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县毛庆善叔美,太仓季锡畴范卿 纂先生姓黄氏,名景仁,字汉镛,一字仲则。常州府武进县人,系出宋秘书丞文节公,世居江西清江之荷湖,明永乐间,有松轩先生名遵者,任武进县学教谕,因家焉。曾祖觐龙,字云会,赠修职佐郎。祖大乐,字韶音,以岁贡生官高淳县学训导。父之掞,字端衡,县学生。乾隆十四年(1749年)己巳正月四日,先生生于高淳学署。十五年庚午,先生二岁,在高淳。十六年辛未,先生三岁,在高淳。十七年壬申,先生四岁,在高淳,父文学君卒。十八年癸酉,先生五岁,在高淳。十九年甲戌,先生六岁,在高淳。二十年乙亥,先生七岁,随祖训导君自高淳归常州,居白云溪上。二十一年丙子,先生八岁。二十二岁丁丑,先生九岁。二十三年戊寅,先生十岁。二十四年己卯,先生十一岁。二十五年庚辰,先生十二岁,祖训导君卒。二十六岁辛已,先生十三岁,祖母吕孺人卒。二十七年壬午,先生十四岁。二十八年癸未,先生十五岁。两当轩集中诗始于是年。二十九年甲申,先生十六岁,兄庚龄卒。应郡县试。三十年乙酉,先生十七岁,补博士弟子员,读书宜兴氿里。三十一年丙戌,先生十八岁,与洪君亮吉定交,始专攻诗,冬游扬州。三十二年丁亥,先生十九岁,娶赵夫人。常熟邵编修齐焘主讲常州龙城书院,先生从学焉。春游铜官山,秋应江宁乡试,遂至杭州。三十三年戊子,先生二十岁,夏游徽州,秋应江宁乡试。三十四年己丑,先生二十一岁,春游杭州,徽州,夏游扬州,秋归里,冬谒湖南按察使王公太岳,客其幕中。三十五年庚寅,先生二十二岁,仍客湖南王公幕中,春登衡岳,夏归里,秋应江宁乡试。三十六年辛卯,先生二十三岁,春至秀水,遂游皖,客太平知府沈公业富署中。秋应省试,生子乙生。冬,复至太平,谒学使大兴朱公筠,遂留幕中校文。三十七年壬辰,先生二十四岁,客朱公署中,受业门下。三月上巳日,为会于采石矶之太白楼,饮酒赋诗。因历游徽之黄山,白岳,池之九华,秋至安庆,六安,冬至颍州,凤阳。十二月归里。三十八年癸巳,先生二十五岁,春从朱公至庐州,泗州,夏游徽州,遂至杭州,秋再至徽州,季冬归里。三十九年甲午,先生二十六岁,春游扬州,夏归里。秋应江宁乡试,冬游虞山,展邵先生墓,遂至江宁。四十年乙未,先生二十七岁,从江宁赴太平,夏主寿州正阳书院讲席,冬北上。十二月抵京师。四十一年丙申,先生二十八岁,在京师,春赴津门应上东巡召试,取二等,赐缎二匹,充武英殿书签官。四十二年丁酉,先生二十九岁,在京师,迎母就养京邸,眷属随侍北行,秋应顺天乡试。四十三年戊戌,先生三十岁,在京师受业王述庵先生门下。四十四年己亥,先生三十一岁,在京师,秋应顺天乡试。四十五年庚子,先生三十二岁,在京师,秋应顺天乡试,移家南还,游山东,客程徵江学使署中,冬入都。四十六年辛丑,先生三十三岁,在京师,秋游西安,访陕西巡抚毕公沅,冬复入都。四十七年壬寅,先生三十四岁,春在京师,赴部候铨。四十八年(1783年)癸卯,先生三十五岁,三月,力疾出都,将复至西安,次解州,疾亟。夏四月二十五日,卒于河东盐运使沈君业富署中,友人洪亮吉持其丧以归。
推荐古诗:
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一)、
浪淘沙(青草湖中万里程)、
玉台观、
寄令狐郎中、
贾生、
泪、
白石滩、
陇头吟、
浣溪沙(菊暗荷枯一夜霜)、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推荐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
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 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里。意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衣百随 什么都依从。形容一切都顺从别人。
- 百无一用 百样之中无一有用的。形容毫无用处。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背井离乡 离开家乡到外地。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并为一谈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 博洽多闻 洽:广博;闻:见闻。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 伯玉知非 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