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翻译及注释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第四节翻译及注释

第四节翻译及注释

查看第四节全诗

译文  僧人智常,信州贵溪人,很小的时候就出家了。他立志要透彻地认识佛性,有一天去参拜慧能大师。大师问他说:“你从哪里来?要求问什么事?”智常回答说:“弟子近日前往洪州白峰山参拜大通和尚,承蒙他启示了认知本性成就佛道的妙义,但感到仍然有一些疑惑没有解决,因此不辞远道前来向您请教,恳请和尚您大发慈悲给予启发。”大师说:“他讲了些什么?你试着举例说说看。”智常回答说:“智常到了他那儿,过了三个月,还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教诲,因为我求法的心太迫切,一天晚上我独自一人前往方丈内室,向他请教什么才是我的本心和本性。大通和尚才说:‘你看见虚空了吗?’我回答说:‘看见了。’他又问:‘你看到了虚空的具体相貌了吗?’我回答说:‘虚空没有形状,有什么具体相貌呢?’他又说:‘你的本性,就像虚空一样,任何具体的东西都看不见,这才叫正见。没有一件具体物相可以知晓,这才叫真知。没有什么青色和黄色,长和短的区别,只要见到本性的清净,智慧圆满透明,这就叫认知了本性成就了佛道,也叫如来的认知。’弟子虽然听了这些解说,但还没有完全明了,请求和尚您再给予启示。”大师说:“你的老师所讲的,还留有‘知见’的痕迹,难怪不能让你彻底觉悟了。我现在给你念诵一首偈语: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智常听了偈语,心里豁然开朗,也就念诵了一首偈语:“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有一天,智常又来问大师说:“佛说声闻、缘觉和菩萨这三乘妙法,又说还有最上乘,弟子没有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希望您指点教导。”大师说:“你只内视自己的本心,不要执著于外在的法相。佛法本来并没有四乘的区别,人的悟解能力各有差异,亲见佛祖并听佛祖讲解再跟着诵读佛经,这是小乘法;自己领悟了解佛法义理,这是中乘法;按照佛法修行,这是大乘法。各种佛法其实都是相通的,能通晓所有的佛法,又不执著于某一种佛法,远离各种佛法的表面名相,一点也不教条,这就是最上乘法。乘是实践修行的意思,不在于口头上的名义争论,你必须自己修习,不要来问我。在任何时候,自己的本性都要自己觉悟。”智常拜谢大师,从此非常虔诚地侍奉大师,直到大师圆寂。

注释①髫年:童年。髫,古代指孩子下垂的头发。

推荐古诗: 绝句漫兴九首(眼见客愁愁不醒)念昔游晚晴赠柳绝句(朝游北海暮苍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绝句(扁舟明月两峰间)中秋对月有怀(未卜三生愿)沁园春·雪(北国风光)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推荐诗句: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遨翔自得  指自由自在的样子。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拔十得五  想选拔十个,结果只选得五个。指选拔人才不容易。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必里迟离  阴历九月九日。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兵在其颈  刀架在脖子上。比喻危险已非常逼近。
  • 播糠眯目  撒播糠秕眯住别人的眼睛。比喻外物虽小,但造成的危害却很大。
  • 病民蛊国  病:损坏,祸害;蛊:相传为人工培养的毒虫,引伸为毒害。害人民、害国家。
  • 不讳之门  讳:忌讳。指说话可以直言不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