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例证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军势例证

军势例证

查看军势全诗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这是历代兵家极为重视的至理名言。将领在指挥作战时,能否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沉着,冷静、果断正确地下定决心、对部队的行动和作战的胜负有着重大的关系。如果将领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必然坐失良机。因此,犹豫不决是作战指挥的大忌,而刚毅果断则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只有“见利不失,遇时不疑”,紧紧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李世民击败刘武周的事例,充分说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大业十三年二月,刘武周杀马邑太守王仁恭,起兵依据突厥,被突厥封为“定杨可汗”。刘武周自称皇帝,改元天兴。武德二年(619 年)三月,在突厥的支持下,刘武周南侵并州(治晋阳),四月接受大将宋金刚的建议,“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宋金刚率兵两万,“又引突厥之众,兵锋甚盛”。相继攻陷唐并州、介州、浍州、晋州等地,关中大震,“人情崩骇,莫有固志。”在此险恶形势下,李渊打算放弃河东之地,谨守关西。李世民坚决反对,认为“太原工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不能“举而弃之”,并主动请缨,率师三万前往讨伐。

  十一月,正值隆冬季节,李世民率军自龙门渡河,在柏壁(绛州西南)扎营,与宋金刚对垒相持。针对敌“悬军千里,深入吾地,精兵骁将,皆在于此”的实际情况,李世民采取了坚壁不战以挫其锐的方针,仅令偏师乘间抄掠敌军。经过长达五个月的对垒相持,敌军气势日衰,供应困难,运输线又被唐军切断。武德三年二月,宋金刚被迫后撤,李世民率军尾追,一昼夜行军二百余里,战斗为数十回合。进至高壁岭时,由于长途奔袭,连续作战,士卒饥疲交加。总管刘弘基执马而谏说:“糇粮已竭,士卒疲顿,愿且停营,待兵粮咸集而后决战。”但是李世民却说:“功者,难成易败;机者,难得易失。金刚走到汾州,众心己沮。我反其未定,当定其势逐之,此破竹之义也。如更迟留,贼必生计,此失机之道。”于是李世民“策马而去,诸军乃进”,最后“直驱金刚,贼众大溃。”

  刘武周得知全军溃败,便带了百余骑亲信,从太原逃走,投奔突厥,唐失地全部收复。此战,李世民坚壁待机,当战机出现时,又能坚决抓住,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推荐古诗: 有所思新安吏羌村三首秋夕贾生曲江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送柴侍御亥年残秋偶作(曾惊秋肃临天下)

推荐诗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拔山扛鼎  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兵强马壮  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 博闻辩言  博:多。闻:传闻。辩言:巧言。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
  • 不分皂白  皂:黑色。不分黑白,不分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