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仍是对最佳行为方式的讨论,孟子举了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这四个人为人处世的例子,就是想要说明一个人为人处世的道路和行为方式。伯夷的行为方式对不对呢?孟子虽然没有批评他,但实际上却不赞成他;而伊尹呢?却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上天生育这些民众,使先明理的人启发后明理的人,使先觉悟的人启发后觉悟的人。我,是上天生育这些民众中先觉悟的人,我要用这个尧舜之道来启发上天所生的民众。伊尹就是这样自愿把天下的重担挑在肩头的。而伯夷却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也就如同佛教中的阿罗汉、辟支佛一样,只顾自己的清高廉洁,只顾自己的心境安宁,而不顾天下苍生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与伊尹很相象的是柳下惠,然而他只是一个能和同于人的人,却也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而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能让天下百姓都能得到快乐的人,实际上也就是不“仁”的人,不爱民的人。所以他的人生的行为方式是不对的。 所以孟子称赞孔子是一个“圣之时者”,就是想要说明,人们的人生理想是很重要,然而如果不是采取最佳行为方式,所谓的理想也是空谈,也是妄想。因此孟子用“金声而玉振之”和“射于百步之外”来说明,人生做事要有始有终,而只有采取最佳行为方式才能做到有始有终。人生做事,不能仅凭智慧,也不能仅凭力量,要使智慧和力量能够融合为一体,也就是采取最佳行为方式,人生的目的才能达到,人生的理想才能实现。 伊尹之继承尧、舜之道,以拯救天下民众为己任,孔子亦是继承尧、舜之道,以拯救天下民众为己任。但孔子和伊尹走的不是同样的道路,伊尹是辅佐商汤王平定天下,孔子却选择了普及平民教育的道路。在《论语》中,我们已经弄清楚孔子之周游列国不是为了求取功名富贵,而是为了普及平民教育,所以孟子称赞他是“圣之时者”,是“集大成者”。集的什么大成呢?集尧、舜、禹、汤的优良品质,集圣智兼备、力巧融通的素质,集清、任、和、时的特点,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和光同尘的菩萨心,见机而作的胆识与决断能力于一身,所以,这才是最佳行为方式!
推荐古诗: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琵琶行并序、
念昔游三首(李白题诗水西寺)、
屏风绝句、
塞上听吹笛、
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余生欲老南海村)、
即事(复楚情何极)、
红楼梦十二曲—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
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
推荐诗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爱莫之助 爱:爱惜;莫:不。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黯晦消沉 指湮没消失。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成三瓦 比喻不能要求齐全。
- 不臣之心 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
- 不甘雌伏 甘:甘心,情愿;雌伏:雌鸟伏在那儿不动,比喻隐藏,不进取。比喻不甘心处于无所作为的境地。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