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对齐闵王说:“齐国、秦国分别称为东帝西帝以后,大王认为天下尊重秦国呢?还是尊重齐国呢?” 齐王说:“尊重秦国。” 苏秦说:“放弃帝号,那么天下各国爱戴齐国呢?还是爱戴秦国呢?” 齐王说:“爱戴齐国而憎恨秦国。” 苏秦说:“齐、秦两国称帝,相约讨伐赵国,那和讨伐宋国比哪个有利?” 齐王说:“不如讨伐宋国。” 苏秦说:“所谓条约是这样,可是如果我们与秦国并立帝号,天下各国只会尊重秦国而轻视齐国;如果齐国放弃帝号,那么天下各国就会爱戴齐国而憎恨秦国;讨伐赵国不如讨饯宋国有利。所以臣下希望大王表面放弃帝号,来靠近天下诸侯;违背盟约排斥秦国,不让他们和我们争夺重权;然而大王可以趁此机会攻占宋国。占据了宋国,那么卫国的濮阳就危险了;占据了淮水之尊匕,那么楚国的东部地区就危险了。占有了济水以西的土地,那么赵国的边邑就危险了;占有了阴地、平陆,那么魏国都城太梁的门就不能打开了。因此我们放弃帝号以进攻宋国表明与秦国怀有二心,那么齐国就会被重视而名声也会尊贵。燕国、楚国因为形势归服,天下诸侯不敢不听从我们,这是商汤、周武王的举动。名义上尊重秦国,然后使天下各国憎恨他们,这就是所说的用卑贱换取尊贵的办法呀!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件事!”
推荐古诗:
浪淘沙(随波逐浪到天涯)、
宴桃源(落月西窗惊起)、
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春日上方即事、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凉州词、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声声慢(寻寻觅觅)、
自题一绝(满纸荒唐言)
推荐诗句:
山无陵,江水为竭、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悖入悖出 悖:违背、胡乱。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物,也会被别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去。胡乱弄来的钱又胡乱花掉。
- 比类从事 比:比照。其它类似的情况按照这种精神办理。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秉烛夜游 秉:执持。旧时比喻及时行乐。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栉进士 栉:梳头。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采的女人。
- 非分之想 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
- 布被瓦器 布缝的被子,瓦制的器皿。形容生活检朴。
- 步调一致 步调:行进的步伐。比喻行动和谐一致。
- 拔毛济世 指受轻微损失而能有利于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