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点评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点评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点评

查看燕山亭·北行见杏花全诗

  这首词以杏花的美丽易得凋零,抒发作者的身世之感。帝王与俘虏两种生活的对比,使他唱出了家国沦亡的哀音。上片描绘杏花开放时的娇艳及遭受风雨摧残后的凋零。下片写离恨。抒发内心的故国之思。词中以花喻人,抒写真情实感。百折千回,悲凉哀婉。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为赵佶被俘北行见杏花之作。起首六句,实写杏花。前三句,写花片重叠,红白相间。后三句,写花容艳丽,花气浓郁。“羞杀”一句,总束杏花之美。“易得”以下,转变徵之音,怜花怜己,语带双关。花易凋零一层、风雨摧残一层、院落无人一层,愈转愈深,愈深愈痛。换头,因见双燕穿花,又兴孤栖膻幕之感。燕不会人言语一层、望不见故宫一层、梦里思量一层、和梦不做一层,且问且叹,如泣如诉。总是以心中有万分委曲,故有此无可奈何之哀音,忽吞咽,忽绵邈,促节繁音,回肠荡气。况蕙风云:“真”字是词骨,若此词及后主之作,皆以“真”胜者。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工书善画,知乐能词,为历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才子,但在政治上,他是个昏庸的亡国之君,父子双双为敌国所俘,蒙受奇耻大辱。这首词与李煜的《虞美人》一样同属亡国之音,本词是徽宗皇帝被虏北行见杏花有感之作。在被掳北行途中,宋徽宗忽见杏花盛开如火,不禁万感交集,写下这首如泣如诉之词。上片明写杏花,借杏花的娇艳及被风雨摧残的衰败景象象征美好事物的逝去,寄托着对帝王生活的痛苦回忆。 也暗示自已的境遇,怜花怜已,语带双关。

  “愁苦”后一“问”字,使人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下片抒写离恨哀情,借燕子与做梦层层深入,道出从期望到失望,由失望而绝望的哀痛心情,用“双燕何曾,会人言语”烘托极度的孤独忧伤。末尾几句写连在梦里见一见故国宫殿的慰藉也得不到,因为连梦也做不成。抒情上有递进关系,真挚深沉,真可说是字字泣血,断肠之音。

推荐古诗: 又呈吴郎燕子来舟中作鹭鸶晚晴重别梦得梧桐影(明月斜)彭蠡湖中望庐山西施咏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推荐诗句: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热文成语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跋前踬后  跋:踩;踬:被绊倒。本指狼向前进就踩住了自己的颈肉,向后退又会被自己的尾巴绊倒。比喻进退两难。
  • 背城一战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 闭门羹  拒绝客人进门叫做让客人吃闭门羹。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不分皂白  皂:黑色。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矜不伐  矜、伐:自夸自大。不自经为了不起,不为自己吹嘘。形容谦逊。
  • 不可究诘  究:追查;诘:追问。无法追问到底。
  • 方领矩步  方领:直的衣领;矩步:行步合乎规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饰和容态。
  • 不置可否  置:放,立;可:行;否:不行。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
  • 不忮不求  忮:嫉妒;求:贪求。指不妒忌,不贪得无厌。
  • 非分之想  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