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例证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大礼例证

大礼例证

查看大礼全诗

  君主应“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是本第的一个重要观点。在古代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在这方面做得最为出色。

  唐太宗在即位之初,即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什么叫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紧接着列举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偏信”则亡的历史教训,证明“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对于君主来说,兼听就会天下大治,偏信就会天下大乱。唐太宗听了“甚善其言”,完全赞同。他深知“一人之耳目有限,思虑难周,非集思广益,难以求治”,他曾对大臣说:“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正因为认识到帝王“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所以才鼓励臣僚极言规谏。

  在封建时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批评皇帝叫“犯龙鳞”。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撄之,则必杀人。”所以历代尽管设有谏宫,但殿廷上往往是鸦雀无声,无人敢冒犯天颜。唐太宗为了让臣僚极言规谏,多次表示,即使是“直言忤意”,也决不加以怒责。每次听取谏言时,总是和颜悦色,态度诚恳。他对大臣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对于敢直言劝谏的人,不仅不加责罚,反而给予奖励。有个人被判死刑,司法官员孙伏伽进谏说,按照法律,不该处死,怎么能滥加酷刑呢?太宗听后觉得言之有理,马上改进,并赐给他价值百万钱的公园。有人认为孙伏伽所谏不过是件小事,奖赏太重。唐太宗却认为,重赏的不是这件事,而是奖赏这种敢于进谏的行为。由于太宗的积极倡导,谏诤乏事蔚然成风。当时犯颜直谏、面折廷争的事例屡见不鲜。上自宰相,下至县官小吏,甚至宫延嫔妃,都有人敢于直言切谏。其中最杰出的是魏征。在君臣相处的十七年里,魏征始终以直谏著称,唐太宗对他也往往是言听计从。魏征去世后,唐大宗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他为此颁布诏令,号召臣僚们以魏征为榜样,做到宣言无隐。

  “贞观之治”清明政治的出现,同唐太宗虚心求谏、诚意纳谏、知过能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推荐古诗: 侠客行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南歌子(云鬓裁新绿)送郭司仓即事(复楚情何极)西江月(军叫工农革命)渔家傲(白云山头云欲立)青松(大雪压青松)醉落魄(苍颜华发)临江仙(鸠雨催成新绿)

推荐诗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捱风缉缝  指多方钻营,找门路。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百不一存  一百个里面没有留下一个。表示丧失殆尽。
  • 比肩齐声  比喻地位、声望相等或相近。
  • 闭门羹  拒绝客人进门叫做让客人吃闭门羹。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波涛汹涌  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即不离  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
  • 不堪造就  指没有培养前途。
  • 不知利害  不知什么为利,什么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