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例证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举贤例证

举贤例证

查看举贤全诗

  东汉王朝在黄中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土崩瓦解,随之而来的是群雄割据,混战不己。在这种混乱局面中,曹操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先后扫平了袁绍等大小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并为进一步统一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曹操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拘一格,广揽人才,集众人之智以为己用,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曹操思才若渴,注意延揽各方面的人才。在他创业之初,就极力网罗当世贤才以为己用。他在得到有“王佐之才”之誉的荀彧后,高兴地称为“我之子房”,委以重任。荀彧又向他推荐荀攸、郭嘉两位很有谋略的人。曹操任荀攸为军师,让郭嘉参与机要。这三人成为曹操扫平群雄的智囊人物。曹操每打败一个强敌,占据一块地盘,都尽力把敌方及当地的有用之才搜罗到自己麾下。原刘表属下的才士王粲归降曹操后曾感慨地说,袁绍、刘表手下都有很多俊杰奇士,但都不为所用,但曹操却多方罗致人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对敌方的降将,曹操捐弃前嫌,加以重用,如张辽、徐晃、张郃等人,后来都成为曹操军中佐命立功的名将。再如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文才出众,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曹操也既往不咎,让他掌管文书工作,后来曹操军中书檄多出自他的手中。

  曹操选才用人的特点是“按名督实”,不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朝廷用人取士大抵以儒家品行要求为标准,往往不问真才实学,后世流成风习。曹操认为,国家丧乱之际,急需人才,如果过分拘泥于“世俗所誉”的品行,就会使“有治国用兵之术”的奇才异士埋没民间,因此他多次颁布求贤令,命属下破除时俗,以才能为举贤的最高标准,“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曹操既有举贤之名又有举贤之实;能够从善如流,真正发挥他们的才智,采纳有益的建议、即使意见没被采纳,也对提意见者予以鼓励。这样,就收到了“举贤而获其功”的效果。曹操广揽天下贤才以为己用,终于成就了辉煌的业绩。

推荐古诗: 勤政楼西老柳秋夕乐游原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送杜十四之江南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山居即事好事近(风定落花深)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推荐诗句: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热文成语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白龙鱼服  白龙化为鱼在渊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隐藏身分,改装出行。
  • 百闻不如一见  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碧海青天  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差累黍  累黍:是古代两种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数量极小。形容丝毫不差。
  • 不甘寂寞  形容不甘心被冷落或急于想参与某件事情。
  • 不疾不徐  疾:急速。徐:缓慢。不急不慢。指处事能掌握适度的节律,不太快或不太慢。
  • 不教而杀  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 不见天日  比喻社会黑暗,见不到一点光明。
  • 不立文字  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 不能自拔  拔:摆脱。不能主动地从痛苦、错误或罪恶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