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三年(前51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后世往往将他们和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提,有“功成画麟阁”“谁家麟阁上”等诗句流传,以为人臣荣耀之最。十一人中霍光为第一,尊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其次为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共十一人。
抄本《苏武牧羊记》,全剧25出。《牧羊记》是一出历史故事剧。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拒不投降,被放逐到北海牧羊。19年的牧羊生活,苏武吞毡啮雪、历尽艰辛。匈奴单于曾令苏武的好友、降将李陵前去探望,动之以情;又派“姑娘”诱之以色。但苏武正气凛然,李陵羞愧而回,“姑娘”自刎身亡。后来,汉皇见到大雁带回苏武的血书,派兵击败匈奴,苏武得以荣归。戏剧情节较历史记载有所增删。《汉书·苏武传》所载,汉朝使者为了要求匈奴单于释放苏武,才编造了汉武帝在上林射雁得见帛书的故事。
作品歌颂苏武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劝降》、《逼降》表现他拒绝敌人的威逼利诱,义正辞严,不可侵犯。《吃雪》、《牧羊》描写他在冰天雪地中茹苦含辛、不屈不挠的意志。《望乡》、《告雁》抒发他思君念母的深情。剧中写了卫律、李陵两个降臣,其思想、品格却不一样。卫律贪图富贵、降顺匈奴,他的贪婪无耻、阴险狡诈受到嘲讽和鞭挞。李陵由于孤军无援,兵败被俘。作者对他的投降有所批判,又较细致地描写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同情。剧中有些场次写得简练生动;曲词古朴可喜,并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气氛,抒发人物感情。
推荐古诗: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微雨、
更漏子(金雀钗)、
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题义公禅房、
秋夜独坐、
长寿乐(微寒应候)、
忆秦娥(临高阁)、
颂(春有百花秋有月)
推荐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案甲休兵 指停止战事,休养士卒。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白首空归 白了头发,空手回来。比喻年纪已老,学无成就。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比肩而立 比肩:并肩。肩并肩地站立。比喻彼此距离极近。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不差毫厘 不差一毫一厘。
- 不悱不发 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 不伏烧埋 伏:屈服;烧埋:烧埋银钱,旧时官府向杀人犯追缴赔给死者家属的埋葬费。比喻不伏罪或不听劝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