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沙明天倒开”,第一句写景就奇妙。“天开”往往与日出相关,把天开与日落联在一起,十分奇特。但它却写出一种实感:“日落”时回光返照的现象,使水中沙洲与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给人以“天开”之感。这光景通过水中倒影来写,更是奇中有奇。此句从写景中已经间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发端。
“波摇石动水萦回”,按常理应该是波摇石不动。而“波摇石动”,同样来自弄水的实感。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时,往往会产生各种错觉。波浪的轻摇,水流的萦回,都可能造成“石动”的感觉。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摇荡不宁的。这样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来写,一下子就抓住了使读者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与前句有共同的妙处。
夜里水上的景色,因“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而特别美妙。月光映射水面,铺上一层粼粼的银光,船儿好像泛着月光而行。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怀一切,几乎没有目的地沿溪寻路,顺流而行。“轻舟泛月寻溪转”,这不仅是写景记事,也刻画了人物精神状态。一个“轻”字,很好地表现了那种飘飘然的感觉。
到此三句均是写景叙事,末句才归结到抒情。这里,诗人并未把感情和盘托出,却信手拈来一个著名故事,予以形容。事出《世说新语·任诞》,说的是东晋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时,在一个明朗的雪夜,忽然思念住在剡地的好友戴逵,便连夜乘舟造访,隔了一宿才到达。王徽之到了以后,却不入见,反而掉过船头回去了。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答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乘兴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时的心情。苏轼《赤壁赋》写月下泛舟有一段精彩的抒写:“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正好用来说明李白泛月时那“物我两忘”的情态。那时,他原本未必有王徽之那种走朋访友的打算,用这个故事不一定确切;然而,他的那种豪兴,却与雪夜访友的王徽之颇为神似,而那月夜与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诗人不禁糊涂起来,不知道他究竟是李白还是王徽之,一时也搞不清了。一个“疑”字运用得极为传神。
这里的用典之妙,在于灵活自如,在于信手拈来,因而用了以后,发挥出无尽的诗意。典故的活用,原本就是李白七言绝句的特长之一。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与此是分不开的,并不仅仅是因为写景入妙。
推荐古诗:
落花、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观猎、
遣悲怀三首、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除夜宿太原寒甚(寄语天涯客)、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
虞美人(霸才青兕兵家子)、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沁园春(情若连环)
推荐诗句: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勃然大怒 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法常可 法:当做模式、法则;常可:长久被人们认可的成规惯例。不把常规惯例当做永远不变的模式。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教而诛 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 不假思索 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