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应制”词,是词人为应圣旨而作。词中以谐谑的语气,对帝王的享乐生活进行了描述,客观上相当大程度上暴露了帝王的淫佚、庸俗与丑恶,打掉了笼罩至高无上的封建帝王头上的神圣光环,暴露了他们的本来面貌。
词的上片,一开始就描绘皇帝与一嫔妃宴乐的情形。“金殿”是皇帝住的地方,从宴乐的情形推测,它应属宫中的便殿。作者不去正面描写皇帝与嫔妃的狎昵状态,而是侧面写殿里烛光辉煌,有人烛影下为其相戏。皇帝贵为天子,俗称官家,据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下记载:宋真宗问:“何故谓天子为官家?”李侍读仲容对曰:“臣尝记蒋济《万机论》言五帝成语解释">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这位嫔妃,能够讨得“官家”的欢喜,便施展出特有的本领将他灌醉了。她进献尊酒时还娇媚地祝颂万岁,使得官家只好一杯杯饮下去了。所谓“真个醉”,意即真的有了醉意,其中自然包含着对这位风流娇美的嫔妃之入迷。
下片将宴饮的欢乐之情推向高潮。“劝得官家真个醉”之后,这位宠妃又采用歌舞手段以争取皇帝最后的恩宠。《伊州》乃唐代边地伊州传入的西域舞曲,唐吴融《李周弹筝歌》:“只知《伊州》与《梁州》,尽是太平时歌舞。”词中的“折旋舞彻《伊州》”,说明宋时宫中犹传唐人伊州乐舞。这种精美的舞蹈热烈活泼,真使皇帝着迷了。他竟躬亲为舞者整理“搔头”。“搔头”即玉簪,为妇女头上饰物。“与整搔头”表示爱怜和亲近之意。这位嫔妃色艺超群,很有手段,终于得到君恩,初步达到了目的。至此,皇上兴致已经被逗引得浓厚极了。为她整理搔头,已暗示了隐秘的圣意。“御”乃古时对天子的敬称,御前即皇上之前:“宣”为传达皇上之命。“一夜御前宣住”,意即当晚皇上面前就传命这位妃嫔留宿侍寝,得以陪伴君王了。词的结尾“六宫多少人愁”,作者忽然跳出题外,为数千深锁宫中的女子之不幸命运而哀叹,她们将羡慕这位嫔妃“宣住”而被“幸”,又暗暗为自己虚掷青春而愁叹嗟怨。
这首词以轻狂、滑稽的语气对封建社会中位居万人之上的神圣君主进行揶揄嘲讽,使人读后隐隐发笑的同时获得深刻的感悟。正因为它的这种叛逆性色彩,王观作此词后,“高太后以为渎神宗,翌日罢职,世遂有‘逐客’之号”(《能改斋漫录》卷十七)。
推荐古诗:
行路难(有耳莫洗颍川水)、
远别离、
秋雨夜眠、
九日蓝田崔氏庄、
宫妓、
燕台诗四首、
彭蠡湖中望庐山、
巫山曲、
明月三五夜、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
推荐诗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巴高望上 指与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结交或联姻。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笔下生花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博闻强记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 不敢越雷池一步 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 不假思索 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