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军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开的。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炙业。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各国人士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为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性的。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谁说“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财富呢?
推荐古诗:
有所思、
鹭鸶、
剔银灯、
己亥杂诗(秋心如海复如潮)、
念奴娇(横空出世)、
满江红(江汉西来)、
木兰花令(霜余已失长淮阔)、
寄陈鲁山(天下无虞国论深)、
清商怨(江头日暮痛饮)、
谢池春(壮岁从戎)
推荐诗句: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爱别离苦 佛家语,指亲爱的人离别的痛苦。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白饭青刍 白饭供客,青草喂马。比喻主人招待周到。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本性难移 移:改变。本质难于改变。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补天柱地 修补天,支撑地。比喻伟大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