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读解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第十五节读解

第十五节读解

查看第十五节全诗

  考虑大事者,其所作所为的行为方式一般人都能看出来;考虑小事者,其所作所为的行为方式就是斤斤计较,这一般人也都能看出来。所以大人与小人的区别,从外表看,就是看其行为方式。但其实,真正的大人与小人的区别是看其心智,孟子这一段论述,与管子(公元前600年左右)所论述的差不多:《管子·宙合》:“耳司听,听必顺闻,闻审谓之聪。目司视,视必顺见,见察谓之明。心司虑,虑必顺言,言得谓之知。聪明以知则博,博而不惛,所以易政也。政易民利,利乃劝,劝则吉。听不审不聪,不审不聪则缪。视不察不明,不察不明则过。虑不得不知,不得不知则昏。缪过以昏则忧,忧则所以伎苛,伎苛所以险政。政险民害,害乃怨,怨则凶。”他们所谈的道理是一样的,眼耳鼻舌身都能看听嗅尝触到各种物体,但它们却不能识别,真正起识别作用的是“心”!是“意”!所以古人把“知”和“识”是分开讲的,知,即是认知,看、听、闻、尝、嗅;识,即是识别、分别。比如看见白色的,要识别这是一种什么白色,然后要识别这是白色的什么东西,什么质地,是动物还是植物?或者是什么物体?这就要靠心,靠意识。如果没有心,没有意识,虽然看见了白色,但却不能识别这是什么东西。所以,学,即是学知学识,同时能认知能识别,才能称为有知识。如果光是知而不能识别,所学的就不能称为知识。后来的佛教著作《楞严经》对这个问题作了更详细的论述。

推荐古诗: 早雁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渡浙江问舟中人秋登兰山寄张五凉州词放歌(天地太无情)水龙吟(燕云十八飞骑)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病中简仲弥性唐元明苏训直(移疾还家暂曲肱)

推荐诗句: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傲雪欺霜  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傲,傲慢、蔑视。
  • 安常履顺  习惯于平稳的日子,处于顺利的境遇中。同“安常处顺”。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百不失一  一百次中无一次失误。表示射箭或打枪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逼上梁山  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过尔尔  尔(前):如此,这样;尔(后):通“耳”,罢了。不过这样罢了。有轻视人的意思。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