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读解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第二十八节读解

第二十八节读解

查看第二十八节全诗

  舜把天下人民的归附问题看得很轻,如同看待草芥一样,这与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五章》)”是一个意思。这并不是瞧不起人民大众,是因为天和地没有刻意地想创造什么,生育什么万物出来。条件成熟了(光、温度、土壤、水、空气等环境),万物就自然而然地依托着这些条件而生长出来,而生存下来。天和地没有要求万物,也没有干预万物的生长、成熟与毁灭。万物在这个世界里出生、成长,完全是自由的,只不过要遵循这个宇宙最根本的原理和法则,即:生、老、病、死。因此,天和地对万物对人类没有什么仁爱不仁爱的思想,它们对待万物就象人们祭祀时对待刍狗一样。圣人亦是如此,圣人的仁爱不会表现在对某人的出生和死亡上,因为他知道这个宇宙的这一切,洞察并能理解这一切,知道万物生命的全过程,所以他不会对某个具体的人表示出仁爱。此生彼死,彼生此死,生生死死,生死流转,皆是人类的必然,因而圣人只会对全人类、对万物的存在表示出他的仁爱。后来的帝王将相就不同了,因为有越多的人民来归附自己,自己的势力就越强大,越强大就会越富裕,怎能不高兴呢?舜之所以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是因为舜知道天下人民只要是幸福而快乐的,归附于谁都是一样,舜之着重使父亲鼓瞍达到了高兴、愉快的心情,是因为他必须树立起一个榜样,使来归附他或者归附别人的人从中学习到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这就是舜的最佳行为方式。

  本章是全篇的结尾,全篇紧扣的主题是道路、准则和最佳行为方式的问题。因为只有走上正确的道路,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一个人才能获得快乐。所以孟子在本章总结中的总结中,举了舜视天下都归附为草芥,而竭力使父亲鼓瞍达到快乐的例子来说明,不论任何事情,都要选择最佳的行为方式。如果当时舜不如此做,而象夏桀、商纣王一样,得意忘形,恃才傲物,乃至沉溺于酒色财气之中,而又想天下都归附自己,舜又怎会得到圣人的美名呢?这就是本篇的结论!

推荐古诗: 寻雍尊师隐居于阗采花白云泉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青玉案(梵宫百尺同云护)长寿乐(微寒应候)忆秦娥(临高阁)荒村(村落甚荒凉)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余生欲老南海村)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推荐诗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败鼓之皮  败:破旧。破鼓皮可作药材。比喻虽微贱,却是有用的东西。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本来面目  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
  • 俾昼作夜  指晨昏颠倒。常用在无限制地享乐。
  • 必恭必敬  恭、敬:端庄而有礼貌。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 并驾齐驱  并驾:几匹马并排拉着一辆车;齐驱:一齐快跑。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
  • 博硕肥腯  博硕:形状大;腯:音‘途’,肥壮。指六畜肥壮。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