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名胥余,殷纣王时任太师之职,是纣王的叔父,曾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北)。他因劝谏纣王被囚禁。周灭殷之后,武王将他释放。据传,他不愿仕周,逃亡到朝鲜,周武王就将朝鲜封给了他。《书经·洪范》中记载了他与周武王的一段话,一般认为是后人伪托的。
碑,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的应用范围很广,有封禅和纪功的碑文,有寺观、桥梁等建筑物的碑文,还有墓碑。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多用散文以记事,称为“碑”;后一部分用韵文以赞颂,称为“铭”或“颂”。
《箕子碑》是为祠庙中的箕子庙写的碑文。纣王无道,箕子劝谏不从,反遭迫害,却能忍辱负重,建立功业,作者对他表示了极大的推崇和同情。作者以伟大人物三个标准“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为评价箕子的出发点,依次展开论述,彰扬箕子的人品、功业,也表达了对自己、对一切仁人志士的勉励。
《箕子碑》碑文中,柳宗元先鲜明地提出了品德高尚的人立身处世的三个要点,然后逐条用人物的行为来加以阐述:要蒙受苦难、坚守正道;把法典传授给明君;将教化施及人民。文章高度赞颂了箕子既忠贞又富有智慧,忍辱负重,辅助圣王建立国家典章制度,推崇教化治理人民的重大业绩。结尾说到隐忍图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表示了对箕子的崇敬心情。
《箕子碑》也反映了作者政治处境和心情概况。作者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集团,实行政治革新而获罪,被贬滴到荒远的边郡为官,它的遭遇与古代贤者箕子的遭遇是有类似之处的。因此,这篇碑文是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磊的,是借赞美箕子来寄托自己的信念和抱负的。所以文章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中却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和无限的感慨。
《箕子碑》脉络清晰,对人物评价中肯到位,是一篇经典作品。
推荐古诗:
双燕离、
放鱼、
悲陈陶、
念昔游三首(李白题诗水西寺)、
浑河中、
绝句(朝游北海暮苍梧)、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黄花川、
七绝(天公丧母地丁忧)、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推荐诗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白华之怨 指女子失宠之哀怨。
- 百无一能 什么都不会做。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闭月羞花 闭: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 秉公无私 秉公:主持公道。指做事公道不掺杂私念。
- 拨草寻蛇 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