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唐初诗人。字升之,号幽忧子,“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具体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只能据其诗作及联系相关事件等,推测其生卒时间:《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载:“约635-约689年,一说约636-695年后”;《唐诗大辞典.修订本》称:“634-686年,一说635-689年”;《唐诗汇评》则记:“约630-约680年后”。都各有说法。
卢照邻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身望族,幼读诗书,曾师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
654年(唐高宗永徽五年),为邓王李裕府典签(据张鷟《朝野佥载》卷六),甚受器重,李裕曾经对别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即是将卢照邻视为西汉文学大家司马相如看待。李元裕是唐高宗李渊的第十七子,是当时皇帝李治的叔父,藏书甚丰,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注:唐初典签掌书册簿疏,类似于文书工作),得以博览群书,获益不少。
663年(唐高宗龙朔末)初,卢照邻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另一说,卢照邻任益州新都渭时间为668年(唐高宗乾封三年)。
669年(唐总章二年)底,卢照邻二考秩满去官。
卢照邻离开蜀地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因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入山时间一说是674年(上元元年)秋冬,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后转少室山中之东龙门山,又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
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长期病痛的折磨,卢照邻最后自投颍水而死。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有卢照邻墓位,尚存高大的墓冢。
推荐古诗:
杨柳枝(叶含浓露如啼眼)、
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忆秦娥(临高阁)、
入京诗(手帕蘑姑与线香)、
赞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
己亥杂诗(少年哀乐过于人)、
念奴娇(凭高眺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三日寻李九庄(雨歇杨林东渡头)
推荐诗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山无陵,江水为竭、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数人世相逢,百年欢笑,能得几回又、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拔萃出群 拔:超出。萃:原谓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指聚集在一处的人或物。超出一般,在众人之上。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半间不界 间、界:今作:“尴尬”。比喻肤浅、不深刻,或做事不彻底。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比屋可封 意思是在唐、虞时代,贤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后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
- 闭门投辖 辖:车轴的键,去辖则车不能行。比喻主人留客的殷勤。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经之谈 不经:不合道理。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 不可救药 药:治疗。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 不露声色 声:说话的声音;色:脸上的表情。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
- 不伦不类 不伦:不同类。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成样子或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