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愤的近义词
- 愤激 (愤激,愤激) 1.愤怒激动。 ▶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二》:“士卒皆有愤激之气,救败赴亡之急,以决一旦之命。” ▶《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七年》:“﹝刘毅﹞及败于桑落,知物情已去,弥复愤激。” ▶蒋光慈《短裤党》四:“但是粗笨的工人群众越受屠杀越愤激,越受压迫越反抗。”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而不粜那已经送到河埠头来的米,却
- 愤怒 (愤怒,愤怒)因极度不满而情绪激动。 ▶《汉书•魏相传》:“争恨小故,不忍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 ▶《南史•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 ▶《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军士皆愤怒,大唿曰:‘都招讨使何不用兵,令士卒徒死?’”明·方孝孺《与友人论井田书》:“且王莽之乱,非
- 气愤 (气愤,气愤) 1.生气愤恨。 ▶《南史•胡蕃传》:“蕃气愤,率左右十二人乘小船径往。” ▶清·李渔《奈何天•软诓》:“我替你气愤不过,几时走将过去,讥诮他一番纔好。”也指因生气而表现出来的愤慨情绪。 ▶叶圣陶《夜》:“他们两个都和善,到这儿满脸的气愤,可还是透着和善。” 2.情绪激愤。 ▶唐·张说《吊国殇文
- 激愤 (激愤,激愤) 1.激励发愤。 ▶《孔子家语•困誓》:“吾闻之,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愤厉志之始于是乎在。” ▶《后汉书•桓帝纪》:“激愤建策,内外协同。” 2.谓情绪激动,心情郁结。 ▶《三国志•蜀志•李严传》:“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 ▶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 气忿 (气忿,气忿) 1.同“气愤”。 ▶《说唐》第七回:“我不过见他打了金甲、童环,一时气忿,与他交手,何苦坏他名职?”鲁迅《故事新编•理水》:“鸟头先生气忿到连耳轮都发紫了。”参见“气愤”。 2.身份,体面。 ▶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摺:“则俺这叫爹娘的无气忿,今日个嫌俺辱末你家门。”
- 愤慨 (愤慨,愤慨)亦作“愤忾”。 1.愤恨感慨。 ▶《世说新语•言语》“陶公疾笃,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恨”刘孝标注引王隐《晋书》载晋·陶侃《临终表》:“臣年垂八十,位极人臣,启手启足,当复何恨!但以余寇未诛,山陵未复,所以愤慨兼怀,唯此而已。” ▶《晋书•儒林传•范弘之》:“每读其事,未尝不临文痛叹,愤忾交怀。以今况古,乃知一揆耳。”
义愤意思:(义愤,义愤)
被违反正义的事情所激发的愤怒。
▶《后汉书•逸民传序》:“汉室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薀藉义愤甚矣。”
▶清·龙启瑞《粤西团练辑略序》:“威令之迫于上者鲜效,义愤之激于民者有功。”
▶毛泽东《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虽然对于这些坏人坏事有一些瞭解,但熟视无睹,不引起义愤。”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