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三年(前51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后世往往将他们和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提,有“功成画麟阁”“谁家麟阁上”等诗句流传,以为人臣荣耀之最。十一人中霍光为第一,尊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其次为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共十一人。
抄本《苏武牧羊记》,全剧25出。《牧羊记》是一出历史故事剧。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拒不投降,被放逐到北海牧羊。19年的牧羊生活,苏武吞毡啮雪、历尽艰辛。匈奴单于曾令苏武的好友、降将李陵前去探望,动之以情;又派“姑娘”诱之以色。但苏武正气凛然,李陵羞愧而回,“姑娘”自刎身亡。后来,汉皇见到大雁带回苏武的血书,派兵击败匈奴,苏武得以荣归。戏剧情节较历史记载有所增删。《汉书·苏武传》所载,汉朝使者为了要求匈奴单于释放苏武,才编造了汉武帝在上林射雁得见帛书的故事。
作品歌颂苏武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劝降》、《逼降》表现他拒绝敌人的威逼利诱,义正辞严,不可侵犯。《吃雪》、《牧羊》描写他在冰天雪地中茹苦含辛、不屈不挠的意志。《望乡》、《告雁》抒发他思君念母的深情。剧中写了卫律、李陵两个降臣,其思想、品格却不一样。卫律贪图富贵、降顺匈奴,他的贪婪无耻、阴险狡诈受到嘲讽和鞭挞。李陵由于孤军无援,兵败被俘。作者对他的投降有所批判,又较细致地描写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同情。剧中有些场次写得简练生动;曲词古朴可喜,并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气氛,抒发人物感情。
推荐古诗:
古风(胡关铙风沙)、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
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
五律(三上北高峰)、
别诸弟(梦魂常向故乡驰)、
另一种传说(死去的英雄被人遗忘)、
念奴娇(凭高眺远)、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烧香(茹芝却粒世无方)
推荐诗句: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山无陵,江水为竭、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懊悔无及 后悔已来不及了。
- 岸然道貌 指严肃的神态。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八音迭奏 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迭:交互,轮流。八类乐器轮番演奏。表示器乐齐全,演奏场面盛大。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川归海 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必里迟离 阴历九月九日。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