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成语专题大全

位置:查成语 > 所有成语专题信息

,当前第(58)页展示

  • 儿童成语故事:退避三舍

    【拼音】:tuìbìsānshè【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举例造句】:我说姊姊不过,只得退避三舍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近义词】:委曲求全【反义词】:...

  • 经典成语故事:才高八斗

    【拼音】:cáigāobādǒu【解释】: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举例造句】:左宗棠这人虽然才高八斗,器量却不开阔。★唐浩明《曾国潘》�【近义词】:八斗之才、才识过人、才华横溢【反义词】:才疏学浅、才疏志浅【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形...

  • 经典成语故事: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

  • 历史成语故事:乘风破浪

    【拼音】:chéngfēngpòlàng【解释】: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出处】:《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举例造句】: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茅盾《子夜》五�【近义词】:披荆斩棘、高歌猛进【反义词】:...

  • 历史成语故事:大材小用

    【拼音】:dàcáixiǎoyòng【解释】: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出处】:晋·石崇《许巢论》:“盖闻圣人在位,则群材必举,官才任能,轻重允宜,大任已备,则不抑大材使居小位;小材已极其分,则不以积久而合处过材之位。”【举例造句】: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业。★宋·陆游《...

  • 经典成语故事:高山流水

    【拼音】:gāoshānliúshuǐ【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举例造句】: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高山流水,得遇知音。★清·曹雪...

  • 历史成语故事:一衣带水

    【拼音】:yīyīdàishuǐ【解释】: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出处】:《南史·陈后主纪》:“我为百姓父母,岂可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举例造句】:香港地方,同中国大陆相离,仅仅隔一衣带水。★鲁迅《而已集·略谈香港》�【近义词】:一水之隔、近在咫尺、近在眉睫【反义词...

  •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

  • 历史成语故事: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年轻的他因此骄傲自满,每天饮酒作乐,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更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或是违反他的规定,就会受到死刑的处罚。就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政治混乱,邻近的魏国也常派兵攻打。大臣们对国家的.安危很担心,却又不敢提出劝告。大夫淳于髡知道齐王喜欢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故意对他说: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都不飞不叫,大王知道这是甚么鸟吗?聪明的齐王一听就...

  • 儿童成语故事:如鱼得水

    三国时期,曹操的实力很强大,刘备在还没有做皇帝之前,被迫依附于亲戚刘表的军队阵容,并且驻守新野这地方。可是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并不想长久寄人篱下,只做别人的军师。正好这个时候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是个难得的好人才,徐庶劝刘备一定要网罗诸葛亮。为了请诸葛亮协助自己获得天下,刘备曾经三次亲自到他住的茅庐拜访他,诸葛亮看到刘备非常诚恳,最后才同意与刘备见面。刘备向他请教许多治理国家的方法,诸葛亮仔细分...

  • 经典成语故事:东山再起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

  • 经典成语故事:负荆请罪

    【拼音】:fùjīngqǐngzuì【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举例造句】:我今特来寻贤弟,负荆请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近义词】:引咎自责【反义词】:兴师问罪【歇后语】:李逵骂宋...

  • 经典成语故事:傍人门户

    古时候,中国民间有一种风俗:过年时,用两块桃木板写上神仙的'名字挂在门旁,以便压邪,这木板称作“桃符”;五月初五那天,将艾蒿扎成人形悬挂门户上方,用来驱赶毒气,称为“艾人”。有一天,桃符和艾人在一家的门上争吵起来。桃符抬头望着艾人骂道:“你这下贱的东西,怎么总是在我的头顶上!”艾人弯下身子说:“你的半截身子已经埋在...

  • 儿童成语故事:口若悬河

    晋朝有一位很有学问的大学问家,名叫郭象。他年纪还小的时候,就展现出很高的才华,十几岁的时候,不但已经就读完《老子》、《庄子》等古书,而且还能一口气背诵出来。郭象的.名声愈来愈大,朝廷派人请他做官,他推辞不掉只好答应,于是就当上了黄门侍郎。因为他平时读了许多书,知识非常丰富,而且他喜欢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里,所以提出的见解往往比别人深刻,而且能够将各种道理说得很清楚,因此他受到许多人的推崇。郭象...

  • 儿童成语故事:不耻下问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rd...

  • 儿童成语故事:匹夫之勇

    【拼音】:pǐfūzhīyǒng【解释】: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出处】:《孟子·梁惠王下》:“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举例造句】:你说尽一孤忠,上有寡母,下有娇妻,倚托何人?不可使匹夫之勇,懊悔无及。★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三回【近义词】:一夫之勇【反义词】:深谋远虑【灯谜】:堪比薑斋胆气豪【用法】:作宾语;指个人的勇气【英文】:animalcourage【成语故事】:项羽虽然是一个...

  • 经典成语故事:防微杜渐

    【解释】: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

  • 经典成语故事:一发千钧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他的朋友孟郊(几道...

  • 幼儿成语故事:五十步笑百步

    【拼音】:wǔshíbùxiàobǎibù【解释】: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举例造句】...

  • 幼儿成语故事:一目十行

    【拼音】:yīmùshíháng【解释】: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出处】:《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宋·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举例造句】:那三官双名景隆,字顺卿,年方一十七岁,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读书一目十行,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