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沙明天倒开”,第一句写景就奇妙。“天开”往往与日出相关,把天开与日落联在一起,十分奇特。但它却写出一种实感:“日落”时回光返照的现象,使水中沙洲与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给人以“天开”之感。这光景通过水中倒影来写,更是奇中有奇。此句从写景中已经间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发端。
“波摇石动水萦回”,按常理应该是波摇石不动。而“波摇石动”,同样来自弄水的实感。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时,往往会产生各种错觉。波浪的轻摇,水流的萦回,都可能造成“石动”的感觉。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摇荡不宁的。这样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来写,一下子就抓住了使读者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与前句有共同的妙处。
夜里水上的景色,因“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而特别美妙。月光映射水面,铺上一层粼粼的银光,船儿好像泛着月光而行。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怀一切,几乎没有目的地沿溪寻路,顺流而行。“轻舟泛月寻溪转”,这不仅是写景记事,也刻画了人物精神状态。一个“轻”字,很好地表现了那种飘飘然的感觉。
到此三句均是写景叙事,末句才归结到抒情。这里,诗人并未把感情和盘托出,却信手拈来一个著名故事,予以形容。事出《世说新语·任诞》,说的是东晋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时,在一个明朗的雪夜,忽然思念住在剡地的好友戴逵,便连夜乘舟造访,隔了一宿才到达。王徽之到了以后,却不入见,反而掉过船头回去了。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答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乘兴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时的心情。苏轼《赤壁赋》写月下泛舟有一段精彩的抒写:“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正好用来说明李白泛月时那“物我两忘”的情态。那时,他原本未必有王徽之那种走朋访友的打算,用这个故事不一定确切;然而,他的那种豪兴,却与雪夜访友的王徽之颇为神似,而那月夜与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诗人不禁糊涂起来,不知道他究竟是李白还是王徽之,一时也搞不清了。一个“疑”字运用得极为传神。
这里的用典之妙,在于灵活自如,在于信手拈来,因而用了以后,发挥出无尽的诗意。典故的活用,原本就是李白七言绝句的特长之一。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与此是分不开的,并不仅仅是因为写景入妙。
推荐古诗:
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
望江梅(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山居秋暝、
江上渔者、
定风波(好睡慵开莫厌迟)、
满江红(试问琵琶)、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袭人(枉自温柔和顺)、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
次韵子瞻上元见寄
推荐诗句: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安邦治国 使国家安定太平。
- 暗室欺心 在黑暗的屋子里昧着良心做坏事。指偷偷地做坏事。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白日升天 原是道教指白昼升天成为神仙。后比喻一下子富贵起来。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
- 博硕肥腯 博硕:形状大;腯:音‘途’,肥壮。指六畜肥壮。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