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例证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农器例证

农器例证

查看农器全诗

  富国强兵是我国传统的国防政策。这种主张出现于春秋时期,而流行于战国时代。军事力量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科技和民众组织诸条件的集中反映,要加强国防力量的建设,离不开国家经济的发展。当时各诸侯国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巩固政 131 权,扩张势力,竭力提倡发展生产,把富国看作强兵之本,国不富不可以养兵,更谈不上强兵。同时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更不能立国,中国古代表现出以农立国、以兵卫国的特点。因此,富国强兵实际上就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强调农战。秦国的商轶变法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一例。

  战国初期,秦国还是一个经济落后、国力虚弱的国家,被东方各诸侯国视为“蛮夷”之邦。秦孝公即位后,决定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变法图强,于是发布求贤令,招聘人才。商鞅就在这时候来到秦国,宣传“强国之术”,指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开始交法。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权,按军功确定官爵的等级和待遇。下级士兵英勇杀敌可以得到宫爵,临阵脱逃和投降敌人的给以严惩,禁止进行私斗;废除奴隶制的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鼓励男耕女织,凡是劳动好生产粮食和织布多的,兔除徭役和赋税,对弃衣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隶;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一县,同时进行户口编制,实于连坐法,规定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什伍中互相纠察。其中心内容是奖励耕战,即以重赏重罚来实现重农重战政策。重衣,是为了发展经济;重战,是为了鼓励民众为巩固政权而战,加强国家的武装力量。

  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经过变法,秦国面貌焕然一新。从原来的落后国家,一跃而成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从而为后来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荐古诗: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书怀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重过圣女祠留别王维塞上曲早春行定风波(好睡慵开莫厌迟)出师讨满夷自瓜洲至金陵(缟素临江誓来胡)

推荐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白衣公卿  古时指进士。唐代人极看重进士,宰相多由进士出身,故推重进士为白衣卿相,是说虽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资望。
  • 百战不殆  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改其乐  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堪其忧  忧:愁苦。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