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推荐古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寻隐者不遇、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秋夜独坐、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河满子(见说岷峨凄怆)、
红楼梦十二曲—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
菩萨蛮(茫茫九派流中国)
推荐诗句: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黯然销魂 黯然:心怀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心怀沮丧得好象丢了魂似的。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巧千穷 指有才能者境遇反而不好。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背井离乡 离开家乡到外地。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秉笔直书 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 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 不轨之徒 不守法纪或图谋作乱的人。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敢问津 问津:询问渡口,问路。指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
- 不关痛痒 痛痒:比喻疾苦或紧要的事。比喻切身相关的事。指与自身利害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