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翻译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或献书燕王翻译

或献书燕王翻译

查看或献书燕王全诗

  有人向燕王送上书信说:“大王如果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存国家,不如不在乎名声的卑贱侍奉强国,假如侍奉强国可以使国家长久安定,也是泽被万世的上策。认为侍奉强国不能奠定万世基业,那就不如联合弱国,只是无法把弱国联合起来,使它们行动如一,这是臣下为山东各国感到遗憾的。比目鱼,两眼不在一侧就不能游动,古人所以这样称呼它,是因为它能合二如一。如今山东弱国联合却不能步调一致,这就看出山东六国人的才智赶不上比目鱼。又譬如车夫驾车,三个人各行其事车就不能走,绑上聪个人,这样就是有五人乘车,车也会走的。现在山东任意三个国家都不能单独对抗秦国,但随便联合两个国家,就都能战胜秦国。然而山东各国却不知道互相联合,才智当然还不如车夫。胡人和越国人,言语不能互相明白,想法不能沟通,一同乘船航行在波涛之上,也会互相帮助像一个人一样。如今山东各国互相联合,正像同舟共济一样,秦兵一旦到来,不能互相救助像一个整体,才智又赶不上胡人、越国人。以上三件事,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山东各国的国君却不能领悟,这是臣下为山东各国感到遗憾的。希望大王仔细想一想这件事。

  “山东各国互相联合,傲国君的就不会使名声卑贱,国家也可以长存直到永远。派兵戍守韩、魏两国的西部边境,这是燕国的上策。不赶快这样做,国家一定很危险,国君一定有大患。现在韩、魏、赵三国已经联合了,秦囤看到三国如此坚定如一,必定会向南进攻楚国。赵国看到秦国进攻楚国,一定会向北进攻燕国。事情本来就有形势不同而祸患相同的情况。秦国长期进攻韩国,所以中出国被赵国灭亡了;如今秦国如果长时间进攻楚国,燕国一定要被赵国灭亡。臣下私下为大王考虑,不如把军队同南面的韩、魏、赵三国军队联合,订约戍守韩、魏两国西部边境。山东各国如不能坚定不移地这样做,这些国家一定会全部灭亡。”燕国果然把军队同南面的韩、魏、赵三国军队联合在一起。

推荐古诗: 野田黄雀行答微之咏怀见寄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满庭芳(蜗角虚名)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残菊(黄昏风雨打园林)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好事近(秋晓上莲峰)乌夜啼(金鸭余香尚暖)

推荐诗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柳絮风轻,梨花雨细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备尝艰苦  备:全、尽;尝:经历。受尽了艰难困苦。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彼一时,此一时  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勃然大怒  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 薄技在身  薄:微小。指自己掌握了微小的技能。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轨之徒  不守法纪或图谋作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