学也不得不倾耳静听,注意前后情节的线索,否则突然问到,便不免瞠目结舌,不知所答。(邹韬奋《经历》)

被宠若惊

解释

指受到意外的恩遇而顿觉吃惊不安。

出处

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未及期年,擢置周行,遽参法从,省躬无有,被宠若惊。”

神惊鬼怕

解释

让神仙吃惊,让鬼神害怕。形容人的武艺勇猛过人,也指让人十分惊惧

出处

明·郭勋《英烈传》第21回:“那士信足智多谋,熟于兵法,人号为‘小张飞’,使有一条铁鞭,神惊鬼怕。”

例子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27回:“你道这车子上坐的四个是什么人?说出来神惊鬼怕!”

相关成语专题: 常见的四字成语故事汇集描写环境恶劣的成语儿童成语故事:刮目相待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感恩图报的成语故事各自为政-《左传》中的成语故事中秋成语

标签:

热门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兵临城下  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比喻情势十分危急。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避斧钺  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敢旁骛  形容全力做一件事,不敢分心到别的事里面去。
  • 不稼不穑  稼:播种;穑:收获谷物。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