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争战》为题,旨在阐述争夺有利地形条件对作战胜败的重要性问题。它认为,对敌作战中,凡是有利地形,都应先敌抢占它,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有利地形一旦为敌抢先占领时,就不可盲目进攻它,而要等待敌情发生变化时再行攻击才为有利。战争的实践表明,地形条件的好坏,无疑是直接影响战局发展变化的重要客观因素。占领了有利地形,就可能打胜仗;失去了有利地形,就可能打败仗。这在战争发展史上是不乏其例的。三国时期司马懿破诸葛亮五攻曹魏之战,便是体现先敌抢占有利地形而取得战场主动权的成功战例。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蜀相诸葛亮率军北出斜谷,向曹魏发动第五次进攻。诸葛亮鉴于此前四次北攻曹魏“皆以运粮不继”(见《资治通鉴·魏纪四》)而未获得成功,乃分兵于兰坑地区“屯田为久驻之基”(同上),以解决对敌作战的物资保障问题。当时,魏将司马懿率军屯驻于渭水之南,采取背水为阵、坚壁不战的方针。诸葛亮企图攻占北原要地以“隔绝陇道”,陷魏军于困境而迫其决战。然而,此计却被魏将郭淮所识破,他向司马懿建议并亲自率军抢先占领了北原。诸葛亮见一计未成,又施一计,采用“现形于西”而实东攻的佯动误敌战法,企图东进攻占阳遂,结果又被郭淮慧眼所识破。诸葛亮企图先敌占领北原、阳遂的作战行动连遭挫折后,蜀军面对固守不战的司马懿,已完全陷于无可奈何的被动局面。此后,诸葛亮五攻曹魏之战所以没有成功,固然有其国内政治、经济方面的深刻原因,但就军事战略而言,蜀军未能先敌抢占北原要地以实现其“隔绝陇道”而陷魏军于困境的战略企图,也是蜀军未获成功的一个不可小视的原因。
推荐古诗:
又呈吴郎、
旅宿、
安定城楼、
登望楚山最高顶、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戏笔(野菊荒苔各铸钱)、
智通寺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
七古(云开衡岳积阴止)、
悼杨铨(岂有豪情似旧时)、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推荐诗句: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傲骨嶙嶙 傲骨:指高傲不屈的性格。嶙嶙:山崖突兀貌。比喻高傲不屈。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闭门酣歌 指闭门不出,尽兴饮酒,尽情歌舞。形容沉缅酒色,尽情享受。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秉烛夜游 秉:执持。旧时比喻及时行乐。
- 拨草寻蛇 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
- 波澜老成 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攻自破 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