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读解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第三十七节读解

第三十七节读解

查看第三十七节全诗

  在第三十三章里,孟子描述了五种人都是不能尽心知命的,之后,孟子又提出“大人”,亦是不能尽心知命的;在本章,则又讨论了“狂”者与“狷”者、“乡愿”者这三种人,其实都是不能尽心知命的人。而不能尽心知命,则就不可能有最佳行为方式。孟子之所以提出这八种人,目的就是在于要人们学会辨别,才能做到尽心知命。这些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都是正人君子,都是光明正大,然而骨子里却充满了个人的私欲。朱是红色,为正色,紫就是红得过分了,红得发紫,反而就侵夺了正色,盖住了正色。也就是说,清廉得过分的官员其实往往就是大贪官,他贪的不仅仅是一点金银珠宝,而贪的是最高的地位,一旦获得了最高地位,他也就会原形毕露了。郑声也是如此,当时郑国的音乐多是奢靡之音,下流而淫荡,柔美而软懒,多属于民间的鄙俗小调,确实好听,但这种音乐的流行也就搅乱了正统的音乐。

  而所谓利口者,也就是花言巧语了,但比花言巧语还胜一筹,说起来振振有词,光冕堂皇,似乎都是为国为民,可是没有真正的思想内容,即使有,也是地方保护主义,为了一个小地方的利益而不顾大局、而出卖大局,出卖了国家和人民。天地、国家发展规律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天、国家发展的运行变化规律,天下所有的人,如果仅考虑自己小地方的利益,而不顾天下众生的利益,打乱天地、国家发展的运行变化规律,不是“贼”是什么呢?纵观历史,都是各自为政、各自为王,有谁能愿天下众生都能安居乐业呢?这其实就与我们现在所反对的地方保护主义是一样的。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一旦泛滥开来,也就是各自为政、各自为王了,也就是对天地、国家发展规律的伤害了。这些人都是很能迷惑人的,辨别能力稍差一点的人,都会被迷惑住,从而与他们同流合污,危害了国家和人民。所以孔子要求子路一定要会辨别,而辨别的根本则在于学习,“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就是这个意思了。

推荐古诗: 宿府题峰顶寺冬至夜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过故人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沁园春(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渔家傲(万木霜天红烂漫)

推荐诗句: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爱憎分明  憎:恨。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案兵束甲  放下兵器,捆束铠甲。指停止作战。
  • 聱牙诘曲  聱牙:不顺口;诘曲:曲折。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 拔十得五  想选拔十个,结果只选得五个。指选拔人才不容易。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逼上梁山  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 彼竭我盈  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病民蛊国  病:损坏,祸害;蛊:相传为人工培养的毒虫,引伸为毒害。害人民、害国家。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