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逸诗,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大约在绍兴末年(1162)。日本盛传此诗,我国大陆亦不胫而走,以为为朱熹所作,姑且存以备考。其主旨是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该诗语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
推荐古诗:
村夜、
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
绝句漫兴九首(熟知茅斋绝低小)、
无题(八岁偷照镜)、
留别王维、
夜归鹿门歌、
山中送别、
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
智通寺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
己亥杂诗(少年哀乐过于人)
推荐诗句:
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鹔鹴换美酒,舞衣罢雕龙、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热文成语
- 爱民如子 旧时称赞某些统治者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聱牙诘曲 聱牙:不顺口;诘曲:曲折。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百星不如一月 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个月亮发出的光明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
- 败鼓之皮 败:破旧。破鼓皮可作药材。比喻虽微贱,却是有用的东西。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彼众我寡 彼:对方。指对方军队势众,而我方力量单薄。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恶而严 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使人知敬畏。
- 不得要领 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抓不住要领或关键。
- 不攻自破 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