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劭的《 汉官仪》 载录的马第伯《 封禅仪记》 ,正是记录了建武年间到东边祭祀上天的典礼的事,每提到皇帝时就称作国家,文章叙述山势峡峭险要、登攀劳累困难的情状非常精细,我喜欢诵读它。文章大致写道:“这天早上上山,骑马而行;常常道路险峭陡峭,就下马步行牵马,一会儿走路、一会儿乘马,基本上各占一半。到了中观,留下马匹,抬头远望天关,好象从山谷底下仰看高峰一样。山的高耸,如同看飘浮的云彩;山的险峻,石壁深远,好似没有道路蹊径。远远地望见山上的人,确实象行走的枯树在摇晃,有的象是白色的石头,有的象是雪。长时间地看着他,白色的物体移动经过树木时,不知道是人。实在上不去时,就四散开来僵直地卧倒在山石的上面,也幸好带着酒和肉干,到处都有泉水,再努力地互相搀扶着行走,到达了天关。我们自认为已经到了,问路上的人,却说还有十多里。在那道路旁边,山的两侧,抬头看岩石上的松树,苍翠茂盛,犹如在浮云之中,低头看山谷中的溪流,石块累累,不能看清它们的尺寸。又直着向上七里路,靠的是那弯曲漫长的羊肠小路,名称叫做环道,常常有绳索,可以用来攀登,两个随从的人在旁边扶着,前边的人拉着向上爬,后边的人可以看见前边的人鞋底,前边的人可以看见后边人的头顶,就象画中那样。刚走上这条路,走十多步歇一次,渐渐彼乏了,喉咙嘴唇干渴,五六步就歇一次休息。时跌跌绊终地双手支撑一下坐倒在地上,也不管坐在阴潮的湿土上,前面有干燥的地方,眼睁睁地看着,两条腿却迈不动。”文章又写道:“祭完上天以后,皇上命令众官员按顺序下山,皇上跟在后面。道路拥挤窄小,随从爬着上山坡,站起来举近火把,停下来时也连接不断。随从敲击大石头,石头的声音真是响亮,但却没有谁敲石头跟他相应相和,肚肠鸣叫不能停止,嘴里也不能沉歇而气喘不止,第二天,皇帝的医官询问皇上的身体状况,皇上说:‘昨天上山下山,想走就迫近前面的人,想休急就会被后边的人踩上,道路险竣危险,但我不劳累。”文章还写道:“东面的山叫做日观,鸡一叫时,就看见太阳将要开始出来了,有三丈多长。秦观那地方可以看到长安,吴观那地方可以望见会稽,周观那地方可以望见齐地。”大致记叙文笔的精细都象这样,可是没有被过去的贤人称引;秦、吴、周三观,也没有人曾经提到过。现在应劭的书有脱漏省略,只有刘昭所补注的《 东汉志》 有这篇文章,也不是全篇了。
推荐古诗: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试借君王玉马鞭)、
登乐游原、
游终南山、
春宫曲、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栾家濑、
少年行、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自励二首(平生最恶牢骚语)、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推荐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鱼书经岁绝,烛泪流残月、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背本趋末 古代常以农业为本,手工、商贾为末。指背离主要部分,追求细微末节。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兵行诡道 兵:用兵;行:使用;诡:欺诈;道:方法。用兵可以运用诡异和诈伪的战法。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不可教训 教训:教育,教诲。对某人无法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