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解析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势战解析

势战解析

查看势战全诗

  本篇以《势战》为题,旨在阐述充分利用有利态势击敌的问题。它认为,作战上所讲的“势”,就是利用击敌的有利态势问题。只要抓住敌人可被击败的有利态势,不失时机地进攻之,就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因此,本篇这里所讲的“乘势”问题,从作战指导的角度看,乃是一个如何正确选择战机的问题。作战时机,特别是战略决战时机,选择得是否恰当有利,将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败。所以,正确选择战机问题,历来是为兵家所极其重视和把握的问题。西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晋灭吴战争,就是充分利用有利态势,不失时机地发动进攻而取得决战胜利的典型战例。司马炎(司马懿之孙)于魏元帝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取代曹魏建立西晋以后,为了实现灭吴统一全国的宏图大略,他从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经过十余年的稳步发展,使西晋一跃而成为当时“国富兵强”(见《晋书·杜预传》)的中原大国了。相反,地处江东的吴国这时在昏君孙皓的残暴统治下,却呈现出“吴之将亡,贤愚所知”(见《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的衰败局面。晋武帝司马炎正是在这样对已极为有利的形势下,及时采纳了镇南大将军杜预、中书令张华等人建议,派遣大军对吴国发动战略进攻而取得决战胜利的。此役晋在作战指导上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能从敌我双方情况和地理条件的实际出发,制定了“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见《资治通鉴·魏纪十·元帝景元三年》)的正确战略方针,充分利用吴国日趋衰败的有利态势和长江顺流而下的有利条件,以二十万大军兵分六路齐进,给吴军造成不可阻挡的“破竹”之势,从出兵到占领吴都建业,仅四个月时间,就灭亡了吴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推荐古诗: 南浦别鹭鸶骄儿诗乐游原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念奴娇(水天空阔)入京诗(手帕蘑姑与线香)七律(饮茶粤海未能忘)

推荐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按部就班  部、班:门类,次序;就:归于。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熬枯受淡  指忍受清苦的生活。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背盟败约  背:违背。盟、约:誓约。败:败坏。指撕毁。背叛誓言,撕毁盟约。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波澜老成  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 不打不成相识  指经过交手,彼此了解,结交起来就更投合。
  • 不甘后人  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