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例证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大礼例证

大礼例证

查看大礼全诗

  君主应“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是本第的一个重要观点。在古代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在这方面做得最为出色。

  唐太宗在即位之初,即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什么叫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紧接着列举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偏信”则亡的历史教训,证明“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对于君主来说,兼听就会天下大治,偏信就会天下大乱。唐太宗听了“甚善其言”,完全赞同。他深知“一人之耳目有限,思虑难周,非集思广益,难以求治”,他曾对大臣说:“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正因为认识到帝王“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所以才鼓励臣僚极言规谏。

  在封建时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批评皇帝叫“犯龙鳞”。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撄之,则必杀人。”所以历代尽管设有谏宫,但殿廷上往往是鸦雀无声,无人敢冒犯天颜。唐太宗为了让臣僚极言规谏,多次表示,即使是“直言忤意”,也决不加以怒责。每次听取谏言时,总是和颜悦色,态度诚恳。他对大臣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对于敢直言劝谏的人,不仅不加责罚,反而给予奖励。有个人被判死刑,司法官员孙伏伽进谏说,按照法律,不该处死,怎么能滥加酷刑呢?太宗听后觉得言之有理,马上改进,并赐给他价值百万钱的公园。有人认为孙伏伽所谏不过是件小事,奖赏太重。唐太宗却认为,重赏的不是这件事,而是奖赏这种敢于进谏的行为。由于太宗的积极倡导,谏诤乏事蔚然成风。当时犯颜直谏、面折廷争的事例屡见不鲜。上自宰相,下至县官小吏,甚至宫延嫔妃,都有人敢于直言切谏。其中最杰出的是魏征。在君臣相处的十七年里,魏征始终以直谏著称,唐太宗对他也往往是言听计从。魏征去世后,唐大宗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他为此颁布诏令,号召臣僚们以魏征为榜样,做到宣言无隐。

  “贞观之治”清明政治的出现,同唐太宗虚心求谏、诚意纳谏、知过能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推荐古诗: 双燕离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卜算子(秋色到空闺)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一代才人孰绣丝)读史二十首(回首西陲势渺茫)临江仙(壁上红旗飘落照)七律(一从大地起风雷)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

推荐诗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暗弱无断  愚昧软弱,没有决断。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茶不饭  不思饮食。形容心事重重。
  • 不分畛域  畛域:范围,界限。不分界限、范围。也比喻不分彼此。
  • 不得已而为之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