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翻译及注释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第一节翻译及注释

第一节翻译及注释

查看第一节全诗

译文  当时大师到了宝林寺,韶州的韦刺史和一些官僚属员进山登门拜访,把大师请出来,在韶州城的大梵寺讲堂中开讲,为大众开佛缘讲说佛法。大师登台就座,下面有刺史和官僚属员三十多人,儒家饱学之士三十多人,僧尼、道士和在家俗众一千多人,大家一齐向大师行礼,请求大师讲述佛法的微言大义。大师对听众说:各位善知识,人人都有菩提本性,它本来就是清洁干净的,只要自己发掘出这种本心,就能够了悟成佛。善知识的人,你们先听听我慧能获得佛法的来龙去脉。

注释①时:当时,指慧能到宝林寺的时候。也有解释说这个“时”是表示开始讲述这部经典。大师:指慧能。宝林:宝林寺,曾名中兴寺、法泉寺,宋朝叫南华寺,在广东韶州(今韶关)南华山。②韶州韦刺史:在韶州任地方行政官的韦琚,刺史是主管当地行政的官员的名称。③大梵寺讲堂:韶州有大梵寺,曾名开元寺、崇宁寺、天宁寺和报恩光孝寺等,慧能在此开山传法。讲堂即讲经说法的厅堂。④开缘说法:缘是梵语意译,即攀缘,发生良好关系。慧能为大众说法,就让大众与佛教结了缘。⑤儒宗学士:儒家的读书人,学士是尊称。⑥僧尼道俗:僧和尼是佛教的男女信徒;道指道教徒,俗指信教而未出家的人。⑦法要:佛法的要义。⑧善知识:佛教术语,指信仰佛教掌握佛理而一心向善的人。这里是对佛教信众的敬称。⑨菩提:梵语音译,旧译为道,新译为觉,即觉悟。自性:即本性,禅宗认为每个人本来都有佛性。⑩直了:即顿悟,这是禅宗主张的修行觉悟法门。

推荐古诗: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柳枝(风情渐老见春羞)送元二使安西碧云天,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五律(外侮需人御)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

推荐诗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数人世相逢,百年欢笑,能得几回又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白日见鬼  大白天看见鬼。指工部四曹无事可做,非常清闲。后泛指事情离奇古怪或无中生有。
  • 北面称臣  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指臣服于人。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不可同日而语  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 不期修古  期:希望;修:遵循。不要照搬老办法。指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