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写于公元716年(开元四年)张九龄辞官南归之时。
陈建森认为此诗作于张九龄在洪州时(但无佐证):“如他在被贬洪州时说:“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何考》(何格恩著《张曲江诗文事迹编年考》,简称何《考》)开元十八年:《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自豫章南还江上作》:“以上二诗疑为由洪州赴桂州任途中作。”按:《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诗《刘注》(刘斯翰校注《曲江集》中的注释和简谱):“此当是开元十五年洪州任上所作。”何、刘二人系年似均与诗意不符。诗云:“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诗用陶潜《归去来词》:“觉今是而昨非。”陶潜是在辞彭泽令时所写,张九龄唯一与陶潜相似之时就是辞左拾遗。言“枥马苦蜷跼”,与九龄此时处境相当,且“秋晚”也与其年南归时间相符。“我来飒衰鬓”,本年九龄年近四十,叹老伤年,不必较真。
公元713年(开元元年),三十六岁的张九龄在朝任左拾遗,当年十二月,他上书姚崇,劝其远谄躁,进纯厚,任人当才,无溺缘情。表现出对朝政的关注与热情。任左拾遗后,他与右拾遗赵冬曦共同参与吏部选人的等第考评,时称平允。开元四年秋,张九龄在左拾遗职位上任满,因与宰相不合,以母老为由,辞官归家乡韶州奉养老母。九龄登楼望远,回想任职经历,反思辞官决定,写下该诗以抒发压抑而不得志的心情。
推荐古诗:
登观音台望城、
琵琶行并序、
饮中八仙歌、
无题二首(来是空言去绝踪)、
竹里馆、
念奴娇(水天空阔)、
临江仙(壁上红旗飘落照)、
点绛唇(采药归来)、
秋也、
孟门行(黄雀衔黄花)
推荐诗句: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矮人观场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伯道无儿 伯道:邓伯道。旧时对他人无子的叹息。
- 不耻最后 因为跑到最后而感到可耻。比喻凡是只要坚持到底,就能达到目的。
- 不恶而严 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使人知敬畏。
- 不得人心 心:心愿,愿望。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拥护;得不到众人的好评。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计其数 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