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此诗属地,学术界尚有争议。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指出,此诗“向来不大为专家们所注意,其实在了解李白的生活上是具有关键性的作品”,并说“当涂县东六十里的横望山,即石门所在之处”。自郭老提出这个问题后,不少专家就“石门旧居”时地提出考证。安旗认为:“关于题中石门一地,王琦题解谓为当涂县东六十里横望山陶弘景栖迟炼丹处遗迹之一,可从。”(《李白研究》)刘华云认为:“李白所归的真正的‘石门旧居’,不大可能是高凤石门山幽居,只能是嵩山山居或颖阳山居。”(《试论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诗》)李从军认为“李白要归的‘石门’乃是越地青田县的石门山”,“写作地点在江东茅山”(《李白考异录》)。
关于赠别对象,也是多种说法:第一说认为赠别对象是吴筠(郭沫若等),第二说认为是元丹丘(胥树人、安旗、李从军等),第三说则认为“非是其人”(郁贤皓)。持一二两说之依据,认为诗中“云物共倾三月酒,岁时同饯五侯门。”句之内涵,是舍吴筠、元丹丘莫属的,因这二人曾同李白在朝做官,在时间和友谊上都能挂上号。均可作为一家之言。
此诗开篇云:“吴山高、越山青,握手无言伤别情。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村。”结尾云:“挹君去、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可谓感人至深,然则别人之义却不见于题目。郭沫若先生曾褒扬李白性格中天真脱俗的一面,批评其看重功名的一面,而最后落脚在对李白临终那年写的《下途归石门旧居》一诗的诠释上。他对这首向来不受重视的诗评价极高,视之为李白的觉醒之作和一生的总结,说它表明“李白从农民脚踏实地的生活中看出了人生的正路”,从而向“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整个市侩社会”“诀别”了。
推荐古诗: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
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
洞仙歌(冰肌玉骨)、
满江红·怒发冲冠、
四块玉(雁北飞)、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
独学(师友凋零身白首)、
水调歌头(江左占形胜)、
乌夜啼(金鸭余香尚暖)
推荐诗句:
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按兵不举 犹按兵不动。
- 安于盘石 象盘石一样安然不动。形容安定稳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白日见鬼 大白天看见鬼。指工部四曹无事可做,非常清闲。后泛指事情离奇古怪或无中生有。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笔下超生 超生:佛家语,指人死后灵魂投生为人。为了免使他人受难,书写时,在用意和措词方面都给予宽容或开脱。
- 闭关却扫 却:停止;却扫:不再清扫车迹,意指谢客。关上大门,扫除车迹。指闭门谢客,不和外界往来。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兵强马壮 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 剥床及肤 剥:六十四卦之一,坤下艮上,意即剥落、烂;及:到。原指损害及于肌肤。后形容迫切的灾害或深切的痛苦。
- 搏牛之虻 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