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片感叹广大的中原大地,没有御寇的统帅,也没有坚强能战的军队作保卫国家的长城,致使胡马的铁蹄三次入侵,直捣京阙,百姓奔走逃难,徽、钦二帝被掳幽陷。他愤怒地呼喊:“此恨何时雪?”接着,作者自然地联想到辅佐刘备成就大业,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喟然长叹:难道现 在就没有在草庐中高卧的贤杰?当时许多词人都抒发过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怒,但到此时,由于投降派的得逞,致使抗战受到阻挠,那愤怒的忧国之音,无可奈何地降低了音调,从愤于外患而转向愤于内患。
下片,起首表面上赞颂了高宗赵构的中兴,实则反映了赵构畏敌如虎,无心复国,在金人南下时即仓皇逃至杭州,不久又狼狈逃至海上,至使金人长驱直入的丑行。“翠雨南巡,叩阍无路”,广大抗金将士连皇帝的影子都见不上,谈何勤王报国!最后“孤忠耿耿,剑铓冷浸秋月”,对自己满腔报国之心而无报国之路,空使剑冷浸于秋月之下的无奈,表达了无限的悲愤和深深的感慨。
作者的感情“高”而不“亢”,“壮”而不“强”,“愤”而含“悲”,为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危机感和焦灼感,使人可以感受到作者那被压抑的豪放,和深沉的悲凉。
推荐古诗: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
江上渔者、
剔银灯、
永遇乐(落日熔金)、
荒村(村落甚荒凉)、
入塞(荒云凉雨水悠悠)、
乌夜啼(金鸭余香尚暖)、
孟门行(黄雀衔黄花)
推荐诗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按兵束甲 按兵:军队停止行进。甲:铠甲,泛指武器装备。止兵不前,捆起铠甲。指解除武装,停战言降。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敖不可长 敖:通“傲”,傲慢。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百伶百俐 形容非常聪明乖巧。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本末倒置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 必争之地 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搏牛之虻 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 不登大雅之堂 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艺作品)。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