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鼓应先生说:“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掌握着这种规律(或原则),当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他认为心灵的深处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镜子,这种本明的智慧,上面蒙着一层如灰尘般的情欲(情欲活动受到外界的诱发就会趋于频繁)。老子认为我们应透过自我修养的功夫,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运行的规律。”(《老子注释及评介》第249页)我们同意陈鼓应先生的见解。以往批评老子的认识论是彻头彻尾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论著,都要引“不出户,知天下”作为论据。这样的认识实际是一种误解。老子是一位博学多识之人,他有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在以前的若干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涉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内容,这些都表明老子极为重视生活实践。但更重要的是,老子是极富智慧之人,是天才的哲人。他的意思是,并不是什么事都只有经过本人的实践才能认识,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要重视理性认识,间接知识。“不出户”、“不窥牖”这类极而言之的强调手法,从古到今都是普遍应用的。不过,我们的看法是,研究老子,研究《道德经》,应当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着的真实观点,不可望文生义,更不可片面理解。同时,还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因为正确地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这不是春秋时代的思想家们所能够解决的重大哲学论题。
推荐古诗:
子夜歌(寻春须是先春早)、
在狱咏蝉并序、
齐州送祖三、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春日词(春云阴阴雪欲落)、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满江红(遥望中原)、
薄命司对联(春恨秋悲皆自惹)、
中秋对月有怀(未卜三生愿)、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袭人(枉自温柔和顺)
推荐诗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
热文成语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安闲自在 安静清闲,自由自在。形容清闲无事。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白水鉴心 白水:清水;鉴:照。清澈的水能照见人的心。形容人心像明净的水一样纯洁。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笔大如椽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捕风捉影 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不得人心 心:心愿,愿望。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拥护;得不到众人的好评。
- 不悱不发 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